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用”说起“中华科学思想”
作者:龍雲之子
现代年轻人上了大学,被教育了高等数理化等课程,拿了硕士、博士学位,就自以为懂了科学,常以科技者自居。今天的大学教育的确是教化出一大批的“中医黑”,这些对中华文化严重缺乏自信的年轻人,仅仅是被教化了各种知识和理论,还未进入社会参与实际工作的实践历练,处于有知但未行阶段,确有情可原。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教育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各种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年轻人知道什么是科学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中华文化到底有没有科学思想?下面从“中用”说起,谈谈中华科学思想。
〖 一、关于测日影和风向的“中用” 〗
'中'在甲骨文属象形字为旗旒之象形,像竖立的一面旗帜,上下各两条旗斿向左飘动,方口为立中之处,表示中间。字形本是氏族的一种徽帜。“中”的旗杆是午时测日影的“建木”,根据午时测量日影的长短,在一年中的二分二至正太阳历法。甲骨文常见'立中,亡风'的辞句,意指竖立'中'这种带旒之旗,来测定风向。
中华先民用“中”来测量天文太阳的阳气,和地理季风的阴气,“中”是一种科技的检测方法和工具,“用”来验证一年中太阳和季风的规律,即“正日”,这是中华文化“中用”最早的本意。后来衍生出人文“中用”。详细可以回顾《元贞之道》关于“中”的论述。
〖 二、关于赛先生(Science)〗
Science,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近代日本学界将“Science”译为“科学”,“科”说文解字:“从禾从斗,斗者量也”,故“科”学一词乃取“测量”之学问之义。近代中国留日的精英们又将“科学”一词引入中国,这就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五四”启蒙运动的“赛先生”。
百度“科学”一词的解释五花八门,到现在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近代关于科学的定义,侧重关于自然的学问,认识宇宙的实践方法,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现代关于“科学”最靠谱的定义,是英国哲学家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百度:证伪主义
证伪主义是英国哲学家波普尔关于科学方法、科学分界标准和科学发展模式的学说。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作出系统阐述。该学说反对归纳主义和以证实原则作为科学分界标准。认为没有一个普遍科学陈述可以从观察陈述推演出来,或者可以描述为观察陈述的真理函项。单个观察事实足以证伪全称陈述,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是经验证伪原则。证伪主义强调的科学方法是猜测一反驳方法或试错法。任何科学理论都是试探地被提出,然后加以检验。如果检验的结果表明这个理论是错误的,这个理论就要被放弃,为新的理论所代替。试探性理论总有可能是错的,在科学中应该贯彻批判的精神,通过批判性的讨论和研究,人们认识到这些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推动科学发展。
简单来说,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认识或者假设,经过实验验证或实践的检验,有可重复或可复制的规律性,从而形成的人的知识体系,即科学理论。任何科学理论都是某特定条件或某特定时代的认识,需要通过实验和实践不断的“证伪”,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不断逼近真理。科学的本质其实是个“证伪”过程,是人类认识与时俱进不断提升的过程。“真理”永远是时代的“临时工”。
〖 三、帛书《老子》讲“中用” 〗
帛书《老子》说:“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人开始对天地自然的认识是混沌的,虽然恍惚不清,但中有象呵,可以用“中”来测量日影之象啊;中有物呵,可以用“中”测季风风向啊;中有精呵,可以用“中”测太阳阳气大小啊,即太阳的能量(阳之精),在夏至日阳精最强,冬至日阳精最弱,其精甚真,而且一年中都会准时出现在夏至和冬至日,其中有信呵。
老子骑牛,紫气东来
道家的“太极图”是远古先民用圭表测日影,记录下一年中各个节气时间午时的日影长度,而形成的图。夏至日影最短,阳精最甚,冬至日日影最短,阳精最弱。这是人类对太阳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天文历法,即天文学。
用“中”的圭表测日影
远古中华先民,很早就有关于度量衡的认识,如 “黄帝设五量”,“少昊同度量,调律吕”,《史记·五帝本纪》“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等,都是由“中”而衍生出的各种检测计量方法。
《荀子·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韩非子·有度》:“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这个测日影的“中”字已然延伸为“合于”检测标准的意义。
日本人将Science译为“科学”,其中的“科”还有计量工具的概念,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人把“科学”定义为测量计量的学问。近代的日本学者对科学的定义,其实就是“中用”的含义。
〖 四、《老子》讲“证伪” 〗
在《元贞之道》的前文中,介绍过老子关于认识论的论述。《老子》认为人的认识是有缺陷和局限性的,任何理论都属于人的认识范畴,其中一定有缺陷(Bug)和漏洞,需要用“中”的实践不断检验和验证,来“证伪”,人类的认识就是不断消除Bug和问题(issue)的过程。《老子》讲“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以今天人类的科技理论和认知水平(执今之道),应用当今先进的检测手段(御今之有),对古代的同一事物的认识进行再认识,就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原来初始的认识得以不断提高(以知古始),即Ver2.0新版本认识,这就是所谓的“道纪”。
2500年前的老子,原来也是在讲科学的“证伪主义”,“道”是有版本迭代更新的,通过不断证伪,否定之否定,人类认识是个不断升级迭代过程,“道”不是一成不变的,非恒道也。
老子骑牛,紫气东来
〖 五、新产品的“无中生有” 〗
新产品的诞生,都需要经历“产品设计,工程验证,批量生产”三个大的阶段,即“无中生有”的三个历程。
设计思想和概念为新产品之“无”;工程验证为“中”,包括零部件和整机的验证和检测,经过细化的工程验证,确定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是可行的,是可以进行大批量复制的(即重复性);经过批准认可,进入批量生产,即为新产品的“有”。
《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车子、陶器、房子在老子那个时代,就是当时的“最高科技”和“摩天大楼”。《老子》用当时高新产品的开发案例,陈述高科技产品的“有生于无”过程。这是古代科技工作者效法天地之道的“有生于无”哲学思想,而衍生出的人文科技观念和认识,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成功实践,其理论具有明显的可复制性,既可以用于“造车”,也可适用于“造陶器”,甚至可以用于“造房子”。
一个新知识新理论(IP)也可以作为一个“IP产品”;一个新企业也可以当作一个“产品”;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也可以当作一个“产品”;所有这些“产品”,都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创作,同样也是个可复制性的“无中生有”过程。
有了科学“证伪”的理性认识,《元贞之道》同样可以仿效《老子》“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以今天人类的觉悟,重新审读《老子》科学思想的实践,即“证伪”的“道纪”,正如毛主席所说的“厚今薄古”之法,而绝不是文人们的“厚古薄今”之法,我们就对《老子》的理论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唯有如此,不断迭代,中华文化才能回归其正脉,并发扬壮大。
〖 六、汉后中华科学思想失落的文化根源 〗
汉代的文景之治,还是以《黄老》之学为尊,儒墨作为当时的二大显学,墨家思想中有大量关于科技和社会组织的文化观念。到了汉武帝时代,儒家大咖董大师,假以“天人合一”学说,添油加醋出一套“皇权授予天”教化思想,以迎合当权者,以强化皇权的合法性。从夏启私天下自称“天子”开始,儒子们不断推波助澜把这个教化理论升级,到汉武帝时,已是私天下后皇权政治最高版本的教化理论。中华文化从此进入独尊儒学的时代,而墨家思想退出中华文化主流,散落在民间。
在儒学的思想里,已然看不到任何“中用”科技思想的影子,人文的《中庸之道》全是一些“巴拉巴拉”教化人的说辞,“子曰”成为士人阶层的最高指示。到宋时,甚至出现“半本论语治天下”的笑谈,这个“大笑话”到了今天,居然还在官方主流媒体上,仍在“大放异彩”,这些“国学大咖”们口如悬河,却是如此健忘,居然把宋亡国之痛忘得个干干净净。
14世纪到16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Renaissance)运动,是西方社会的科学与艺术革命,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文艺复兴是西欧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的前奏。西方的文化精英们在文化复兴运动之后,冲破宗教以教化人的思想枷锁,迎来西方社会人文思想的开放进步和科学的春天。
到了近代中国清末,大圣人的“子曰”仍是士人阶层的最高指示,儒学仍是不可动摇的文化学说,以教化人思想为主旨的儒学,达到其教化巅峰阶段,“八股”盛行,到处是“又长又臭的裹脚布”。
结束语
中华文化之“中用”,是用“中”的各种检测仪器来验证科学假设的“无”,用“中”的实践来验证理论的“无”,只有经过实验和实践检验,证明其有重复性和可复制性,才能成为科学知识和理论的“有”。
《尚书》讲的“允执厥中”,《老子》讲的“守中”,就是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守中”就是中国人的科学精神。
早在2500年前《老子》就讲“道纪”,是讲“证伪主义”,讲科学的本质是“否定之否定”的证伪,和人类认识的不断升级过程。“道纪”就是科学的本质。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华夏祖先给我们留下丰富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华文化需要回归其正道。伟大的同志在晚年之际,不惜老病之残体,坚持发动批儒运动,是极具远见和深刻含义的,是在告诫我们中华后人“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啊,要“厚今薄古”啊。
找回中华文化之正气,注入新时代的“清新之气”,必将壮大其“正能量”,驱走潜固在中华肌体上2000年的邪气和污气,中华文化的复兴,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任何人也无法阻挡的必然。中国的年轻一代是中华民族的未来,是中华科技的春天,这一代一代的新气必须要回归中华之正气。这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望同道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