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眼头条】编剧观:国产剧的“穷人”都去哪儿了?
放眼当下国产影视剧中的主人公,越来越精致光鲜:上市公司的高管、出身优越的富二代、能力出众的白领、事业成功的创业者之类的精英人士遍地都是,而且即便定位是出身社会底层、尝遍人情冷暖的人物角色,大多也是顶着一张没受过欺负的脸,过着不食人间烟火、只管谈情说爱的无忧生活。
观众已然很难再透过国产影视剧看到平常百姓的现实状况,去体会他们生活中的鸡飞狗跳和五味杂陈,更遑论能在剧中观察到那些出身底层的穷苦百姓们最真实的画像。为此有不少网友感慨“国产影视剧已经抛弃了穷人视角”、“真正的穷人不配担任国产影视剧的主角”......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让观众恨不得“寄刀片”的编剧又作何感想呢?电视剧鹰眼(ID:TV-insight)带着这些疑问采访了两位编剧,希望跟随创作者的视角,探索导致国产影视剧中穷人“失声”的成因。
原因一
现实和创作规律促使行业更倾向用电影呈现以穷苦百姓为主角的选题
在编剧海分形看来,“穷人视角的缺乏”其实指两种情况:一种是说,直接以穷苦百姓为题材,以社会底层为舞台的剧集选题的缺乏;另一种是指,在“造梦”类的励志剧、情感剧里,对于主角困境的表现不够真实。
“我个人认为现在的意见还是集中在第二种情况,但第一种的问题也很明显。”所以很难直接描绘他们的长篇生活,戏剧性多是集中在一个事件上。比如悬疑题材,处境艰难的家庭遭遇不公,最后获得正义,观众会得到满足。比如药神那种社会现实问题,最终雪上加霜的困境得到了解决。我们无法解决他们的核心矛盾:不幸的生活。我们可以挑出给他们施加更大压力的事件和看到希望的瞬间。”
因此,在现实和创作规律的促使下,行业即便有以社会底层为舞台的影视选题,也会更倾向于用电影表现,比如《我不是药神》《嘉年华》《少年的你》等都能关注到底层群体。
“在剧集中,除非是事件解决型的故事,让穷苦百姓作为一个单元的配角出现。不然作为主角,讲述一个大长篇故事真的比较难。”海分形进一步解释道,“再说细点就是,比如《鸡毛飞上天》这部剧当时好评很多,它通篇表现都很不错,但大家最喜欢的还是前面,那个'从无到有’的感觉。结局之后你通观主角的成长路线,这就是一个阶级跃迁的故事啊。但在当下的时代,这太难了。不解决核心矛盾,都变成了穷苦的生活点滴。太苦了,市场也不会选择了。”
另一位编剧也表示,当下市场的导向、观众的审美,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类题材剧集的创作。“以穷苦百姓为主题的剧集还是有的,比如农村题材的作品,亦或者有些剧集的主角的起源点也是穷苦百姓,比如《大江大河》《那年花开月正圆》等。但从市场来说也好,从创作者本身也好,大家更愿意去传达一些积极向上的东西,包括内心的成长以及外在的成长,所以剧中的人物很难一直都停留在贫穷的状态。为此那些主要聚焦当下穷苦百姓视角的选题,最终大多是以文艺片的形式来呈现。”
原因二
受众定位存在偏差,编剧生活阅历不足,剧集中的穷苦百姓被迫“失声”
正如海分形所得那样,当下观众最直观的感受,并不是国产影视剧中缺少穷人的身影,而是很多剧集虽然打着“聚焦现实,立足生活”的创作旗帜,但所塑造的人物、所描述的故事过于失真:出身穷苦、父母离世的年轻女孩却名牌加身;刚刚毕业、只身前往大城市奋斗的小镇青年却租住着市区中心地段的精装公寓......无法让荧屏外的观众感同身受。
“用工薪阶层概括吧,大家没有那么惨,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生活——大家可以做梦,但也清醒地知道没有什么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了。你的受众群体越成熟,他们对角色的带入和共情,就越取决于作品能否体现好'劳动’的这一面。这个讲不好,直接就'改变生活’,观众当然会生气。”海分形对此感慨道。
事实上,因人物失真、剧情悬浮而备受观众诟病的,并不局限于以底层百姓为主角的剧集,很多的职场剧、青春剧同样存在这些问题。而这背后的成因是一致的——剧集受众定位的偏差,“我去采访周围朋友对一些情节的感想,就会发现,一个27岁的人想看到的题材、大情节可能和18岁是一致的,但他对于细节的要求却完全不一样。但很多国产剧对于此并没有精确的划分标准。在创作生活剧、职场剧时,在用受众是未成年人的讲法,去打造受众应该是成年人的作品,两个群体的受众都不会买账。”
至于这种偏差则是很多原因共同导致的。在海分形看来,首先创作者肯定难辞其咎,“当下很多创作者'劳动’的经验不够丰富,有人是太年轻,有人根本不想学——或者因为行业压力的原因,没有付出这个学习成本的机会。谁不想踏实做作品呢,但“采风”和“调研”时期的收入谁来保证?然后出品方或者可能还有平台方,他们必须争取最有商业价值的那个受众群,也会影响到编剧对创作环节的判断。不过这也不能成为编剧不知道穷苦百姓、白领等社会群体真实状态的理由,归根结底还是大家缺乏现实阅历,也希望出品方、平台方能够提供给编剧更多的调研时间和资源,大家共同把作品打磨得更好。”
另一位编剧也对这种观点表示认同,“当下很多编剧其实是缺乏专业素养的,但他们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缺少生活阅历,所以创作出来的内容也是浅层的、不接地气的。此外,大家在创作上也确实存在一定的限制,导致一些题材的作品呈现不出本源的味道。虽然也有'戴着镣铐跳舞跳得比较好的’,但毕竟还是少数,因为这需要过硬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生活阅历做支撑,而很多编剧是达不到这种要求的。”
在她看来,“我个人认为影视创作,就像一个贝壳去孕育一颗珍珠一样。实际上是一颗沙子进入了体内,然后孕育出了珍珠。创作也是这样,一定是生活中的某个东西刺激到了你,才能孕育出一部作品。如若自身生活一直很平淡,没有什么经历,而是一直靠阅读、采访这种间接的方式去获取灵感,很难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毕竟从真实生活中获取的感悟和共鸣,远比创作技巧的熟练使用,更能触动观众。”
【二】《热血同行》临近收官,持续高燃,后劲十足,创新与匠心成就民国题材霸榜热剧
【三】专访视频网站三位分账剧操盘手:“亿时代”的分账剧会是下一片蓝海吗?
【四】高燃竞技搭配“冰糖系”恋爱,《冰糖炖雪梨》解锁青春剧的最佳模式
【五】《鬓边不是海棠红》让年轻用户“触电”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