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不该是一场“孩子哭闹,父母坚持”的战役,而是……
文丨鱼爸 图片来源《宝贝,你慢慢来》
这是几年前发的一篇旧文,当时的小小鱼正入幼儿园,我们第一天送他去的情形还历历在目。还记得当时看着幼儿园大厅里的屏幕,久久不舍离开,心中藏着很多的不放心。
还记得第一天送小小鱼读小学,回家后我问他“你上小学的心情怎样呀?”
他说有点害怕。
也许是我们的焦虑影响了他,因为我们告诉他要注意的东西太多了。
那天我告诉他,“没什么害怕的,有爸爸妈妈在你的身边,陪着你呢!”
听到这句话后,我能感受到他的平静。
父母给孩子的安全感,会让他们勇敢地走过一段又一段需要自己面对的路。
但我们一定要先学会接纳!
因为接纳真实的孩子,陪孩子慢慢长大。
说得时候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今天再发一次这篇文章,希望我们在奔跑的路上,能记得慢一点。
能真心地说一句:孩子,你慢慢来!
1
2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我觉得,就成熟来讲,个体不应过早成熟,不应该在他们还处于相对依赖的年龄时就作为一个个体建立起来。”
3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家庭与个体发展》中提到:“家庭为个体情感成熟所做的贡献有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持续地为个体提供保持高度依赖的机会;另一个是为个体提供机会,让他们脱离父母进入整个家庭,然后脱离家庭进入家庭以外的社会单元(比如学校)”
所以,父母的爱要自婴儿时期开始就要给足,并且一直持续下去。
不仅仅是金钱和奶粉保证,孩子需要的是爱的给予。
这就是父母的第一个任务:跟孩子形成亲密依赖,呵护孩子的成长。
而同时,父母要做好分离的准备,为孩子提供独立的机会。
这个前提是有爱的保证。
试着让孩子去跟自己的亲戚朋友相处,融入大的家庭。
然后慢慢地融入学校、社会。
这就是父母的第二个任务: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促进孩子的独立。
这个长大后是什么时候?
我觉得最好的时期就是3-6岁,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和家庭经历不一样。
所以等孩子真的准备好了,那就大胆地放手。
4
所以,小小鱼入园后,就把入园分离和分床睡两件事一起做了。
我自己会在独处的时候感到不舍得,也会期待去早点接孩子。
但是我从来没有焦虑。
因为我知道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到了第二天,明显看到了变化。
因为对环境开始熟悉,开始有了笑容,有互动了。
每个晚上睡在自己的房间,睡得很香。
只是临时改变了作息,每天早晨起床跟妈妈说:“我的头晕乎乎的,眼睛也睁不开。”
但去了幼儿园之后,整个一天,开心地像一个小精灵。
我接他回家的路上,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跟我展示老师给他的小奖品。
我说你开心吗?
他说太开心了。
我说真的想做你的同学,你们学校这么好玩。
他笑呵呵地说欢迎我去。
看到儿子的表现,老婆也把心放回肚子里了。
这个时候,我知道自己之前的努力,没有白费。
帮孩子成功地适应了这一次分离和独立。
分离,不该是一场“孩子哭闹,父母坚持”的战役。
而应该是一场“相信你,陪伴你,直到慢慢退出”的告别。
之后的人生,我们仍旧会在一场又一场地目送和重逢中度过。
而在能牵着他们小手的时候,紧紧捏一会吧,珍惜做父母的宝贵时光。
一直记得龙应台文章中的一段话: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希望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愿等你,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