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那些事儿:稷下学宫

说了太多战国时期打仗的事情,今天说一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事儿,诸子百家的激烈争论,各个学派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特色,不但造就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战国文化,还深深的震撼了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时代,就连法国大革命的宣言词,都引自儒家思想那句经典的耳熟能详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鸦片战争开战前,英国国会辩论里有一句话: 古老中国的文明,他们的百家争鸣,其成就丝毫不在于我们知道的古希腊文明之下。作为足以比肩古希腊文明的战国文化,在百家争鸣的时代里,有一个地方让不同学派的文化得以自由辩论。,激烈的交锋,最后就像是化学反应一样,推动中国历史的进程,这个地方,这个舞台就是齐国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

稷下,是齐国国都城门的一个名字,战国初年,田氏代齐后的第三代齐国国王田午在此设立学宫,因此得名稷下学宫。

最早的稷下学宫远没有后来的那么繁荣,主要是黄老学派学术的舞台,这一类在学宫里讲学的学者们,被称为稷下学派。他们的主要任务除了阐述议论,就是整理春秋时代遗留的各类学说资料。学宫里面的辩论,也基本都是秉承齐王的意思,做一些齐王喜欢的研究,比起后来的空前的盛况,此时的稷下学宫显得有些冷清,真正被齐国上下公认的却是稷下学派无可争议的地位,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至少是齐国声名显赫的人物,不但学问名望都是硬实力,身份显贵,待遇更是士大夫级别。其在政界的话语权也是出名的大。

宣王在位时候的齐国,国力日盛,不但是田氏家族王位稳固,其综合国力蒸蒸日上,这时候的齐国已经从中原六国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原唯一一支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力量,战国的争霸战争也正式进入了另一个白热化阶段,齐秦两强对峙时代。

在战国这个特殊的时代里,一个国家如果要是想成为争霸的主角,那就必须抓好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战争,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才有话语权,但还有一件与战争同样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文化教育。

从战国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就知道。每个称霸诸侯的国家,也同样是那个年代文化最为繁荣发达的国家。中原最早称霸诸侯的魏国,魏国包括了当时战国所有的精英人物,著名的就是西河学派。

在与秦国的几次较量中,齐宣王最大的感受就是,为什么山东六国的人才都要去秦国,经过痛定思痛后,他把改革的对象放在了稷下学宫上,这个已经有了悠久历史的高等学府,不能仅仅是个门面工程,他更应该是齐国孕育人才的基地,吸纳列国优秀人才为齐国服务。

在这样强大的追求下,稷下学宫各个方面骤然升级,首先是待遇提升,比起以往来,那更是好的不能再好了,以齐威王的话说,人才就像珠宝一样珍贵,列国能否称霸诸侯的关键,就是得人才者昌,失人才者亡。所以稷下学宫能否招揽到人才,这不仅仅是个面子问题,更是齐国国家兴亡的主要问题。

于是稷下学宫待遇立刻好到让天下人都眼红,如果能成为稷下学宫里面的一个学者,那身份地位一下就不同了,平时的衣食住行都是那个时代最好的。当然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稷下学宫对待这些学士好自然也有他的要求,恰恰是这一条才是比待遇更吸引各路名流的原因。稷下学者的具体职责,就是不负责具体的行政职责,但是需要为国家大事提供自己的思想和建议,这就等于既给了他们说话的权利,更给了学者敢于说话的保护,包容才是稷下学宫超越了战国时期其他国家的地方。

稷下学宫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平台,他接纳一切学派思想,允许学者们畅所欲言,在这里不仅仅有良好的待遇,还不用担心,如同会在秦国那样,不小心说错话就要治罪。如果说秦国给列国人才提供的地方是战场,那么稷下学宫却是一个更加适合学问研究的世外桃源,稷下学宫里同样也有战争,这里的战争就是激烈的辩论。

作为一个专业研究学问的机构,稷下学宫每天的日常工作,除了对于学术典籍资料的书写,就是不同思想之间的激烈争论,从齐宣王时代起,稷下学宫实现华丽转身之后,这里就变成了诸子百家激烈争论的战场,在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里,任何一个学派都有自己的主张和治国理念,但并不是每个学派都有真正付出实践的机会,如果一个学派要得到更多的认可,甚至得到一展抱负的平台,那么在稷下学宫取得话语权,就必须要经历过磨练。

由于这一特殊的职能,稷下学宫自齐宣王时代起就吸引了整个战国时代的目光,不同学派的掌舵人不远万里来到稷下学宫,不只是羡慕这里的良好学问条件和宽松的环境,更是不想放弃这一展示自己的机会。

还有一群人也渴望展示自我的才华,那就是战国的政治家,齐宣王时代,战国历史就进入了合纵连横相互交锋的阶段,稷下学宫的辩论舞台上,更是成为了两个不同学派之间的交锋场所,唇枪舌战的层面几乎天天上演。

对于这种火药味十足的战火,齐国的统治者很高兴,与强调专制的秦国不同,齐国一直有兼容并包的传统,尽管齐国自身的治国理想偏重于黄老学说,但是这种思想传统决定了,齐国并不是一个用专制和强权压制言论的国家,恰恰相反,齐国行政的一大传统,就是从不同思想学派交锋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术理论,正是这样的目标,成了稷下学宫热闹的催化剂。

于是在稷下学宫黄金时代里,这里几乎云集了所有战国知名的学派,有意思的是不但是各个学派林立,而且很多学派更是派中有派,不但有学派之间的相互辩论,甚至同一个学派内常有激烈的观点交锋。

稷下学宫的辩论活动主要以政治军事为主,但同样可贵的是其他各行业的辩论也非常的热闹,凡是来到稷下学宫的学者们,虽然要为齐国的政治服务,但并不强求学者一定要按照齐国规定的路子研究,相反的是自由发挥,擅长哪个学派,喜欢哪一种思想,哪怕和齐国统治者的思维冲突也能尽情的发挥,齐国也会尽可能的包容,允许学者们按照自己的思路走自己的道路。

如果说诸子百家是百花齐放,那么稷下学宫就是最好的土壤。

稷下学宫造就了齐国的强大

齐国的这番苦心,从稷下学宫各种场面来看确实没有白费。

各个学派的学者,思想主张不同,他们都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强烈的建功立业的追求。因此在稷下学宫这个特殊的平台上,他们也会牢牢的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在稷下学宫里,没有一个学派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求盲目的修正自己的思想,相反,一直坚持独立的人格,并且在相互辩论中学习。

稷下学宫另一大可贵之处就是自由,这样一个平台,不可能让每个学者都满意,相反每个学派都会有很多的不满意,从认为自己不受重用到认为别人被偏袒,每个学派之间的纠纷也不断。齐国的统治者除了调节另一个态度也非常明确,那就是来去自由。每个学派都有随时来讲课的自由,更有随时走的权利。典型的如儒家的孟子,曾经在稷下学宫得到隆重的对待,但后来感觉到自己的学说不被齐国所接受,最后悄然离开。从他来到走,稷下学宫给了孟子最隆重的地位,孟子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著名学者,在这个特殊的氛围下,各个不同的学派,找到了自家的不足,自身的学问也得以丰富。

在这个中国封建文化的初创成长期,稷下学宫就成为了一个成长的温床,中国文化的孕育和壮大也是从稷下学宫开始的。

笔墨史书特约投稿人老赵,@老赵说历史666,未经授权,不允许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