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心理@兵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泄失中山之恨,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魏王从之。赵王急难中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田、孙出兵后,田忌想直逼邯郸,孙膑认为,不如齐军直攻魏国大梁,庞涓必回师解救,如此一来邯郸之围自解;齐军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庞涓无奈只得回国救援大梁,赵国之围遂解。而齐军伏击魏军于桂陵,齐师大胜。这便是闻名千古之“围魏救赵”。《三国演义·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中“孔明一纸救江东”、太平天国解救天京等,都是该谋略之成功应用。

若决策主体之行为具有相互作用时,各主体根据自己所掌握之信息以及对自身能力之认知,做出有利于己方之决策,这就是博弈。简言之,博弈即在优先预测胜利前作出竞争对策,可分为静态博弈与动态博弈。

博弈论之开创,一般归功于少数几个数学家。20世纪初,德国数学家策梅洛(Zermelo,1871-1953)、法国数学家波莱尔(E.Borel,1871-1956)与美藉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开始研究博弈之数学陈述;1928年,冯·诺依曼提出二人零和对策之极小极大定理,被认为是博弈论奠基之标志;1939年,冯·诺依曼与美籍德国经济学家摩根斯坦(Morgenstern,1902-1977)开始合作,利用博弈论来进行经济分析,使得博弈论开始成为经济学家之有力武器;不久两人合著《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

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其数学基础自然要归功于现代数学家,但其完美应用,在中国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战争是最大、最惨烈之博弈。若将领决策正确,则可攻城掠地,成为国家英雄而名垂千古;若将领决策失利,则损兵折将,甚至性命不保。而在正确决策之对策集合中,还有上上策、上策、中策、下策、下下策之分别。如:兵不血刃为上上策,而鱼死网破为下策。中国古代之战争次数与规模都大大地超越于其他国家,而战争谋略与战争专著更是他国无法比拟。几乎每一次战斗,都是一个活生生之博弈案例;而每一本兵书,都包含了极其丰富之博弈思想。

何为博弈呢?《论语·阳货》曰: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汉书·游侠传·陈遵》曰:

祖父遂,字长子,宣帝微时与有故,相随博弈,数负进。

颜师古注曰:“博,六博;弈,围碁也。”《朱熹集注》亦曰:“博,局戏;弈,围棋也。”可见,博弈之本意为赌博与下围棋。因这两项竞赛都需极高之智力,因此被引申为对策之交锋。

博弈问题之特征是参与者因利益而相互冲突,其结局一般并不取决于其中某一方之努力,而是各方所用策略之综合结果。博弈中,作出对策之参与者称为局中人。局中人可以是双方、多方(若只有一方,则称其为决策者),其所有可能采用之策略称为策略集合。如在“田忌赛马”之博弈中,实际之局中人为齐威王与孙膑,而孙膑之策略集合由九个策略组成:以下等马对下等马或中等马或上等马,以中等马对下等马或中等马或上等马,以上等马对下等马或中等马或上等马。而在“围魏救赵”之博弈中,局中人为孙膑与庞涓。孙膑之主要策略为与赵国联军抗魏或围魏救赵;庞涓之策略为先灭赵后攻齐或回军救魏。孙膑以围魏救赵为上策,认为所得最多;庞涓以回军救魏为上策,认为所失最少。可见,博弈有两种倾向,即追求最大利益或最小损失。

局中人通过双方所用之策略构成一组纯局势,并可得到一次博弈之收益函数。如:孙膑出下等马而齐威王出中等马,则齐威王之赢利为1个单位,而孙膑所辅助之田忌却赢利-1个单位,即输掉一个单位。设局中人甲有m种策略,乙有n种策略。当甲采取策略

时,乙采取策略

时,如此构成一个纯局势

。定义收益表格(或称收益矩阵)为

其中,当采取纯局势

时,甲收益为

,乙收益为

。若对任意纯局势

,都有

,则称该博弈为零和博弈(即一方所得恰好等于另一方所失),否则为非零和博弈。博弈是竞争性的,双方都会尽可能选择使自己获利最大之策略,故博弈过程是动态的。若存在某个纯局势

,双方都以其为最优,则称其为该博弈之Nash均衡。

博弈制胜之关键,在于策略集合之饱满度。有人想破了头也想不出办法,有人眉头一皱便可计上心来。《孙子兵法·始计第一》曰: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

(宋)岳飞(1103-1142年)论兵时亦曰:“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明)冯梦龙(1574-1646年)在评论该论断时道:“愚以为‘智’尤甚焉。”并总结道:

形逊声,策绌力;胜于庙堂,不于疆场;胜于疆场,不于矢石。庶可方行天下而无敌。

即有形之武力不如无形之影响力,策谋亦远胜蛮力;能在庙堂上运筹取胜,就不必赴战场对决;能在战场上善谋慎断,就不必让兵卒冒矢石之险。如此,方可天下无敌。博弈乃智慧之较量,特别对于兵家而言,博弈影响重大。以下通过数个历史案例来加以说明。

三国时魏人程昱戌守甄城,手下只有七百士兵。曹操听说袁绍有从黎阳渡河往南推进之计划,想再增调三千人守甄城。程昱阻止道:“袁绍有十万兵力,自以为兵多将勇无敌手,今见我兵少,定不屑攻甄城。若增加兵力,袁绍反而会移师攻打甄城,到时一定守不住。”后来,袁绍果真因甄城兵少而不屑攻打之。在此博弈中,设程昱之策略分别为增兵与否,袁绍之策略为不攻打甄城或攻打甄城,则该博弈之收益矩阵可为

其中纯局势

之收益为(0, 0),是因为增兵甄城无益,而袁绍大军不攻城自然亦无收益;

之收益为(-2, -1),是因为增兵甄城不但无益反而引来敌人,而袁绍十万大军为数千人而劳师动众亦得不偿失;

之收益为(1, 0),是因为甄城不自扰亦未引来敌人,而袁绍大军不攻城自然亦无收益;

之收益为(-1, -1),是因为不增兵甄城但被袁绍所灭,而袁绍十万大军为数百人而劳师动众亦得不偿失。不难看出,

该博弈之均衡点为。因此程昱选择不增兵,乃上上之策。

好策略须运用得当,否则适得其反。(南宋)洪迈《容斋续笔·卷一》“晋燕用兵”篇记载:

万事不可执一法,而兵为甚。晋文公围曹,攻门者多死,曹人尸诸城上。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言若将发冢者。师迁焉,曹人凶惧,因其凶而攻之,遂入曹。燕将骑劫攻齐即墨,田单纵反间言,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燕军乃尽掘家墓、烧死人,齐人望见皆涕泣,其欲出战,怒自十倍,已而果败燕军。观晋、燕之所以用计则同,而其成败顿异者何邪?晋但舍于墓,阳为若将发冢,故曹人惧,而燕真为之,以激怒齐人故尔。

同样是掘人祖宗坟墓之策略,但在晋、曹之间与燕、齐之间,却效果迥异。

以下数例,皆引自冯梦龙之《智囊全集》。为减少数学公式,不再列出其收益矩阵,读者可自行体会。

春秋时代鲁襄公(前575-前542年)时,晋楚争夺郑国。襄公九年,晋悼公联合其他诸侯围攻郑国,郑人恐惧,遣使求和。晋人荀偃道:“继续围攻郑国,等楚救郑时,则可迎战楚军;若与郑议和,则无法获利于楚。”晋国大夫荀罂却道:“若现在就与楚国交战,必然伤亡惨重;若晋与郑结盟,则楚国将出兵讨郑。我将军队分成三路,联合其他诸侯军队分路迎战楚军,使其疲惫不堪,这远比现在就跟楚国交战要好得多。所以应以不战为上策。”群臣都表示赞成,于是晋国接受郑国之求和。后来楚国果然三度出兵讨郑,但由于长途行军而精疲力竭,根本无法作战,不得不放弃郑国。晋国于是轻易取得郑国,且使得楚国疲惫不堪。此例之博弈,正所谓庙算者胜。显然,一开始就与楚国正面交锋是极不明智的。楚国人多势众,远道而来,锐气正锋。若先使其求战不得,则可消磨其锐气。《老子·五十六章》曰:“挫其锐,解其纷。”《孙子兵法·军争第七》亦曰: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荀罂可谓用得传神。然而怎样“挫其锐”?如何“夺气”?此即极高难度之博弈。在此另有一极佳战例,可为注脚。

(北宋)曹玮十九岁时奉命戍守渭州。一日,与金人交战而小胜之。曹玮侦知金人走远后,便从容驱赶所掠得之牛马、辎重返回营地。金人探知曹玮竟会为贪得战利品而拖延行军速度,且军容不整,于是突然调转军队,想突袭曹玮。两军相距不远时,曹玮派人向金兵道:“汝等急忙远来,疲惫非常,本将不愿趁人之急,请大军稍事休息,再决一死战。”金兵此前奔驰迅速,确实疲困,遂欣然答应。有间,曹玮又派人对金兵道:“休息够了则可交战。”不待分说便击鼓进军,大破金兵。事后,曹玮对属下道:“金人远道入侵,疲态已露,但我却故意让他们以为我贪小利,而诱使他们再调转大军来攻,这一来一回有近百里之程;但若双方立即交战,胜负恐难断定。走远路之人在休息一段时间后,双脚反而更为酸麻,不能站立,士气也变得懒散不振,趁此时机,则可击溃金人。”

以上博弈皆属于兵家智者采用上上策之经典战例。值得注意的是,上上策要想得到实施,双方实力不能过于悬殊,否则必将自食其果。冯梦龙曾评论,北宋末年至南宋,朝廷对于入侵之金人亦采用此策略,“所以养成南宋为不战之天下,而竟奄奄以亡。悲夫!”

安史之乱后期,史思明在河清屯兵,想阻断唐军对李光弼之粮草供应。李光弼得悉敌情,陈兵于野水渡,以备应变。夜晚,李光弼回到河阳,只命雍希颢率领一千多名士兵防守野水渡,并交代其道:“贼将高廷晖、李日越皆为力敌万人之勇将,汝等坚守营寨,勿与其交战;但若他们来降,可同来见我。”众将官不解李光弼之意,暗自窃笑。不久,史思明对部将李日越道:“李光弼善于城防作战,今日其移师郊野,正是将其生擒之大好机会。你带五百骑兵,将其抓来,抓不到不要回来见我。”翌日,李日越带了五百骑兵来到野水渡,大叫道:“司空(指李光弼)在否?”雍希颢道:“元帅昨晚已离营回城。”李日越暗想:“抓雍希颢代李光弼,回去史思明定当杀我,我还是投降算了。”于是与雍希颢一同去见李光弼,李光弼待之如心腹。高廷晖闻知李日越受到李光弼之重用后,亦主动投降。众将向李光弼请教因由,其道:“史思明常埋怨没有与我野战之机会,今听说我移师郊野,必想生擒我。李日越抓不到我,定不敢回营去,只好投降;高廷晖之才略胜过李日越,若李日越投降后可受重用,一定心有未甘,想取代李日越,所以也一定会投降。”李光弼以已之智,暗取史思明之严。由此可见,在战争博弈中,即便军令如山,仍须智深似海,方能不败于天下。

若博弈是动态的,均衡一般也是动态的,即最优解不唯一或是一个循环集。上述几个战例其实都是动态博弈,但历史只能给出一个答案。

在动态博弈过程中,不同的局中人在不同时间点行动,先行动者之选择影响后行动者之选择,后行动者可以观察到先行动者之决策。因此,为了做出最优之行动选择,每个局中人都必须思考这一系列问题:若我如此选择,对方将如何应对?若我是他,我将会如何行动?给定对手对策,什么是我方的最优选择?在博弈之前,局中人要根据信息是否完全做出对策。动态博弈之魅力就在于其过程是动态的,因而最优策略也是不定的,即前一刻之最优决策在下一刻可能不再为最优,因此在求解过程中一般都伴随着很大困难。

《东周列国志·九十四回》中有一则“齐王伐宋”之记载。宋康王暴虐,但有谏者,就引弓将之射杀,曾一日间射杀景成、戴乌、公子勃等三人,自是举朝莫敢开口,诸侯号曰桀宋。当时齐湣王用苏代之说,决议“替天行道”,遂遣使于楚、魏两国,约定一起攻宋,三分其地。秦昭王得到消息后,怒道:“宋国刚与我秦国结交,而齐伐之,寡人必救宋。”齐湣王恐秦兵救宋,求计于苏代。苏代于是西入秦国,见秦王曰:“齐国伐宋,是大王之喜事。”秦王问曰:“齐伐宋,寡人何来喜事?”苏代曰:“齐王之强暴,无异于宋,今约楚、魏攻宋,成功后必然不愿分地,其势必欺楚、魏,楚、魏受其欺必向西而事秦。如此,秦失一宋而坐收楚、魏二国,怎不可谓喜事?”秦王曰:“先生并非没有道理,但寡人仍欲救宋,何如?”苏代答曰:“桀宋犯天下之公怒,天下皆庆幸其亡,而秦独救之,众怒将移于秦矣。”秦王遂罢兵不救宋。

“齐王伐宋”之博弈,在于苏代掌握了足够之信息,且将信息分别传递给齐、秦两国,此为(完全)信息博弈。秦国要决定是出兵救宋还是观望,而齐湣王亦须决定是继续攻打宋国还是撤兵。秦国若出兵救宋,则齐、楚、魏若不想无功而返的话,双方必将鏖战。

另一种动态博弈是信息不对称的,即各局中人所掌握之信息大不相同或不完全相同。如:在招聘时,应聘者总是显示出自己之最佳面,以致招聘者无法看清真相;谈判中,企业总是将最能显示自己实力之一面展示出来,以致对方摸不清自己的虚实。由于信息不完全,人人都希望向对方传递对自己有利之信息。然而,对方不一定相信你所传递之信息是真实的,有的信息短时间内难以识别其真伪。这就造成了信息不对称。

掌握信息少的人容易被掌握信息多的人迷惑,如:长期在电视台黄金时段做广告之厂商所传递之信息是“我有实力”,老百姓也经常盲目相信这一点;应聘者出示自己的高学历证书与各种获奖证书,所传递之信息是“我是优秀的”;恋爱时经常找不怎么符合逻辑之借口去找对方或总是有话不说出口,其所传递之信息是“我对你有意思”。传递这些具有迷惑性之信息,若想其大起作用,须付出相应的努力或成本。简单地说“我是最佳人选”之所以不传递太多有用信息,是因为这类“行动”不花成本,谁都可以效仿。如百年老店,若要名副其实,则必须长久地坚持其有效的营销策略。以下再举几个战例,来说明此点。

三国时吴将吕蒙镇守汉昌,与蜀将关羽之领地接壤。吕蒙认为关羽有兼并天下之雄心,再者关羽占据长江上游,所以与关羽修好。关羽攻打樊城时,吕蒙上奏孙权道:“关羽讨伐樊城,却留下许多后备部队,这一定是在防备臣袭击其后。臣一向体弱,请准臣以治病为名,率领军队回到建业,关羽听说此事,一定会撤走后备部队,全部开往襄阳,这时我军就可急速顺江而下,趁其后方防卫空虚,袭击南郡,关羽可一鼓而擒。”孙权同意后,吕蒙对外宣称病重,孙权故意明令召回吕蒙。吕蒙认为陆逊虽藉藉无名,但颇有将才,能堪大任,遂推荐其接替自己之职务。陆逊上任后,先写了一封信给关羽,极力表达自己对其之崇敬。关羽见信大为心安,随之撤走后备部队,开往樊城。孙权当即先遣吕蒙至浔阳,在船中埋伏精兵,命其伪装成普通百姓摇桨,另外命人穿上商人服饰做为掩护,并贿赂关羽之守江官兵。关羽无法掌握真实军情,吴军得以长驱直入南郡。于是傅士仁、糜芳等都出城投降。不久,关羽败走麦城,亦被吴军擒杀。

在这一场博弈中,吕蒙放弃高位、吴国使出不少财务实施贿赂,陆逊委屈自己、卑辞以求关羽大意,这些付出使得吴国传递给关羽之信息大大生效,并最终达到既定目标。而关羽由于所获得之信息不对称(远少于吴国所获得之信息),终于一败涂地。这一类战例还有很多,几乎所有之“苦肉计”都在此列,如“周瑜打黄盖”后,黄盖向曹操诈降,以致火烧赤壁。

另一类典型战例是“反间计”之使用,也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博弈,但付出相对要少,使计者须巧妙地利用敌方之间谍为我所用,故布疑阵,使敌内部自生矛盾,我方则坐享其成。

燕昭王(前335-前279年)死后,惠王继位。惠王为太子时,对大将乐毅多有不满。乐毅当时正在攻打齐国之即墨,齐将田单得知该信息后,便决定以反间计除掉乐毅。田单利用齐军间谍,散布乐毅与燕惠王不和、乐毅不攻下即墨是想在齐地称王、齐国怕燕国调换乐毅使得合作无法实现等一系列假信息。燕惠王果然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乐毅见疑于燕惠王,只好逃去赵国。齐人大喜,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

利用反间计博弈,主要取决于其中某一方,被害者往往处于莫名其妙之中,就如“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一般。《孙子兵法》特别强调间谍之作用,认为战前“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此处之“人”,就是指间谍。《孙子兵法·用间篇》归纳了五种间谍,反间居其一:“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这种战例还有许多,如秦末楚汉相争时,陈平用离间之计使项羽疏远军师范增,帮助刘邦争取机会。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前夕,周瑜巧用反间计杀了曹军精通水战之蔡瑁、张允二将。南宋初期,金兵的入侵遭到岳飞等将领之顽强抵抗,后金人使反间计,使得宋朝杀岳飞而自毁长城。明朝末期,努尔哈赤受重伤死后,其子皇太极施反间计令崇祯皇帝猜疑袁崇焕并将其赐死,随之明朝灭亡。

兵家在决战中需要博弈,而在决战前更需要讲究兵家之道,即审时度势,或谓之听声望气。《六韬·龙韬·兵征第二十九》曰:

(太公曰:)“三军齐整,阵势以固,深沟高垒,又有大风甚雨之利;三军无故,旌旗前指,金铎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此得神明之助,大胜之征也。行阵不固,旌旗乱而相遶;逆大风甚雨之利;士卒恐惧,气绝而不属;戎马惊奔,兵车折轴;金铎之声下以浊,鼙鼓之声湿以沐。此大败之征也。凡攻城围邑,城之气色如死灰,城可屠。城之气出而北,城可克。城之气出而西,城可降。城之气出而南,城不可拔。城之气出而东,城不可攻。城之气出复入,城主逃北。城之气出而覆我军之上,军必病。城之气出高而无所止,用兵长久。凡攻城围邑,过旬不雷不雨,必亟去之,城必有大辅。此所以知可攻而攻,不可攻而止。”

又《六韬·虎韬·垒虚第四十二》曰:

太公曰:“听其鼓无音,铎无声;望其垒上多飞鸟而不惊。上无氛气,必知敌诈而为偶人也。敌人猝去不远,未定而复反者,彼用其士卒太疾也。太疾则前后不相次。不相次,则行阵必乱。如此者,急出兵击之。以少击众,则必败矣。”

可见,听声望气与善于博弈一样,乃兵家之要道。

(0)

相关推荐

  • 田忌赛马与产品价值工程

    如果我们不把市场战略定好了,单凭一些耍小聪明的所谓销售策略,可能会取得一时的,或局部的胜利,但绝不是一个企业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长期以来,我们把田忌赛马作为一个典型的策略至胜的经典.今天,在我们学过博 ...

  • 博弈论入门——囚徒困境

    概念引入 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Game Theory).赛局理论等,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 博弈的思想自古就有,下棋.战争的决胜负过程都可以包含博弈的过程,开始的博弈往 ...

  • 博弈与心理·兵家之尔虞我诈(下)

    安史之乱后期,史思明在河清屯兵,想阻断唐军对李光弼之粮草供应.李光弼得悉敌情,陈兵于野水渡,以备应变.夜晚,李光弼回到河阳,只命雍希颢率领一千多名士兵防守野水渡,并交代其道:"贼将高廷晖.李 ...

  • 博弈与心理·兵家之尔虞我诈(上)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泄失中山之恨,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魏王从之.赵王急 ...

  • 解读股票博弈心理

        博弈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小到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到企业甚至大国之间的谈判,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涉及到博弈.所谓的博弈,就是在分析自己与对方心理及底线的同时,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想要做到博弈的胜 ...

  • 博弈心理@纵横家

    (明)冯梦龙<智囊全集·察智部·诘奸卷十>"钱藻"条曰: 钱藻(1531-1596年)备兵密云,有二京军劫人于通州.获之,不服,州以白藻.二贼恃为京军,出语无状,藻乃移 ...

  • 博弈心理@空城计

    在分析<空城计>前,先讨论一个概率模型. 设甲.乙.丙三人进行射击比赛,规定三人同时射击,若谁的靶先被击中,则谁先被淘汰:未被淘汰者,胜利进入下一回合.若甲.乙.丙之命中率分别为0.9.0 ...

  • 收藏:其实是一种心理博弈

    看破不说破,说破没朋友.其实收藏只能是一副业,主业还需要一其他工作,这样藏真也不惊喜,藏假也不悲哀.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收藏其实是一种心理博弈. 首先,是和自己的博弈.看到一件藏品,首先要说服自己,哪点 ...

  • 心理博弈,试探虚实,通过揣摩对手的让步信号,可以摸清底细

    " 职场智谋 " 潜心研究古人的智慧,总结提炼智谋精髓,古今结合,详细揭秘职场潜规则以及办公室政治 [参考书籍]<资治通鉴>魏纪六(公元238年) [事由]雨停,司马懿 ...

  • 交易心理博弈之道:让多数人亏钱!

    金融市场有两方面的基本功能: 1.反应基本面的变化: 2.让多数人亏钱. 这两个面犹如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 怎么让多数人亏钱就是心理博弈的内容. 那怎么让大多数人亏钱? 孙子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 ...

  • 懂得心理博弈术,让别人从此对你毕恭毕敬

    生活中也好,职场中也好,朋友之间相处也好, 为啥总有人当着你的面,敢去调侃你.敢去欺负你呢? 本质原因往往在于你自己,要么因为你的做人没有底线与原则, 要么就是虽然你有原则有底线,可你缺乏胆量去维护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