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虚】

概述

心血虚指心血亏虚,心脏、心神失养,以心悸,头晕,多梦,健忘,失眠,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等为常见证候。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中医内科

危害

可致心悸善惊,心神不宁,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健忘。

饮食建议

1.气血双亏
宜益气养血,可常食红枣黑木耳茶饮。红枣20枚去核、黑木耳30克、冰糖适量,文火炖烂,取汁500毫升,饮汤、服药均可。
2.体弱羸瘦,气血亏损
宜补虚,可常食鸡汁粥。取3~4斤母鸡一只,剖洗干净后,浓煎鸡汁,以原汁鸡汤(去浮油)分次同粳米2两煮粥,先用武火煮沸,再改文火煮到粥稠即成。
3.心血不足
宜补益心血,可常食猪肝菠菜粥。猪肝60克,菠菜适量。前者煮熟研泥,同粳米120克煮粥,菠菜放入沸水略烫数分钟捞出后切细,粥熟入烫过切细的菠菜。

殷惠军|审核心血管内科编审专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孟伟|审核心内科编审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病因病机

多因久病体弱、脾肾亏虚,血液生化不足;或长期慢性失血;或劳倦过度,导致心血耗损。

证候

临床常见心悸怔忡,虽静卧不能减轻,头晕目眩,失眠多梦,易惊健忘,面色无华,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弱,或结代等证候。

诊法

望、闻、问、切四诊。根据血常规、红细胞分类、心电图等检查诊断。

证候分析

常见于久病体虚,脾运不健或亡血失血之人。心血不足,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甚至怔忡。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失眠多梦。血虚不能上荣清窍,故头晕,健忘,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血虚不能充实血脉,四肢肌肉失养,故四肢无力,指甲苍白,脉细无力。
多见于虚劳,一般病程较长,多为久病痼疾,症状逐渐加重,短期不易康复。其转归及预后,与体质的强弱、脾肾的盛衰、能否解除致病原因,以及是否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护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辨证论治

根据心悸、心神不宁、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等心血虚的证候和兼证,结合望、闻、问、切四诊,综合八纲、气血津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经络辨证进行辨证论治。心血亏虚,心神失养,症见心悸,头晕;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可见多梦、健忘、失眠;心血亏损,脏腑及容颜失养,则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等。

主要治则

养血安神、养心镇惊、益气养血,滋阴通阳复脉等。

治法

以养血安神镇惊、养心益气,滋阴通阳复脉方药治疗为主,辅以针灸、推拿按摩、外敷药物治疗。

内治法

四物汤加味。随证加减。
1. 若兼见阴虚:见潮热,盗汗,心烦口干,去熟地黄加生地黄15克、麦冬10克、玉竹12克、百合15克、五味子10克,以滋养心阴。
2. 若兼见心气虚怯,见善恐易惊,可加炒酸枣仁至15克、生龙齿20克、珍珠母24克,以养心镇惊。
3. 兼见脾虚,见纳食不旺,食后脘胀者加炒二芽各15克、炒白术10克、佛手片12克,以健脾和胃;
4. 若兼见清气下陷,出现大便溏薄,可加炒白术10克、山药12克、茯苓10克、煨葛根10克,以升阳止泻。
5. 若兼见心动悸,脉结代者,宜合炙甘草汤加减,以益气养血,滋明复脉。

外治法

1. 外敷药物
(1)心气虚:可用心气虚中的外敷药物。
(2)心痛:可用生姜、桂枝、樟脑、冰片、松节油、木瓜、阿魏、羌活、当归、没药等制成狗皮膏贴于心痛部位的敏感区。每2天换一次,停药1天,连贴2~3次为一个疗程。
2. 针灸疗法
(1)针刺:取穴膈俞、脾俞、通里、神堂、足三里等。均用补法行针,得气后留针15分钟,每日一次。
(2)艾灸:主灸膈俞、心俞、内关,尚可配合脾俞、足三里、三阴交。每次10分钟,每日早晚各一次。
3. 推拿按摩
取穴膈俞、神堂、足三里、三阴交,每穴轻揉按压5分钟,每日2~3次。

西医治疗

心血虚常见于西医的器质性心脏病、贫血、神经官能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白血病、出血性疾病等,宜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日常调理

1.避免外界的恶性刺激,以免突受惊恐,加重心神不宁。
2.心血不足,宜安静休息,不宜过劳或思虑过度,暗损心血加重病情。但也不宜过逸,否则气血运引不畅;或因“久卧伤气”,导致气血停滞,诱发“厥心痛”,应在体力许可范围内作适当的体育锻炼,促进气血畅行。

饮食调理

宜清淡高蛋白饮食,促进气血生成;忌膏梁厚味,纠正偏食,尤忌辛辣过咸食品,以免伤阴使脉道凝涩,气血不通。

其他注意

忌饥饱失常,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化乏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