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跟没有接触过瑜伽的人谈起瑜伽,总会听到人这样说:社会上大多数人因为缺乏对瑜伽的了解所以有很多很多的偏见。大众普遍不接触瑜伽,瑜伽就有点变成“软妹子”的运动;而大众见到网上的大多照片都是软妹子秀出的不可思议的身体造型,当然对瑜伽的偏见就会进一步加深。实际上我们瑜伽人应该让更多的路人知道瑜伽不是网上微博和朋友圈看到的“秀瑜伽”的妹子,瑜伽跟这些“很软的造型”无关,瑜伽不是关于倒立一字马,不是关于弯腰碰脚趾,不是关于软与硬,不是关于年轻还是不年轻,不是关于女性还是大叔大爷,不是关于必须练上个10年还是只开始了10天....所有我们可以看到的用身体凹出的形状都不是重点,所有这些我们在网上和手机屏幕上看到的“瑜伽”都是工具,无论看起来可能还是不可能,容易还是难,都是工具...都是把我们的注意力转向内在的工具。当然每一个“造型” - 瑜伽体式都有各自的身体和能量层面的益处,但是体式-身体造型的本身并不是瑜伽的本来目的,这些“形”只不过是“交通工具”,不管你开的法拉利,宝马还是骑得是自行车,都是关于要带我们的本我回家,重要的不是一定要开法拉利,重要的是回家。这就是在每一个拧转,每一个前屈,每一个后弯,每一个身体倒置....每一个身体的“瑜伽”造型,每一个呼吸和每一个身体的移动中隐含的生活的一课,而这一课向所有人开放。练习瑜伽,摆体式的造型是为了帮助我们为生活中各种场景和体验做好准备。我们用瑜伽练习来面对一个体式 - 就如同学习面对一个生活的场景 :是带着乐观和期望;还是带着恐惧和焦虑?我们是征服自己的身体还是顺应身体的结构,让体式自然发生?但我们走上瑜伽垫,我们就有一个机会可以观察自己对一件事情习惯性的反应和我们的思绪怎样流动。在摆出体式造型的过程中,一堆的“想法”,感觉,身体感受,和情感冒了出来:喜悦,挫折感,失望,不爽,嫉妒,愤怒,无奈......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是做着选择:重点关注体式看上去怎样,还是关注内在感觉怎样?我们不自觉无意识地平衡着努力和放松,征服还是臣服...我们在瑜伽垫上尝试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可能是那些把我们带到舒适和不舒适边界的动作。我们小心翼翼地试探突破到恐惧界限那一边会怎样,如果我们走出舒适区再多一点,再多一个呼吸,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我们练习着在当下一刻驻足的艺术,学习着如何不与已经在后视镜的风景纠缠,或者不过多揣测前方是否有更美的风景.. 学着用每一个呼吸把我们带回到现在就是此时此刻...我们学到昨天很灵的方法,也许在今天竟然变得一点都不适用....对了,还有我们倾听自己的身体,专注地听,想听到她究竟需要什么,或者她要的是慢下来感受更多的宽容,爱和慈悲?或者是她希望更加强壮有力?或者是她正渴望着和一个更内在的更宏大的现象相连接?我们在练习中学习,忘掉重新学习,摔倒,爬起啦,拿起,放下,前进,挫折,打开,找到新的空间...我们不仅仅是在瑜伽的单个体式中更多地了解了自己, 也会在从一个体式到另外一个体式的过程中学到很多,学到在生活中从一个层面转换到另外一个层面的时候从容换场的方法。我们是从一个体式奔跑着进入下一个?或者我们不匆忙,带着优雅地经过?我们是急匆匆地奔向最后的目标,一堂课结束时的夺门而出,还是来体验整个过程的每一刻的美妙,带着全然地临在和觉知?我们在体式转换中是完全有意识的吗?我们是否敏感到感知身体细微的调整,那些需要全然的关注才可以感受到的身体动的细节,在我们移动,变换位置和展开体式的过程一呼一吸之间?每次站在瑜伽垫上,我们都有一个机会来打磨意识的品质,感受觉知的精妙.. 带着这些我们去走人生的每一步。或许我们也会有不愿意走上瑜伽垫的那些日子,就连这样的日子也会成为学习的一课:让我们明白我们是谁,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了什么让我们的懒惰,不安和焦虑笼罩了行动的能力?
瑜伽练习的美妙之处还有你可以和一群瑜伽爱好者一起练习,相识相知相伴.. 大家都在路上,自己走着自己的路,或许肩并肩做伴同行一程;或者擦肩而过只是留下前行者的背影,但是知道一路有人相伴,总是极好的...
还有瑜伽人的相互分享,不仅是练习的新心得,大家还分享着相互的呼吸,分享着练习的能量,共同创造着一个叫做瑜伽的体验。
当然还有那些励志的人和事:在另外一个垫子上发生的奇迹,另外一个人朋友圈里看到的感人故事....
所以你看...说你做不了瑜伽,怎么可能?瑜伽就是一个工具,一面生活的镜子,一个智慧的导师... 她不需要你“做”,她只需要你走上瑜伽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