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上海城区历史悠久的10所小学,有你的童年回忆吗?
上海,是我国最早孕育和发展近代教育的地方,在百年前,上海就有许多私塾、学校。随着时间推移,TA们又涤荡出怎样的历史?经历怎样的洗礼?今天我们来看看历史悠久的10所小学,带你感受TA们的历史韵味。
红旗小学 1536年
1953年7月拍摄的私立虬江小学合影
根据各类志书以及《红旗小学校史》的记载,学校的历史最早可上溯至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嘉定知事李资坤,注重人材。为筹办学经费,设置学田。先后在嘉定罗阳等地办学16所。嘉靖十五年在江湾镇保宁寺创办曲江书院(义塾)。
20世纪60年代拍摄的江湾镇中心小学招牌
关于“曲江”名称的由来可谓历史悠久,《宋史》曾有记载。《宝山县志》说,“其水自吴淞江屈曲而入虬江,故名”。所以有“虬江十八湾,湾湾到江湾”的说法。曾称商量湾,也称曲江。
志书中有关于曲江义塾的记载“校舍12楹,学生一二十人,年龄不一。”这也是江湾地区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启蒙识字的义塾。嘉靖二十三年倭寇入侵,焚烧江湾镇,校舍被毁。清乾隆年间重建。1725年宝山县从嘉定分出,学校交由宝山县学署接管。1887年在保宁寺后侧重建校舍,改名为虬江两等小学堂,首任校长严沐灃。此后改名虬江小学。1921年改名宝山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1926年又改为上海市虬江小学校。1936年学校迁入现文治路101号地址,1945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十二区中心国民学校。
现今文治路101号的红旗小学正门
解放后学校先后更名江湾区第一中心小学、北郊区第一中心小学、江湾镇中心小学,1966年增设中学部并改名红旗五七学校,1977年中学部撤销,1978年学校定名为红旗小学至今。学校沿革历经明,清,民国等历史时期,距今已有482年历史。
董家渡路第二小学 1851年
董家渡天主堂、正修中学、正修小学和仿德女子中学的位置
该校建校时间可追溯至1851年,当时董家渡是早于徐家汇的上海天主教活动中心。学校初名启蒙学堂,后更名仿德第一小学。
1986年创办董家渡路第二小学附属幼儿园, 1989年撤销幼儿园。1993年6月起,教育布局调整,薛家浜路小学、东江阴街小学、尚文小学部并入董家渡路第二小学。学校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办学传统。学校原址为董家渡路天生港西街26号,2010年9月,学校搬迁到现址西姚家弄48号,同时聚奎街小学合并入校。
四川南路小学 1865年
洋泾浜天主教堂在1865年开设经言班、私塾。教授文化课程基本相当于旧学制的小学课程,原名类思学校。
1947年《老上海百业指南》中标注的圣若瑟天主堂和类思小学位置
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四川南路第一小学校舍
现今的小学正门
1953年改为公立学校,并用现名至今。1986年修缮完毕,与四川南路小学同处一院。
虹口区第一中心小学 1870年
塘沽路390号旧影
学校最早可追溯至“尤来旬学校”, 于1870年创办,校址在虹口的密勒路(今峨眉路)。校名先后沿革为“汉璧礼蒙养学堂”、“汉璧礼男童/女童公学”、“公立暨汉璧礼西童男学/女学”、“公立暨汉璧礼侨童男校/女校”。市西中学就是在公立暨汉璧礼侨童男校/女校基础上沿革而成。1893年,工部局在文监师路(称蓬路,今塘沽路)造新校舍扩大招生(现今塘沽路390号)。
1947年第十六区中心民国学校
1927年该建筑为工部局分支机构使用,学校迁往不远处的塘沽路117号。1936年西童女学迁出,工部局将117号改为蓬路小学。1945年恢复蓬路小学,1946年改称十六区中心国民学校。
1979年航拍图中的虹口区一中心小学校舍
1989年,学校又迁往著名的三角地菜场的二、三楼。1992年学校返回塘沽路170号原校址。21世纪初,塘沽路峨眉路汉阳路“三角地”周边市政改造,170号原址被拆除,一中心又整体迁往昆山路111号,和原昆山路小学合并。
梅溪小学 1878年
1884年上海租界城厢全图中标注的梅溪弄
前身为正蒙书院,1878年创办。光绪八年易名为梅溪书院(因靠近老城厢梅溪弄而得名)。1902年改称梅溪学堂。光绪二十九年改官立高等小学。1912年改为市立初等小学,后改称上海市立梅溪小学。1946年改为上海市第四区中心国民学校。
1928年梅溪小学编辑的校刊《梅讯》
20世纪30年代,上海特别市市立梅溪小学师生合影
1947年标注的市立四区中心民国学校
1992年拍摄的梅溪小学新校舍
1950年改称蓬莱区第一中心小学,1956年称蓬莱路第一小学。1984年建造新校舍,恢复梅溪小学原名。解放后是上海市首批建立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学校之一。2000年,梅溪小学迁永宁街20号,与永宁街小学合并,沿用梅溪小学名称。
汇师小学 1884年
20世纪30年代,画面最右侧中间可见类思小学的校舍
徐家汇地区,是上海乃至中国最早接受西方科学文化的地区之一。1850年创办徐汇公学(今徐汇中学)之后,1884年,又在蒲西路120号处造了一座小教堂,称为始胎堂。始胎堂也办蒙学班,这就是汇师小学最早的渊源。辛亥革命期间,有了正式的名称叫类思小学。
1925年,教会在类思小学北面建造一所徐汇师范。类思小学成为徐汇师范的附属小学。1934年徐汇师范改为汇师中学,类思小学也同时改名为汇师小学。1940年,汇师中学并入徐汇中学,汇师小学与徐汇中学小学部(下院)合并。
1947年《老上海百业指南》中标注的徐汇师范学校以及汇师小学位置
汇师小学老校舍
1952年12月19日,学校由私校改为公校,并更名为徐汇区蒲西路小学。1955年改名为徐汇区中心小学。1956年徐汇区与常熟区合并,原常熟区中心小学改名为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徐汇区中心小学相应改名为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从1956年至1966年前,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都是区重点小学。1984年,宜山小学并入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1987年8月,重新恢复中心校的地位。
90年代早期拍摄的徐家汇大教堂,画面左下角可见汇师小学校舍一角
1998年9月起转制,并恢复汇师小学的校名。2000年,位于蒲汇塘路55号的蒲西路小学并入汇师小学,成为分部,学校扩展至南北两个校区。2002年,宜山中学撤并,原校址文定路170号经扩建成为汇师小学新校址。
海宁路第一小学 1893年
1947年的善导女子中小学校位置,介于西街、昆山路和百官街之间
这所学校1952年独立建制改名为海宁路第一小学。1970年乍浦街道民办第三小学、西街小学先后并入。其后百官街21号校区为西街幼儿园使用,学校迁往现址乍浦路173号。
唐山路第一小学 1901年
澄衷蒙学堂自编的教材对上海乃至中国的近代教育都有广泛影响,被多次再版
1901年学校建成,校名为澄衷蒙学堂,又名澄衷学堂。学校规模涵盖从小学到高中。学校主楼名“蒙学堂”,早年在讲堂(即礼堂)两侧悬有一副楹联,系叶氏自撰:“余以幼孤,旅寓申江,自伤老大无成,有类夜行思秉烛;今为童蒙,特开讲舍,所望髫年志学,一般努力惜分阴。”叙述了办学动机和目的。
1951年的澄衷小学毕业证。图中可见当时的全称是“上海市私立澄衷小学”
1928年学校改名为私立澄衷中学和私立澄衷中学附属小学。1956年,中小学分别改名为上海市五十八中学和虹口区唐山路第一小学。五十八中学于1964年新建教学大楼一幢,原蒙学堂及校园东北部划建上海市嘉陵中学。同年小学部划出,单独建制设立唐山路第一小学。1999年2月,因虹口教育规划需要,与公平路第一小学合并为一校。现址丹徒路270号。
卢湾二中心小学 1902年
1947年的南昌路48号务本小学位置
20世纪60年代卢湾区第二中心小学师生合影
卢湾二中心小学也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1902年10月24日定名为'务本女塾'。学制设寻常、高等二科,分甲、乙二级和特科一级。
1913年,改名为上海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校。1916年,改名为上海县立务本女子中学。1919年,学校改用新学制,中学分初、高二级,并设小学部。1928年,学校改归市属,命名为上海市市立务本女子中小学,1934年.小学部独立建制,定名为上海务本小学。1938年,上海务本小学迁至南昌路48号,改名为私立务本小学。
1942年的上海市私立务本小学毕业证书
务本小学曾经使用过的校徽
1956年.改名为上海市卢湾区中心小学。1957年,小学迁址到皋兰路31号,改名为上海市卢湾区第二中心小学。1963年列为上海市重点小学。1997年雁荡路小学并入,设为分部。2003年清华小学并入,设为分部。 此后原皋兰路31号为上海市第四聋校使用。黄浦区卢湾区合并后,学校改名黄浦区卢湾第二中心小学。现址有复兴中路624号和642号东西两个校区。
上海小学 1903年
前身是廿二铺小学堂,1903年创立。1905年改为官立龙门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堂,1910年随龙门师范改为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并在尚文路建新校舍。1927年又改名江苏省立上海中学附属实验小学。1934年建制独立称江苏省立上海实验小学,在吴家巷(现址旧称)建新校舍,校址在今上中路200号。
1948年由校长盛朗西签发的上海实验小学公函
1937年毁于战火。1942年开始学校分别在重庆路、菜市路(今顺昌路)、牯岭路、徐家汇路等地开展教学活动,曾一度更名龙门小学。1945年学校返回吴家巷校区,并恢复原名。1947年扩建校区建筑。
现今上海小学围栏上装饰的校徽,醒目的1903字样
1950年改隶市属,学校改名上海市上海小学,先后归属龙华区和西郊区管辖。1958年划入上海县,改名上海市上海县上海小学。1985年学校随上海市行政区划的调整,划入徐汇区管辖,改名上海市徐汇区上海小学。
资料:市地方志办公室@方志上海
编辑:张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