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接力 ——读《石友集》“陈年美酒甘醇而绵长”有感

第一次见到“慧子”老师,是在“听牧牛庄”。

那天,是张晓萍老师夫妇陪同她的父亲、国学大师张文勋先生与“慧子”老师一起来的。我们坐下来聊天的时候,就觉得“慧子”老师对张老的关心“无微不至”,那种关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张老也介绍“慧子”老师是他的老伴。张晓萍老师对“慧子”老师特别尊敬,叫“慧子”老师为“阿姨”,我似乎能够感觉到她们家中那种微妙的“关系”。

《石友集》终于在5月19日正式发行了。

拿到书,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当读到“慧子”老师写的“陈年美酒甘醇绵长”这篇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慧子”老师是接过了张老前夫人“李兰萍”老师“爱的接力棒”,开始照顾张老的。

张老是中国著名的学者、国学大师,2015年获得“金羊奖”的时候,在100个文化团体评出的45位文化名人中名列前茅,在其中评出的10名一线艺术家中,他与刘大为、铁凝、莫言、欧阳中石、刘文西、黄永玉、贾平凹、靳尚谊、沈鹏名列其中。张老的前妻“李兰萍”老师因病离世后,“慧子”老师是接过了“李兰萍”老师的“接力棒”,肩负起照顾张老的“责任”,担负着对“国宝级人物”的“精心呵护”,担任一代国学大师的“贴身秘书”——“慧子”老师真是“身兼多职”,确确实实令人钦佩。

“慧子”老师从1971年从北方来到昆明后,就与“李兰萍”老师是同事,同在昆明一中语文教研组做老师,总是把李老师叫“兰萍姐”,两家来往也很密切,家庭关系十分友好。由于“慧子”老师的丈夫与张老的妻子李老师先后因病去世,在很多师生的撮合下来到张老家,与张老组成新的家庭,同张老一家人的关系相处融洽,感情深厚。李兰萍老师健在的时候,“慧子”老师与张老家里的人相处甚好,成为了他们走在一起的坚实基础。张晓萍老师夫妇对“慧子”老师的评价特别高,觉得“慧子”老师对张老的关怀发自内心,对张老的照顾无微不至,与家里人相处的情同手足,深受家里人的尊敬和爱戴。

在读“慧子”老师文章的时候,我心中有无限的感慨,因为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像“慧子”老师这样能够冲出“思想枷锁”,正确对待“新的家庭”,依然担当起对老一代文学家未来照顾的人,而且家庭关系融洽,两家关系友好,确实难得。

记得我刚出校门走向社会的时候,在单位每一个人都会被“分配”一位师傅,我的师傅就是一位非常能干的女强人,由于生产事故,她的丈夫离她而去,后来她又组成了新的家庭,两家子女的友好相处,家庭生活的和谐与祥和,就同张老的家庭一样,让很多的人羡慕。

“慧子”老师对张老的照顾非常精心,我们每一次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慧子”老师都会为张老“夹菜添饭”,总是把好吃的和张老爱吃的菜品添加到张老的饭碗中,而张老也是不断把好吃的夹到“慧子”老师的碗中,那种发自内心的关心和关怀,令人羡慕和感慨。

“慧子”老师在退休前,是昆明一中的语文老师,因此文学修养很高。有一次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她说我写的文章,通过晓萍老师看到了,文风质朴,文笔流畅,感情真实,没有那么多华丽的词汇,但是却能看到一种“写实主义”的风格。我告诉“慧子”老师,我纯粹属于“业余爱好”,闲暇之余总想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写出来,呈现给大家,根本谈不上“风格”。“慧子”老师对我说:你是过谦了,我看你像是个“文化人”,不像是“做生意”的。我笑着说:在加入“洋葱部落”后,我才觉得我真正进入了“文化圈”,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不过是一名学生。

“慧子”老师每天晚睡早起,在早餐后会陪着张老一起在云大的家属区内散步,午餐后会照顾张老午休,晚餐后会再一次与张老散步养生。多年如一日,只要不下雨,从不间断。

每一次与“慧子”老师分别的时候,她都会微笑着对我说:抽空常到家里来坐坐,我们家人都很欢迎你!

“慧子”老师,您那颗善良的心和质朴的爱,是我们晚辈的楷模,您朴实无华的行为,是我们晚辈学习的榜样——我们都是您的学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