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毛笔,中国人的精神象征(最全的毛笔介绍)

篆隶楷草行,毛笔是华夏独有的文化发明,中国文人用它挥洒奇思,宣泄情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笔为锄,以纸为田,为我们留下的“笔下春秋”,作为中国人的精神象征,一笔一划,美妙而优雅。

南朝大书法家智永禅师曾客居湖州善琏,他把习字用秃的毛笔埋在蒙公祠南面的晓园内,在石碑上亲题“退笔冢”三字,此处至今还供人瞻仰。

草书高手张芝幼时即勤练书法,家门前的一池清水因他每天反复洗笔而变黑,后人称之“墨池”。后来张芝的字“其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联,滴行不断一笔飞白草”,被后人不断称颂和临摹。

东汉“草圣”张芝《终年帖》

苏东坡有言:“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毛笔承载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和审美情趣。

关于毛笔始于何时,众说纷纭。

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从出土的彩陶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证实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

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一支竹管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湖南长沙出土的那支笔,竹杆粗0.4cm,杆长18.5cm,笔头为兔箭毛制成,长2.5cm,笔头夹在劈开的竹杆头上,用丝线缠捆,外涂一层生漆。从其制作工艺和文物出土分布地区看,毛笔在战国时已被广泛使用。只是没有统一的名称。

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中有'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拂','秦谓之笔,从聿从竹'的记载。

最有故事性的说法要属秦国大将军蒙恬造笔。《史记》、《博物志》等书籍上都有记载,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字太慢,于是“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制成毛笔。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21至公元前207年,蒙恬带领三十万大军固守秦朝北部边疆,路经侯店,时值三月三日,始(试)以兔毫竹管为笔写成家书一封,随后将毛笔赠送给侯店人。后来,侯店人便仿制出'蒙恬精笔'。到了唐代,侯店村毛笔艺人李文魁在北京开设笔店,一名爱好书法的太监同他结为兄弟,经常把他制作的毛笔买进皇宫,受到皇帝的赏识,于是侯店毛笔誉满天下,并被奉为御用之品。

东汉蔡邕著《笔赋》,这是中国制笔史上的第一部专著,对毛笔的选料、制作、功能等作了评述。汉代官员为了奏事之便,常把毛笔的尾部削尖,插在头发里或帽子上,以备随时取用,称为'簪白笔',就是今天的“便携式”。

湖州一直是中国毛笔制作的中心,尤以善琏镇为最。相传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隋朝有名的书法家)游善链镇,住在镇上蒙恬祠侧的永欣寺,与当地制笔工匠经常切磋制笔技术。

至元、明代,浙江湖州涌现出一批制笔能手,如冯应科、陆文宝、张天锡等,以山羊毛制作羊毫笔风行于世,世称'湖笔'。

究竟什么样的毛笔算是好写的毛笔?

选择毛笔时,制笔世家与品牌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毛笔好不好写,写的顺不顺手,只需拿笔蘸墨写上一两笔,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立判高下。

王羲之《兰亭序》中的这些游丝,劣质毛笔是无法做得到的。

毛笔的分类

依尺寸、笔毛的种类、来源、形状:

按笔头原料可分为:

胎毛笔、狼毛笔(狼毫,即黄鼠狼毛)、兔肩紫毫笔(紫毫)、鹿毛笔、鸡毛笔、鸭毛笔、羊毛笔、猪毛笔(猪鬃笔)、鼠毛笔(鼠须笔)、虎毛笔、黄牛耳毫笔、石獾毫等,以兔毫、羊毫、狼毫为佳。

依常用尺寸可以简单的把毛笔分为:

小楷,中楷,大楷,更大的笔有屏笔、联笔、斗笔、植笔等。

依笔毛弹性强弱可分为:软毫,硬毫,兼毫。

按用途可分为:写字毛笔、书画毛笔两类。

依形状可分为:圆毫,尖毫。

依笔锋的长短可分为:长锋,中锋,短锋。

我国制笔历史上以侯笔(河北衡水)、宣笔(安徽宣城)、湖笔(浙江湖州)为上。

— 羊毫笔

是以青羊或黄羊之须或尾毫制成。书法最重笔力,而羊毫柔而无锋,书写“柔弱无骨”,故历代书法家都很少使用。羊毫造笔,大约是南宋以后才盛行的。而被普遍采用,却是清初之后的事。因为清一代讲究圆润含蓄,不可露才扬己,故只有柔腴的羊毫能达到当时的要求而被普遍使用。羊毫的柔软程度亦有差等,若与纸墨配合得当,亦能表现丰腴柔媚之风格,且廉价易得,毫毛较长,可写半尺之上的大字。

极品的羊毫,其顶端有一截玉白色透明尖挺的锋颖,通常称为“黑子”,只有用“黑子”的毛料,经过加工,才能做成具备“圆尖健齐”四德的良笔。清代碑学兴盛,羊毫配生宣成为当时的一个标志。

— 狼毫笔

狼毫,为黄鼠“狼”之“毫”,而非狼之毫。狼毫用的是黄鼠狼尾尖之毫,性质坚韧,仅次于兔毫而过于羊毫,没有大的狼毫笔,不能书写大字。

狼毫笔以东北产的鼠尾为最,称'北狼毫'、'关东辽尾'。狼毫笔力劲挺,宜书宜画,但不如羊毫笔耐用,价格也比羊毫贵。

狼毫笔呈嫩黄色略带红色,有光泽,仔细看每根毛都挺实直立。

— 兔毫笔

是取野兔项背之毫制成,因色呈黑紫,也叫紫毫笔。我国南北方的兔毫坚劲程度不尽相同,也有取南北毫合制的。兔毫坚韧,谓之健毫笔,北毫长而锐,宜于书写劲直方正之字,向为书家看重。白居易紫毫笔乐府词云:“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将紫毫笔的特性描写的非常完整。但因只有野兔项背之毛可用,其值昂贵,且豪颖不长,所以无法书写牌匾大字。

— 鼠须笔

是用家鼠鬓须制成,笔行纯净顺扰、尖锋,写出的字体以柔带刚。王羲之《兰亭集序》即以此种笔写成。

— 鸡毫笔

是用鸡的胸毛制成,相当柔软,初学书法者难于掌握,因而不宜使用。

— 猪鬃笔

是用猪鬃加工蒸制而成,用于书写大匾。

— 兼毫笔

“兼毫”,顾名思义是兼而有之的意思。是用羊毫和其他硬毫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制作而成。它刚柔相济,既保持有羊毫的储水性,又有硬毫的力度和弹性,能染能划,能勾能点,笔性在刚柔之间,易于掌握,适合初学者书用。

兼毫笔常见的种类有羊狼兼毫、羊紫兼毫,如五紫五羊,七紫三羊等等。此种笔的优点兼具了羊狼毫笔的长处,刚柔适中,价格也适中,为书画家常用。种类有调和式、心被式。

此外,根据笔锋的长短,毛笔又有长锋、中锋、短锋之别。长锋容易画出婀娜多姿的线条,短锋容易使线条凝重厚实,中锋则兼而有之,画山水以用中锋为宜。

根据笔锋的大小不同,毛笔又分为小、中、大等型号。画山水各种型号都要准备一点,一般“小山水”(小狼毫),“小白云”、“大白云”羊毫笔各备一枝,再有一支更大的羊毫“斗笔”就可以了。新笔锋多尖锐,只适宜画细线,皴、擦、点擢用旧笔效果好。有的画家喜用秃笔,点线别有苍劲朴拙之趣。

了解一点毛笔制作的过程

各类毛笔的制作分为水盆和干活两大工序。

水盆,在水盆中操作的工序,选料、除脂、配料、梳洗、顿押、卷头、拣齐、扎头,每个步骤都需要耐心操作,有的步骤甚至需要屏气凝神连续完成,不可间断。水盆工序是决定毛笔用途和质量的关键,笔头要求达到尖、齐、圆、健(史称四德)。

干活,就是装头、干修等无水工序。

中国十大知名毛笔

浙江省湖州市善琏湖笔厂产的“双羊牌”湖笔

湖州“千金牌”湖笔

练市金塔湖笔厂产的“湖羊牌”

上海老周虎臣笔厂产的“虎牌”毛笔

杭州邵芝岩笔庄产的“芝兰图牌”毛笔

江西文港邹氏“农耕牌”毛笔

扬州江都“龙泉牌”书画笔

苏州“金鼎牌”毛笔

北京“武京生牌”毛笔

安徽泾县宣笔厂“三兔牌”宣笔

190年历史的“胡魁章笔庄”

还有曾经辉煌一时的百年手工笔庄,如今大都隐居在街巷深悠。

沈阳的“胡魁章”

苏州钮家巷的“沈氏笔庄”

长沙的湘笔“杨氏笔庄”

被启功先生称为“刚柔俱适,巨细咸宜”的山东莱州制笔

源出于山东掖县制笔的哈尔滨的“同尚笔庄”

昆明的“张学成毛笔庄”

昆明的“张学成毛笔庄”

昆明的“张学成毛笔庄”,85岁的桂焕兰是昆明最后一位能完成全道工序手制毛笔的制笔人,其夫张民杰是笔庄庄主张学成的曾孙,手工制作毛笔的第四代传人。

“墨海苍龙”是当年启功先生为掖县制笔厂亲拟手书的毛笔名称

一款好的毛笔具备“四德” — 即“尖、齐、圆、健”

尖: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瑞。笔尖则写字锋棱易出,较易传神。

齐: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毫若齐则压平时长短相等,中无空隙,运笔时“万毫齐力”。

圆:指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毫毛充足则书写时笔力完足,笔锋圆满,反之则身瘦,缺乏笔力。

健: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笔有弹力,则能运用自如。兔毫、狼毫弹力较羊毫强,书亦坚挺峻拔。

笔与书风的传承

从战国墓出土的笔来看,以竹为杆,髹饰漆汁,麻丝把兔箭毛包裹在竹杆外围形成笔头,到竹杆端部形成管腔,以藏纳笔头,笔的制作工艺随着篆书向古隶书过渡,弹性和笔尖的开叉方面逐步提高。再经过蒙恬的改良,毛笔伴着文字的演变,大大丰富了表现力。

汉代是文字演变最激烈的年代,隶书和草书盛行,纯兔毫的毛笔制作在西汉已经很完备了,使得书写有了”侧锋“,中侧锋的笔势变化使得书法进入了艺术欣赏范畴。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取代竹简,隶书向楷书、行书转化,由于士大夫阶层的参与,涌现了一大批书法家,使得书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直接导致书写工具的改良。毛笔的制作有了羊毫为主,兔豪为辅的结合。从王羲之的《用笔赋》不仅能体会到当时的文艺思潮,也看出制笔的改进而实现了书写技法上的突破。

到了隋唐,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初唐时期,宣州已成为兔毫笔的生产中心。书法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提倡下,日益精进,用笔技法的提高,成为文人墨客们追求心境与书法相融相发境界的一种心理体验。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怀素的《自叙帖》、张旭的狂草、李隆基的行书等不难看出,书法的创新与笔的工艺也相互增进。

宋代,禅宗的兴起,印刷术的发明,社会生活相比唐代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重要的一点,高案桌椅代替了席地而坐,使得书写姿势发了重大变化,执笔由单钩转向了双钩,即食指与中指齐钩笔杆。出现了多种毫捆扎以上的笔,也出现了长锋羊毫笔,逐渐趋向虚锋,散毫。

从南宋到元代,文人也多参与笔匠制笔工艺之中,选料出现了山羊毛、野兔毛和黄鼠狼尾毛,工序上达到了七十多道工序。狼毫的弹性适中,成为主流。赵孟頫的书法正体现了狼毫笔的精细。

元代,纯狼毫笔一统天下,做工精细,不仅仅用于书法,还用于绘画,是文人的书化有了一种新风尚。南宋朝廷偏安杭州,制笔工匠涌现,他们精雕华饰,包揽了“御用笔”,湖笔取代宣笔。

到了明代,基本沿袭元代制笔工艺。此外,我们知道文徵明、祝允明的行草书,这种书法要求笔要做的大,蓄墨要多,锋长腰短,出现了书法大笔。到了明代中晚期,徐渭、陈淳等人的以画笔作书,多用长锋羊毫,实现长篇巨赋,气势撼人,成为盛行。另董其昌善于用兔毫和羊毫的长锋兼毫,也多有追求者。

清代,因康熙喜欢董其昌书法,朝野竟相仿效,到了清中期,羊毫笔一度鼎盛,大羊毫,短锋羊毫、长锋羊毫,书法家完全依据自己的喜好用笔,对笔毫上并无过多的讲究。明清时期,毛笔除了讲究实用性,还在笔的装饰上翻陈出新,很是下功夫。

而今,毛笔时代渐渐远去,钢笔时代、圆珠笔时代、签字笔时代依次更迭,互联网更几乎让“笔”生存无依。

余秋雨在散文《笔墨祭》中写道:“我们今天失去的不是书法艺术,而是烘托书法艺术的社会气氛和人文趋向。”如果说,传统文化和手艺的消失是对高速发展的时代的顺应,那么传统工艺守望者们,能够有条件将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一只柔软的毛笔,伴随着上下五千年,写就了坚强的“中国”,传承着文明的血脉,也凝聚着中国精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