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强(中国工程院院士、普通外科学专家)

黄志强院士 1922年1月1日黄志强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崖门镇,这里是一个位于珠江入海口的美丽村落。祖辈们世代务农,家境虽不是钟鸣鼎食,但却能糊口而小有盈余。祖父早年曾经为生计在南洋充当劳苦华工17年,受尽凌辱,深知只有有文化,有知识,才能使国家强大,只有有真功夫,真本事,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到父亲黄北踞这一代,成为家族中第一位读书人,毕业于广州博济医学院。童年的黄志强是在祖父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因此颇受祖父的影响。

1932年,黄志强在父亲的鼓励与支持下,自乡间的公立小学考入广州的私立中学--大中中学。中学时代黄志强的爱好,一是化学、几何、生物的学习,成绩名名列前茅,一是课外酷爱阅读小说,尤其是武侠小说与伟人传记。20 世纪30年代中期的广州城还算是比较开明的,蒋介石为了让外界知道他的政治"民主",鼓吹所谓"言论自由",使得黄志强有机会能够接触到如冰心、茅盾、巴金的小说,以及其他人物传记。《诺贝尔》、《居里夫人》、《巴斯德》对他的影响很大,或许因为年龄稍长的原因,他的思想开始由对以前的武侠救国的崇拜向科学救国思想转变。

1937年10月21日,日军占领了广州城,黄志强在喧天的炮火中结束了高中生活,这痛苦的结局,也激起了他强烈的进取心与求学欲望。

1938年,由于对化学、几何、生物的浓厚兴趣,以及父亲的意愿,报考了位于昆明国立中正医学院,并以优异成绩获得录取。然而,由于日军对海陆交通的严密封锁,出入广州是要冒生命危险的。宁死也要上大学,就是这位16岁少年的心声。

黄志强 院士

1939年初,在父亲的精心策划与安排下,黄志强与同学吴祝生自崖门入海口"偷渡"启程,途径澳门、取道越南,历经坎坷,最后终于到达昆明。

进入中正医学院以后,他选择了当时的新兴外科学科,然而,真正对外科发生兴趣,是1941年他上大学三年级时的动物实验课。该门课的主讲是清华大学毕业的林从敏教授,他的一番话激发了黄志强对外科的浓厚兴趣与探求外科奥秘的志向,也决定了他一生与外科结下不解之缘并创造出非凡业绩。林教授在观看了黄志强做的一次气管切开插管术后,语重心长地说:"你的实验做得不错,手法灵巧,动作规范,思维敏捷,心绪沉稳,如果你努力,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外科医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更加发奋读书,虽然战乱的年代,学校几经搬迁贵阳、江西等地,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都没有改变他的意志与信念。

1944年7月,毕业后分配至遵义工作一年后,经虞颂庭教授推荐到战时的陪都重庆中央医院任职。这里云集了当时全国医学界一流的教授,如外科界元老沈克非教授,著名的外科专家吴英恺教授,董秉奇教授,虞颂庭教授等。他们过硬的基础、高超的技术、良好的医德,使黄志强找到了如何做好一个外科医生的榜样。为了对疾病的诊治能够做到正确的认识与判断处理,他潜心研读了当时陴斯及泰勒的生理学巨著《医学生理学》和其他的《外科生理学》等著作,对他的外科治疗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从那时起就养成了深入临床,仔细观察,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良好习惯。

1948年,他的第一篇关于"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消化性溃疡"论文,足以证明他的扎实基础与独到见解。由于他在临床工作中的突出表现,1948年的某一天,在陈仁亨教授的带领下,去当时的陪都医院为"西安事变"中和张学良将军一起发动兵谏的杨虎城将军做了胆囊切除术,并留院两周护理。这次经历,将军的人格魅力与伟大,深深地感动着他,后来将军之死,使得黄志强更加痛恨国民党反动派,也更加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憧憬与向往。

1949年12月重庆解放前夕,许多同事忙于向香港、澳门以及台湾举家迁移时,黄志强却毅然决定留在大陆,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新中国成立后,满腔热血的黄志强积极投入国家百废待兴的浪潮中。他立足于本职工作,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竭尽地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华。

1952年2月,时年30岁的他又积极志愿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手术队,在前线工作的一年,战场的洗礼,使他懂得了年轻与时光的宝贵,工作倍加努力。20世纪50年代,在他在我国的西南地区率先开展了心脏直视、开颅、颈动脉瘤切除等当时高难度手术,并特别擅长疑难杂症的处理,远近闻名,蜚声遐迩,34岁的黄志强成为我军最年轻的外科学教授。然而,本来可以使他享用终生的这些专科的学术地位,他却甘愿舍弃,而沉迷于当时我国发病率与死亡率极高,而且最疑难的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从此踏上了艰难漫长之路。

1957年,经过对西南地区治疗病例的详细调查,首次报道了胆管结石在我国的高发病率,并于1958年在国际上首次采用肝叶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开创了应用肝外科技术解决胆道问题的新途径。

1963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肝胆外科专科,建立了当时颇具规模的实验室。就是这一基地,成为我国几代胆道外科医生的摇篮,在我国胆管结石的外科防治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尽快培养肝胆外科方面的专业人才,他在繁忙的临床工作的同时,1962年编著了我国第一部《原发性胆管结石及其有关问题》,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艰难的岁月中,还坚持主编了第一部《外科手术学》与《胆道外科》,并于1975年出版发行。

1978年,他代表我军参加了第一界全国科学大会,科学的春天给予了他忧伤的内心以莫大的安慰与鼓舞。他发表了大量关于肝胆外科方面的文章,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的外科治疗原则与方法,在肝胆外科领域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1980年,他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我国第一批博士导师之一。

由于工作需要,1985年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工作,创建了肝胆外科,并很快使之成为我国北方地区肝胆疾病治疗的技术中心。在这时,虽然已是63 岁的他,意志不减当年,又创造了高位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的最高记录。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5年4月24日逝世,中国工程院唁电高度评价了黄志强院士的科学成就与贡献[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