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文学”:如何反思?

“反思文学”这一概念的核心自然是“反思”。一直以来,“反思文学”都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深化,而推动这“深化”的力量也就在这“反思”。“反思”就意味着作为“反思”之要义的“理性”(它自带“批判性”效能)将参与其中,成为文学运思的关键性构件、决定性环节,并使之表征为一种可辨识的、而且是突出的艺术特征,从而区别于与其共享题材却耽溺于浮浅的、怨妇式的感伤主义的“伤痕文学”。因为这“理性”,“启蒙”一词便应声而出,“反思文学”由是成为“新启蒙时代”的思想旗帜,是“新启蒙时代”在当时以及后来用以自证时频频援引的话语渊薮。在被征引的一长串名录中,《绿化树》《蝴蝶》总是不由分说地赫然在目。的确,张贤亮、王蒙都是那个时代身姿夺目的旗手。

1.1

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这一概念的核心自然是“反思”。一直以来,“反思文学”都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深化,而推动这“深化”的力量也就在这“反思”。“反思”就意味着作为“反思”之要义的“理性”(它自带“批判性”效能)将参与其中,成为文学运思的关键性构件、决定性环节,并使之表征为一种可辨识的、而且是突出的艺术特征,从而区别于与其共享题材却耽溺于浮浅的、怨妇式的感伤主义的“伤痕文学”。因为这“理性”,“启蒙”一词便应声而出,“反思文学”由是成为“新启蒙时代”的思想旗帜,是“新启蒙时代”在当时以及后来用以自证时频频援引的话语渊薮。在被征引的一长串名录中,《绿化树》《蝴蝶》总是不由分说地赫然在目。的确,张贤亮、王蒙都是那个时代身姿夺目的旗手。

不过,以今天的眼光来返视,苛刻一点说,当年的“反思文学”实际上大多并不具备起码的“反思”质地,经得起推敲、掂量的反思之作确实不多,能在多年以后激起重读兴趣的更稀。在1978以后,特别是对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作出决议(1981)、宣布对包括“文革”在内的一系列政治决策进行彻底否定之后,“反思文学”的“反思性”“批判性”就锋镝已销,顿失其效,不再具有预见性的、先知式的历史前瞻性。实际上,“反思文学”作者中的绝大多数人当时正在欢呼一个“思想解放年代”的降临,深感与有荣焉。因此,其所谓的“反思”,现在看来,更像是小学生替家长捉刀写下的过失“检讨”。比如,张贤亮写于1984年元月的一篇随笔中就认为:“可以说,当代中青年作家全部都是党的三中全会路线的产儿。”

1.2

思想含量

大多数的“反思文学”作品其实是“遵命文学”的翻版,是对意识形态之询唤的响应,就像早些时候的“伤痕文学”在气质上有着“文革文学”的遗风流韵一样。虽然“检讨”或有深刻的,但说到底它不会是一种总体性的批判,也不可能是断裂式的历史责难,更不会将主导当代史叙述的深层结构推进不伦。因此,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妨这样认为:所谓“反思文学”是对“伤痕文学”的深化,这个“深化”,基本上只有量变的指标,殊少质变的临界刻度。比如,洪子诚先生就认为,“反思文学”较之“伤痕文学”,“两者的界限并非很清晰”b。举例来说,作为“反思文学”发轫之作的《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1979)从“鱼水关系”切入所作的政治反思,较之作为“伤痕文学”代表作的《班主任》(刘心武,1977),后者在结尾处“救救孩子”的呐喊所引发的历史联想,其“思想性”显然不输于前者,并且后者似乎让人觉得更具历史感和思想锐气。c同样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1980)所倾力讲述的“故事”,其用力处在于突出了“悲剧性”在叙事中的爆炸式呈现,就一般的阅读感受而言,这“故事”的悲剧力量明显大于“思想的力量”。虽有强劲的悲剧力量作为凭藉,但这部小说对“大跃进”的历史谬误所作的反思和批判,其水平并没有太过明显地超出当时全民思想认知的均值,因为它的“反思”或“批判”运行在“权力机构已经做出清理的有关'当代史’叙述的轨道”d。因此,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大多数的“反思文学”看成只不过是体量增大的“伤痕文学”。这倒是可以用来解释,何以“反思小说大多倾向于篇幅的拉长”,因为“约定俗成的短篇小说的容量无法展开情节,……因而,80年代初的'中篇小说热’成为'反思文学’的一种共生现象”。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并不全然否认“反思文学”的思想含量,甚至还可以对它的“批判意识”“批判精神”给予充分嘉许,但仍不能改变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通过对灾难的叙述、悲剧的揭露,从而进行人道悲悯的激发,才是反思文学最本初的叙事动力。可以肯定的是,“反思”——那种在理性宰制下的历史重估与思想重构——基本上并非其首选鹄的。“反思文学”很大程度上只是“反观文学”而已。毕竟,作家在写作过程中所时刻面对的那些“隐含读者”,愿意且只愿意置身人道悲悯中者众,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家的叙事方向与情感维度,甚至,能一并决定作家的思想高度。这就是为什么,时隔二十多年之后,同样是写“文革”惨剧,余华以纤毫毕现的笔法所展现的、死于非命的宋凡平如何折断双腿才得以将其高大的尸体放入棺材的情节(《兄弟》,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仍能在年龄、阅历参差不等的庞大的读者群中激起浩荡、剧烈的情感反应。尽管人道悲悯是一切反思的重要入口,但它毕竟不是“反思”本身。尽管人道主义或可视为“启蒙话语”之一种,但这样一来,我们同时又要承认,我们的“新启蒙”仍然停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线上(虽然人们似乎也愿意把“反思文学”视为“五四”旗帜下的重新集结),而挟“五四”之后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经验和思想积累,却没能促成这“启蒙”在新水平、新高度上的生长发育。这样的“反思”,于“启蒙”何益?何干?

1.3

知识分子的代表者

不得不说,从各方面讲,大部分的“反思文学”都仅有“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的水平,绝大多数作品不具有耐磨损性。“反思文学”够不够得上“启蒙”的高度,本身成了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实际上,早在1988年就有人撰文批评“反思文学”,认为“当时的绝大多数作品血泪控诉有余而理性批判不足,道德评判有余而政治剖析不足,对个人的品质关注过多而对周围制约机制揭示太少”,究其原因则在于“武器陈旧而贫乏,批判缺乏应有的力度”。f所谓“武器陈旧”“批判乏力”,此说已经从根本上质疑了“反思文学”的“反思质地”,因为它既不能提供新方法(武器陈旧),又不能获取新胜利(批判乏力),于是,它自然不再被认为具备启蒙的必要资质,去启动一个时代的思想风潮。

当然,少数作家如张贤亮和王蒙是总体平庸的“反思”群体中的例外。《绿化树》和《蝴蝶》则是这“例外”的例证。

(未完待续:《绿化树》《蝴蝶》如何扛起反思文学大旗)

作者:王侃

来源:知网

声明:所有版权归作者所有,本文仅供学习交流。

(0)

相关推荐

  • 接《启蒙》的第三部分

    (三).德国启蒙时代 18世纪的德国政治经济十分落后,民族分裂,小邦林立,封建势力特别顽固,资产阶级依附封建经济而生存,思想上的软弱性和政治上的妥协性非常明显."三十年战争"的阴影 ...

  • 张贤亮:席卷黄土高坡的“灵与肉”

    张贤亮,国家一级作家.收藏家.书法家.1936年12月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1955年后定居宁夏.代表作有<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早在50年代 ...

  • 我的朋友小D(五)

    我的朋友小D(五) 直到后来的一次见面,才知道小D居然去北京做心脏手术了. 在北京一家很有名的医院,他做了心脏瓣膜移植手术,后来才知道手术极为成功,现在小D属于在家待养阶段. "小D,你小子 ...

  • “五四”纪念┃启蒙永远在路上 ——读康德小记

    "启蒙"或"启蒙运动",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不过人们对其还是有一些基本的共识.比如,"理性"通常就会被视为"启蒙"或& ...

  • 『牧马人的私域流量』再一次火起来的灵与肉

    在谢晋的电影作品里,将群众拯救革命的历史使命,在瞬息万变的洪流中,很细腻的表现出来.这一点,尤其是在<芙蓉蒸>与<牧马人>的电影里,刻画的淋漓尽致.没想到的是,群众的力量又一次 ...

  • 读西方文学的反思

    第443天 今天比较浪费时间,睡了一上午,下午学习瑜伽.看书也没有收获,没有学习英语和健康管理,颓废了,最近也有些累. 罗曼罗兰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作品一定是很好的,但名人传我竟然看不懂,第1本 ...

  • 纪念 | 张治:钱锺书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反思

    纪 念 钱锺书是现代中国著名的学者.作家,他的代表作<谈艺录><管锥编><围城>等影响广泛,是20世纪中国重要的学术和文学经典.今天是钱锺书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 ...

  • 古代文学研究反思

    古代文学研究反思 很多时候,指出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学术思考的深入,研究视野的拓展,思想格局的提升--学术的每个点滴的进步,都离不开批评与争鸣.张瑞君教授是资深的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他的文章对近几十 ...

  • 只反思和先反思的区别

    只反思和先反思的区别 只反思自己与首先反思自己到底差别在哪里,最近发生的矛盾让自己有了体会. 一大早看着LY放在自己桌子上的稿件,看着还好,手里还有昨天剩下的手写没有录入完的,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 ...

  • 2021年2月份总结:在休息中反思,在反思中寻突破

      大家好,我是冰冰.   二月,是冬季的第三个月,二月一过,意味着我们将迎来春天.二月是很短暂的,最长的也不过29天.而今年的二月更显得短暂,大多数人的春节假期始于二月初,结束于二月末.   所以这 ...

  • 新媒介信息时代的文学传播及其反思

    摘要:新媒介和数字信息技术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学空间场域,不仅建构了文学传播新的样态和格局,也给文学传播带来了新的困境和挑战.脱域化.图像化.消费化是影响新媒介信息时代文学传播的主要因素.文学传播的新变拓 ...

  • 王祖琪:社会性别研究的再反思 ——马珏玶《明清文学的社会性别研究》读后

    马珏玶教授从事性别领域的相关研究已有20多年,2020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明清文学的社会性别研究>是作者多年来的研究心血结晶,书中强调从社会性别视角对明清文学展开研究. <明清 ...

  • 张旭东 | 重读鲁迅与中国文学批评的反思

    编者按 保马今日推送张旭东老师<重读鲁迅与中国文学批评的反思>一文,该文以"重读鲁迅"与"中国文学批评的反思"两者关系的探讨为核心,既试图通过&qu ...

  • 薛永武:文学的明镜反思效应和明理言志效应

    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历史是一面镜子,文学也是一面镜子.文学作为人学,作品中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成败得失等,客观上都为读者提供了一面艺术的镜子.从人才开发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自觉从文学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