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老李侃门球之21篇
第二十一篇
《高杆贴脚打上旋》
老李:老张,今天咱们接着上回的话题聊。我想改一改打球的姿势,好多人现在都用长杆儿,把槌头贴在左脚上,打的还挺准。我想学这种打法,我们队还有几个人都想学,请你给指点指点。
老张:你说的那种姿势叫 —— 单贴脚击球法。最早是胜利油田的球友们发明的。咱们国家的门球运动是从日本传过来的。现在国外打门球的,多数采用侧打法,跟打高尔夫球一样。门球传到中国后,我们很快结合国情创造了以跨打为主的多种打法。初期世界门联还不承认、不批准,经过门球界老前辈朱德录同志的坚持和斗争,跨打式击球法终于被认同了。其实,现在绝大部分人仍旧是采用跨打法,当然在此基础上又有了不少新的改进和发挥。
说实在的,门球打的好不好,关键不在于你采用什么姿势、什么打法。事实证明:各种姿势、不同打法都有门球高手。只要你经过长期苦练, 认准了某种姿势,掌握了基本要领,形成了动作定型,都能打出漂亮球。但是有一点,不要今天这样打,明天那样打,这个试试,那个尝尝,老是这么来回变。要尽快选择、确定一种姿势,下功夫去练才行。咱们第一次聊门球不就说了吗 —— 要想打好门球,惟有苦练!
老李:那当然了,球杆再高档、再漂亮,姿势再优美、再潇洒,打不上球还是不行。我看你也是用长杆贴脚打法,详细给我说说吧。
老张:我开始学打门球,也是跨式打法。半猫着腰,球杆也没有现在的长,打着还可以。但是我个子高,老是那么猫腰直腰的,就觉得有点累。那是1996年4月去天津大港油田参加“中国石油职工第二届运动会门球比赛”,当时看到胜利油田的球友们基本上都是采用高杆贴脚打法,球打得确实不错。回来后我才开始有意识地模仿、练习、体验。首先把我用的球杆加长了。当时没有长杆,都是50厘米左右的。我就把球杆后头的塑料(有的是金属)封盖拧下来,自己锯一段墩布把儿,用小刀一点一点地削,用锉一点一点地锉,再用砂纸打磨,做成粗细合适的尺寸和凹槽,从杆的尾部硬砸进去,拧上小螺钉,再用胶布封严。虽然不太好看,但长度够了,用起来还可以。现在我还保存着几根自己改造的长杆呢。
老李:看来改变姿势挺容易的,关键是有长杆就行了。
老张:事实完全不象你所说的那样。要改变、改好一种击球姿势、一种打法,绝不是三天两早晨的事,特别是由原来的跨式短杆改成长(高)杆贴脚打法。原来采用跨式打法时,基本上是半猫着腰,有的人腰弯的很厉害、很低。可以说从站位高度,两眼观察的高度、角度、视野开阔度,握杆的部位,两手的距离,发力的部位、方法、要领,击点的选择、锁定,球槌撤进的幅度,如何借助脚的依托……等等,都需要重新体验,寻找感觉,并依据个人特长做出适度调整。
老李:好家伙,这么复杂呀!
老张:许多同志改换一种新的打法都有这样的感觉:开始是看着别人和自己的打法不一样,又见人家打的挺准,便产生羡慕心理。接下来是向别人求教,问人家怎么打。再接下来是自己改换姿势试打,好象效果不错,一下子感到球比过去打的准了。再往后便是打着打着又不行了,还不如原来的好。这时,有的人就放弃了,回到原来自己的打法。有的则继续坚持练习、体验,直至最终掌握要领,形成动作定型。一般来说,要改换一种新的打法,尤其是各方面改变幅度较大的,没有半年左右的时间恐怕是不行的。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习惯成自然。我们用惯了的球杆儿,马上给你换一个,长度、重量、弹性都不一样,手感立即就不适应,让你感到别扭,不顺手。就连我们平时穿惯了的运动鞋,如果上场前硬是给你换一双新的,牌子又好,质量又好,你看怎么样?我想大多数人可能会回答两字儿 —— 别扭!打门球最好穿运动鞋,而且鞋底子要薄一些、有凹凸不平的花纹,这样踩球时有感觉,踩的也比较牢靠,不易出现滑脱,造成犯规。突然给你一双新鞋,再新鲜再高档,但穿着不一定合脚;特别是如果底子比较厚,踩球没有感觉,根本就不适合打门球用。
老李:这就象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件一样,放在哪里,是长是短,是粗是细,是轻是重,是软是硬,都已经顺手了。换个地方,换件新的,一下子是不太适应。
老张:四月份大港比赛回来我就开始练,自己苦练了一个多月,到5月底才初步掌握高杆贴脚打法的基本要领,当然也初步尝到了甜头。当时我还写了两段顺口溜。
老李:快说说,怎么写的。
老张:第一首是:“长枪队”就是好,
站的直,不猫腰;
轻松潇洒又自如,
击闪擦冲满场跑。
第二首是: 直立站位杆放好,
槌头一侧轻贴脚;
试击修正瞄准点,
撤进直线幅度小。
目测距离巧施力,
轻击球肩往上挑;
直线前进奔目标;
十有八九跑不了。
老李:不错,形容的不错。怎么第一首开头叫了个“长枪队”呀?
老张:当时还没听说过“贴脚击球法”的正式名称。平时有不少人不是都把球杆称做“枪”吗,杆加长了,所以我就把它叫做“长枪队”。
老李:另外,在第二首中你提到了“试击”,我看平时用贴脚击球打法的也大都在正式击球前有一、两次试击的动作。有必要吗?瞄好了,一下儿就打出去不也行吗?
老张:根据我个人的体会,正式击球之前的“试击”动作,既有必要,又十分重要。你看,平时击球,无论采用什么姿势、什么打法,在站位、放杆、瞄准的过程中,几乎所有人都有微调的动作和习惯。有的脚再动一动,槌头的头、尾再移一移,还有的用槌头轻轻地蹾两下地面……等等,因人而异。其中绝大部分的细微动作是属于微调、修正、细化。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有少数人的所谓微调纯属多余,是画蛇添足,其实是痼癖动作和各种毛病。
老李:对,我见有的人在正式击球之前,有好多没必要的多余动作。如:往上或往下拽拽帽沿儿,拧拧球杆儿,纵纵肩膀儿……等等。更有的人不知是用力问题还是什么别的原因,一挥杆身体就随着击球动作严重变形,东倒西歪,拧成八道弯儿,让人看了很好笑。你说球已经击出去了,能不能撞上或能不能过门儿,你就是浑身再使劲儿,再伸胳膊蹬腿抡杆儿也没用呀!那球能随着你的多余动作再改变方向吗?!
老张:有少数同志是有些不太好看的习惯性痼癖动作。但是,说老实话,你让他(她)改还真不容易。这就是习惯成自然,它同样是形成了动作定型。你不让他(她)那样动,球就打不出去、打不上、打不好,有什么办法呀!这恐怕也是中国门球的一大特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前我们说过了,我们还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科学化、标准化、正规化训练的东西。一个人一个师傅,各村儿有各村儿的高招儿!不过话又说回来,不管你什么姿势、什么打法,只要不使用“激光制导”,是真正练出来的本事,能打上球就行。
不要小瞧了高杆贴脚击球法的“试击”动作,我体会“试击”有五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可以检查槌头侧面与脚贴的是否牢靠、稳妥。
二是试击两下可以检查槌头回撤和前推动作是否顺畅、是否走直线。
三是可以验证击点是否正确。即槌头击球面的上沿是否恰好能击打自球后面正中线上的肩部。
四是可以检验自球击出后将撞击他球的什么部位,这一点在打擦边球时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擦边的角度。
五是试击的过程也是使自己集中精力,宁神静气,排除干扰,稳定心态的过程,从而确保技术动作的细腻、准确、无误。
你看,就是这么试击一、两下,时间不过1、2秒钟,就有这么多的功能,起到这么多的作用。
老李:万一自己控制不好,一试击真的击到自球了,那可怎么办?
老张:一般情况下不会击到自球。因为这也是一种动作定型,槌头后撤、前出多少,幅度多大,击球员会恰当掌握。除非你心情特别激动紧张或沮丧低沉,手忙脚乱或过于随意,那就是我们以前说的“过度认真”或“不够认真”,也正是“低级失误”的多发时段。
从1996年4月末开始,到现在我一直坚持用高杆贴脚打法,而且也影响和带动了不少球友由原来的跨打法改为高杆贴脚打法。2004年初,我又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了一段顺口溜:
走 动 观 察 设 预 案 ,(注①)
测 距 定 力 心 坦 然 ;
槌 头 轻 轻 贴 靠 脚 ,
站 位 四 点 成 一 线 。
酌 情 试 击 一 两 次 ,
四 项 检 查 瞬 间 完 ;(注②)
心 静 气 沉 稳 撤 槌 ,
轻 击 上 挑 自 球 肩 。
腕 部 控 力 恰 到 好 ,
平 稳 启 动 呈 正 旋 ;
地 形 变 化 影 响 小 ,
后 劲 十 足 走 直 线 。
球 到 命 中 贴 目 标 ,
停 止 滚 动 少 风 险 ;
攻 边 拔 钉 轻 进 门 ,
远 射 强 攻 最 灵 验 。
门 球 内 涵 道 技 艺 ,(注③)
无 穷 魅 力 靠 钻 研 ;
高 杆 贴 脚 打 上 旋 ,
此 项 技 艺 当 苦 练 !
注①——击球员听到裁判员呼号,在进场、走向自球的同时,应当依据教练员的指令,观察场上双方态势,对在杆球进行战术预案设计,做到“走一步,看三步”,想好打法,估计可能的发展变化及应对措施。而不能“光看眼前球,只顾这一杆”。一切都应当从整体和全局出发,发挥最大潜能,取得最佳战果。
注②——四项检查,即槌头与脚贴靠的是否牢靠、稳妥。槌头撤、进是否平、直。击点是否锁定。自、他球的碰撞点及角度。
注③——门球,实践上是一项体育运动,理论上则是一门学科。道,指其科学道理;技,指其击球技术;艺,指其艺术性。如:打球艺术,指挥艺术等。具体讲,就是有它的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
老李:高杆贴脚击球法比跨式击球法有什么优点呀?
老张:你看,我2004年7月又写了一首,重点是谈高杆贴脚打法的优点,是这样写的:
身 体 舒 展 ,动 作 自 然 ,
视 野 开 阔 ,便 于 观 看 。
槌 头 稳 定 ,撤 进 直 线 ,
试 击 微 调 ,瞬 间 检 验 。
腕 部 发 力 ,协 调 自 然 ,
击 点 锁 定 ,轻 挑 球 肩 。
启 动 平 稳 ,高 速 正 旋 ,
克 服 地 形 ,直 线 向 前 。
球 到 命 中 ,摩 擦 轻 粘 ,
接 触 即 停 ,少 有 风 险。
这首顺口溜中,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采用高杆贴脚打法;二是要打上旋球。关于上旋球,咱们上次专门谈过:定义、打法、特点、用途等都说的很详细、很具体。这段顺口溜就把两者的优点、长处揉在了一起。
老李:太好了,今天听了你的介绍,我改换击球姿势的决心就更大了。从明天起就开始练,到时候你可要多指点呀!
老张:没问题,把你们队的几位老球友也带上,咱们一块儿练!
老李:好嘞,咱们一言为定,今天就聊到这儿啦,明天球场见!
(整理:花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