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腔内血栓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

  国内尚未见相关文献报道,而国外有少数学者提出心腔内血栓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其中紧紧围绕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以及血液凝固性增高等三个条件来制备的。

  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射频消融所产生的的高热量可使内皮细胞损伤,可制造心室、心房血栓。不过这种方法所致的血栓大小不易控制,而且容易出现栓塞事件。

  血流状态的改变:低流量心脏状态与心内血栓形成息息相关,而心脏骤停被认为是最终的低血流状态。已有学者利用猪心脏骤停模型形成左心室血栓。

  但这种方法形成的急性血栓不稳定,在早期除颤或胸外按压几分钟后就会溶解。此外,一旦功能恢复就可能导致栓塞。

  目前文献报道较为常见的心腔内血栓模型制备方法是在心肌梗死模型基础上注入止血剂,然后制备心腔内血栓或者附壁血栓。

  也有学者在冠状动脉心尖段结扎制造心肌梗死模型后,在心内膜处注射5%苯甲酸钠和1 000单位的凝血酶,最后形成左心室附壁血栓。

  血液凝固性增加:主要是指遗传性或者获得性原因所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

  有学者利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诱导血液高凝状态,使小鼠左心室血栓形成。此方法在腹腔注射 G-CSF 大约 4 周以后可以观察到左心室血栓形成,模型建立时间较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