学渣逆袭成学霸:一个“没本事”的爸爸,也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临近期末,单位同事一脸忧愁,一打听,原来不是因为熊孩子要放暑假了,而是她又被老师叫去了谈话:内容不外乎,孩子不用心学习,状态很糟糕,老师很担心,也请做家长的要上心……
同事在单位里是个中层领导,办事效率高,深得领导受用,也是我们仰慕的对象。可就是这么个优秀的人,却因为儿子让她特别抬不起头,用她自己的话说:每次去学校比受刑还艰难,太无地自容了!我怎么就生了这么一个没用的孩子?
知乎有一个话题:为什么有本事的父母,反而养出没出息的孩子?
有个网友的回答得到很多认同:那是因为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正出于父母的强势。
前些年暑假,同事曾带孩子来过几趟公司,我们算是见识了同事的爆性情:
孩子做作业慢,同事不断在他耳边催,可还没催三遍,她的音量就开始提高;孩子被骂得头越来越低,一声都不吭。最后,气得同事直接自己上手操作:把题目一擦,自己做一遍,孩子再照样画葫芦一遍。
被说孩子大气不敢出,就连我们听着,也都个个心惊胆战:如此强势的妈妈,怎么能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呢?
壹
父母越强势,孩子越自卑
太过强势的父母,一般都直接要求孩子按要求做事,而且没有什么耐心教孩子成长。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不管”孩子。
她讲了一个她女同事的故事:这位女同事毕业于名牌大学,丈夫是一位博士,两人在教育孩子上非常用心。
孩子还不会说话时,她便天天给孩子读唐诗;孩子学说话时,她跟丈夫便开启中英文双语跟孩子交流;大到行走坐卧的姿态、小到如何拼图玩耍,夫妻俩事无巨细的进行指导。
只要孩子出现一点失误,她就会立即指出来命令他改正,希望通过这种严厉的方式让孩子长记性。
有一次,尹建莉去她家做客,她觉得同事虽然在同自己交流,但她的心一直挂在孩子那里,总时不时地告诉孩子:“该写作业了”、“吃水果前得洗干净,然后把手擦干”、“你那顶帽子跟衣服不搭”等等。
而她的孩子却并不怎么回应她,她提的要求也是时应时不应。
同事感慨:我当妈都当到这个份上了,为什么孩子越长大越糟糕?性格也变得内向了,既不听话也不上进,跟小时候简直天差地别了。
同事实在不想不通:自己倾尽心力、煞费苦心养育的孩子,怎么就成这样了?
这让我想起《小欢喜》中的英子,她也是成长在这样一个家长强势的环境中。妈妈在英子房间开个玻璃窗户,为了时常看到她在做什么;强迫她吃咽不下去的海参;拼命阻拦她当天文馆讲解员的兴趣等等。
她把“我都是为了你呀”、“你可是我的一切”挂在嘴边,把自己以为的“好”强加到英子身上,最后逼得英子走向极端,并对妈妈喊出压抑许久的那句话:
“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很多父母,作为一个优秀出色的社会人,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把“成长”这个动机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殊不知时刻都“被要求成长”的孩子,从父母那里感受到的只有漠视。
父母对自己需求的漠视、存在的漠视、自我意识的漠视,这种强势的不尊重,让孩子产生反抗心理。
他无法从父母那里感知爱,就不会感知到自己的价值感,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变得自惭形秽、自我封闭,成长为父母眼中越来越没出息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严苛的要求、强势的控制力,是造成孩子越来越没出息的重要原因。
贰
没出息的家长,也能培养有出息的孩子
一个孩子是否能够越来越出色,其实跟家长本身是否有出息没有太大关系,而是跟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教育孩子时,方法如果用错,再多的爱都是伤害。
《银河补习班》中,改变问题少年马飞并把他培养成为一个优秀航天员的,是他的生父马皓文:一个坐过牢、没有工作、世俗意义上“没出息”的男人。
当马飞成为所有人眼中“蠢笨、没出息”的孩子时,父亲没有放弃,而是先带儿子体验生活;
去找工作时,被别人奚落、辱骂,他告诉儿子:人生总是要经历痛苦失意;
用一条简单的物理学知识,解决一群人搞不定的爆破点问题,挣来第一笔钱、得到第一份工作,他告诉儿子: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马皓文时常鼓励马飞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等大人告诉他们怎么做,怎么说。
于是,我们看到了马飞的改变:
马飞被大洪水困住,所有人都认为生还渺茫时,小马飞却凭着父亲曾经对他的教导,开动脑筋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东西,用破木板和布条做出一条独木船,用木棒绑了瓶子做划桨,最后拼尽全力,重新回到了马浩文身边。
马飞在父亲悉心的教育下,也终于从颓废消沉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变得越来越自信,慢慢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一步一步,从曾经的问题少年,马飞成长为了祖国优秀的航天员。甚至,在执行航天任务出现意外时,他也并没有放弃自救,通过重重努力最终完成了“不可能”的航天任务。
对于教育孩子,马皓文说:我希望他学的不只是知识,他必须知道“人活着为什么?”。
马皓文的教育让一个成绩极差、“缺根弦”的差生,蜕变成为优秀专业的航天员,这样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
很多时候,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全部套在孩子的身上,以此希望他可以少走弯路。其实,这样才有可能毁了他的人生。
让孩子自己体会成长中的快乐和艰难,比在父母的指导下,像是一个流水线机器一样按步骤成长,要重要得多。
叁
好的教育,是潜移默化地影响
好的教育,应该是父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对孩子产生影响。
首先,请约束家长自己的控制欲
作为父母,你需要放下优越感,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控制欲,即便拥有成功的人生,但第一次做父母的你还不是一个成功的父母,请与孩子彼此平等相待,跟孩子一起成长吧。
其次,别给孩子太早的画框架
过早给孩子划定成长框架,会用自己有限的认知,框住孩子无限的可能。成长中的孩子渴望探寻未知,只要不害己害人,不违背道德律法,就让孩子尽情享受吧!成长有时候需要试错。
电影《小王子》中,小女孩从开始在妈妈设定的成长框架里痛苦挣扎,到最后用行动让妈妈明白:事无巨细的时间表,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麻木,去掉那些框架才能释放她无限的可能。
再次、给孩子爱,而不是给想法
一个成长被强行按部就班的孩子,非但没有幸福快乐,反而会充满了恐惧,孩子在父母的认识里成长,并不一定能有一个你期望的未来。
孩子自己对未知的渴望和探寻,才是他成长的动力,一个生动有趣、充满活力的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有能力掌控自己命运的人。
肆
每个孩子都会长大,但每个孩子都不会成为“父母第二”,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蓝图。
有句话说: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
想要孩子破壳而出成长为有出息的人,不能强行把壳打破,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温度和成长的空间,生命就能迸发出本来的力量。
不要让父母世界的规则,掌控孩子的人生,要记得纪伯伦说的那句话: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因你而来,却并未非为你而来。
他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撰稿:凯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