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阅读】王世汶:新环境产业的方向与结构
前言
上个星期发了两篇座谈的话题,引起了大家普遍的讨论,很多的企业家都来找我,希望我把这个座谈进行下去,他们还想了解更多的问题、更多的方向和更多的可能,其中也有很多人来问他们企业的方向,某些技术如何等等,问题很广,也很多样化,有时间我想把大家共性的那些问题抽象出来统一谈谈,有关技术和企业发展的事因为比较具有个性化,那么我就在我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在下面一一解答吧。
相对于去年大家对竞争环境和竞争合理性的担忧,现在大家可能都更关心面临的市场会有什么变化。如果说企业家们对过去的项目类型、项目内容、企业各自的实力有个客观认识后,对自己的可能的机会有所思考外,现在大家可能都对新机会和新市场有很多的期待,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心态,都希望是不是新基建来了,又有一大批不问结果,大干快上的项目可以帮助企业改变生存和发展状态。
上面的座谈我们看到了,已经公布出来的一部分新基建的盘子中,环保项目的比例并没有大幅度攀升,这个可能令大家有点失落,同时大家可能会想,国家要抓经济了,会不会过去督查逼出来的环境市场会萎缩?这两个问题估计都是广大民营环境企业的所思所想。
自然在整体经济面临严峻挑战的时候,新基建对经济的拉动以及对新基建所带动的产业链机会自然会放在第一位,这是共识。那么环境又会怎么定位?环境的市场会有什么大的变化,机遇也罢,下降也罢,我们怎么来理性的分析和看待这个问题?我下面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环境市场的变迁
站在政府的角度,如何在有限的投入的前提下,把环境问题解决好,这是一个很有技术内涵的决策问题,而且必须非常真实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当前环境问题的一些症结所在。我个人认为在总盘子没有重大调整的前提下。一要抓政府的管理,或者说是政府的监管;二要调结构,特别是产业的重点是不是有所转移。下面我分别来说。
1 政府改善管理模式
先说政府的管理,大家知道我们的基层对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其实还是比较被动的,不论是对自然环境还是工业污染,因为说到底环境是个花钱又增加成本的事,对外部性的问题,没有在被逼的条件下,考虑的就会比较少,这一点也是不用质疑。所以政府的环境的管理一定是一个强监管的模式,尤其在国内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在被抓不到的侥幸下,偷排、漏排、修改数据,应对检查等等在这个领域内目前还依然是有很大比例的存在,往往是一个企业的偷排,下游要花大量的资金投入去治理、去修复,有限的投资没有用在应该用到的地方,却为一些不规则行为买了单。在环境检查、环境督查人手不太够的前提下,靠人工和非连贯逻辑的监测数据,管理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如果靠这种方式要做到比较到位的管理,那么管理成本将不可承受的,政府也无法支付如此高昂的人、财、物费用。
2 大数据提高环境市场监管效率与能力
改善管理能力在我看来是当前解决环境问题最有效,最事半功倍,最大投入产出的一个方向,环境的监管做好了,污染物的非合理性排放就会大大降低,拍个脑袋,减少个三分之一也不为过,那么如何在投入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把管理搞上去?这当然是首先靠制度、靠规矩,有法可循,有法可依。但在我们环境法规已经基本覆盖的前提下,我们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主要靠技术,靠改变监管的方式。举个外行的例子,现在警察破案很重要的手段靠什么?靠摄像头! 遍布大街小巷的摄像头提高了多少倍的破案率?威慑了多少不良之徒的犯罪动机?给多少坏人造成了犯罪的难度和成本? 这个大家可能都有个评价。而且很多的企业也在工作场所布设了很多的摄像头,这对于防止生产过程中的事故和解决问题也提供了很好的支撑,甚至有的家庭也装了摄像头,上班时间可以通过手机看看保姆是不是虐待老人或孩子。我想我的意思大家都会明白,做到有效全面的环境管理不能完全靠人,要靠数据,甚至是靠大数据。
我们的数据化监管过去做的不够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数据量远远不够,这几年在有的区域大气的数据多了不少,但水的数据还非常不够,距离有效的监管还有很大的距离;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数据的共享和逻辑分析不够,其实只要数据够,过程监管、趋势监管、偷排监管、事故监管都可以有效地实现,也可以很好的加以规避,甚至防止其发生和扩大污染范围。建立基于智慧化的环境大数据监管体系是当前我们国家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最急需、最应该、也最值得的投资方向。立体地、系统地、实时地把环境的数据采集上来,通过智慧算法,对环境质量实时跟踪,对目标实时管控。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会抑制很多的不良污染排放,也会在有限的人力前提下,极大地提高我们的环境管理能力和环境管理水平,这在国内是一等一的急需投资的方向,好在这几年我们各地的环保部门都在积极地建立这样的数据监管体系,我们就给其中70%的地方政府做过这样的技术规划和实施方案,如果在三至五年后,我们国家真正建立起了这一套大数据的监管体系,那么相信我们的环境污染控制能力将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敲黑板,这在有限的环境投资中这应该排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二、挖掘环境市场潜能,合理调整市场结构
第二我们来谈谈环境市场的结构问题,2008-2018的中国环境产业是公认的黄金十年,在这十年中,最大的一个产业发展特点就是我们几乎出齐了绝大多数的分支领域,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在不同介质中污染的积累都很严重,水、气、土都很沉重,那么在我们的污染治理做了那么多,投了那么多的钱之后,我们的重点该干点什么?或者说政府在有限的投资内,将如何分布投资?上面我说了最重要的要首先抓大数据背景下的监管,那么在污染排放和存量环节我们应该有什么侧重么?当然水、气、土工业、市政、农村、生态都会涉及到,我们这里说的侧重应该是什么。
我个人的看法首先要抓污染企业的合规性,我们的企业虽然都上了形形色色的污染治理设施,怎么上的?上的什么?效果怎样?运行如何?大家都是经历者,心里都有本账。当前经济急需回暖的背景下,清洁生产,绿色工厂在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搞搞,但绝不是重点,重点要使得我们绝大多数的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环境合规,他们的环境合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我们大尺度环境投资的有效保护和有效利用,一个小厂子毁掉一条河的现象不能再频繁发生,那些的确无法平衡生产收益和污染治理成本的小企业也是没有了存在的价值,这些小企业政府在正确疏导的前提下,也应该让他们转产去干点别的,中国还有很多的空白点可以干。 大家可能会想这是制造企业的事,和我们环境产业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那就是企业环境的合规性服务呀,再说的让大家熟悉点不就是管家服务么。我们给大家做过类似的管家培训,平常也接到了很多从事环境管家服务的企业帮助需求,我们也正在努力从方法学、从工具上帮助环境企业提升管家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政府大的环境管理,生产企业小的污染管理,这两点做到了,我想中国的污染控制水平和污染当量就会有一个绝大的改变,这些都是投资相对小但见效巨大的方向。
大家可能还要问在治理工程设备方面有什么方向么?我也试着来回答一下,给大家举个熟悉的例子吧。比如垃圾焚烧这个是我们环境产业领域进步最快成长最好的一个分支,大家想想我们十几年前的的焚烧是什么样,大家再去看看我们现在的垃圾焚烧厂,起码从外观上来说可以说不输给任何发达国家,但我们的垃圾焚烧厂还有没有缺陷和不足呢? 我们的二噁英真的都达标了? 臭气呢,是不是有的还挺严重?飞灰和炉渣呢?安全处置了么? 布袋呢?去向如何? 炉子的运营管理水平呢?是不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国外都实现大数据远程控制了,这可是我们环境产业进步最大,看起来发展最好的一个分支呀。仅仅是借垃圾焚烧这么个例子,我们就延伸开来看看,我们的危废处理水平和设备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吧;臭气,有40万种,在国内绝对是千亿规模的市场吧,这个不能长期靠老百姓的忍耐力吧;我们的处理过程产生很多的二次污染物,这些问题我们的技术还解决不了,布袋类似的材料怎么办?失去作用报废的玻璃钢就放在那里么?我们的装修垃圾和建筑垃圾,我们带大家去日本研修过,我们国内每个100万人口的城市应该是标配吧,这个不是有几台破碎机就可以的吧,那说明还处在一个非常低级的阶段吧,如果列举还能给大家举出太多的例子,时间有限这个我们会在课堂上和大家深度的来分析,组合大家一起去干。
我们国家需要解决但目前还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的污染那么深重,就像我在2019年的年会上说的,这一行好好干都能干一百年的。
今天时间有限,大家如果还希望了解我们面临的带有蓝海景象的市场以及技术的来源,我们接下来再和大家一一讨论。
今天的话题就说到这里,下次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