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口诀歌及探源
三十六计口诀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
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
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
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金玉檀公策
何谓檀公?檀公,南朝宋名将檀道济也。
檀道济,山东金乡人,是宋武帝刘裕手下的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当年跟随刘裕,起兵京口,获誉洛阳,转战各地,所向披靡,为建立南朝宋帝国,建立了汗马功劳。宋武帝死后,少帝宋文帝继位,他仍然拥宋北征,威镇魏将。后来实在是功高震主,结果“朝廷疑畏之”(---语出《宋书.列传第三.檀道济》),于是就自毁长城,把檀公杀了。可把南朝宋的对家北魏高兴的,大呼:“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十四年后,魏军兵临金陵,文帝登石头城北望,后悔道:“若道济在,岂至此!”
檀道济作为一员著名的武将,对中国兵法史上还有一个重大贡献,就是传说中的“金玉檀公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兵家三十六计。
最早“三十六计,走为上”的说法,就是描述檀道济当年效法武侯诸葛亮的败兵计法,在粮尽兵竭的情况下,安然撤退的典故。
后来,南朝齐有个屠狗商贩出身的武将王敬则,因为旧主齐高帝萧道成死了,新主齐明帝萧鸾正好生大病,于是就想当皇帝了(为人与檀道济显然不同)。结果当时的太子东昏侯萧宝卷听说老王造反,很害怕,想逃跑。给王狗贩知道了,就嘲笑道: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这个是文史上,专家考证出来的最早的三十六计的说法。
所以,后世学者,都认为三十六计应该是檀道济的用兵理论。不过檀公也是根据古人的一些兵法理论和同事的理论,总结出来的,而并非檀公自创的。
比如,三十六计胜战计的中“以逸待劳”,最早应该是孙子兵法里的内容。《孙子.军争篇》说:“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当然,文史上,最经典的一次“三十六计”的演绎,应该是著名的“大毒草”作家马南邨(也就是曾任北京市委副书记的邓拓)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中,也是写完了最后一篇文章,走了。
那篇文章题目就是《三十六计》。走了,也就是给迫害而死了。马南邨预见了当时的政治风暴,尽管精通三十六计,也深知“走为上”的道理。
补记:
1,三十六计最早出典是《南齐书·王敬则传》:“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到宋代惠洪《冷斋夜话》卷九有:“渊才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清朝天地会一组织刊印的《洪门志》书里记载有“三十六着”的名称,但无具体内容。
2,国内流行本《三十六计》目前考证结果是根据1941年成都瑞琴楼发行的、学者张联甲编著的版本。
3,据说,学者张联甲的《秘本兵法》中的《六六行·三十六计》部分,比目前流行的《三十六计》(也是张联甲编著)更为详实。
4,所谓金玉檀公策,是一位文史爱好者编辑的背诵三十六计的口诀, 这首诗的作者已不可考,全诗除“檀公策”三字外,每字中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内容如下:
口诀中包含的计策是:
金玉檀公策,(金)蝉脱壳、抛砖引(玉)。
借以擒劫贼,(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乘火打(劫)、关门捉(贼) 。
鱼蛇海间笑,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
羊虎桃桑隔,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
树暗走痴故,(树)上开花、(暗)度陈仓、(走)为上计、假(痴)不癫、欲擒(故)纵。
釜空苦远客,(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
屋梁有美尸,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
击魏连伐虢(guó),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途(伐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