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的大器晚成不可复制,目前已经进入团体时代
姜子牙72岁被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后辅佐武王兴周灭商,最后139岁去世,被世人敬仰,更被唐萧宗追封为武成王,尊为武圣人。
姜太公学道40年,留给后世《太公兵法》、《乾坤万年歌》等书。
在成功之前,姜太公做什么都做不成,曾经编过笊篱卖、贩卖过牲畜、经营过饭点、卖过面,都以失败告终。还好姜太公有一个难得的好友宋异人相助,不管多么困难,宋异人都会出钱尽力帮助,始终不离不弃。最终,姜太公还是从替人算命起家,一举成名。这正是他的长处,学道40年,算命对于姜太公来说可算是小菜一碟。
从姜太公的经历,我们发现几个问题,正所谓人无完人,不是一能全能,世上也没有万能的理论,补短板不如发挥长处。
《太公兵法》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乱世为兵家所用,而在太平盛世,却被商业经济等领域奉为圣书。但姜太公在商业领域屡试屡败的经历,说明他的这一套理论不适合商业。
商业的本质是交易,这和战争的本质是暴力完全不同,虽然围绕战争有多种形式的博弈、争夺、控制和交易,但是服务的核心不同。现代人认为“商场如战场”,虽然两者确实很相似,但本质上有根本的区别,所以将《太公兵法》等移植到商业经济领域,作用也只能似是而非。
其后,姜太公在事业上的突破还是起于算命,这是姜太公的长处。试想一下,如果姜太公一心想着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以他的聪明才智,可能用不了几年就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而历史上的姜太公也就消失了。所以社会需要个人扬长避短,而不是补短板。
很多人说姜太公72岁出山,说明大器晚成,以此鼓励自己,殊不知古今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功和时代紧密关联,现代想重复大器晚成,已经变得几乎不可能了。
姜太公在辅佐周室前不是没有尝试过,曾经在商纣王的朝廷当过官,后来发现道不同,又去游说诸侯,也没有响应。姜太公在一个领域深耕多年,这才有了西伯侯姬昌的慧眼识珠。想当年,商朝320万平方公里,有人口500~700万,按目前960万平方公里人口14亿来算,周朝的人口密度是现在的近1/100~1/60。那时候人不多,有文化的人更为稀有。“求学”的“求”字说明出文化知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很难获得,前人的积累少、资料少、老师更少,所以一旦学到真本事,必然会引起注意。
不过能否发挥作用,还要看时机。早了也不行,晚了就太晚了。正是西伯侯姬昌求贤若渴的时候,姜太公的思想也成熟了,还不算太老。两人的时空交错,开始了一段崭新的历史。
现代不是没有大器晚成者,比如牟其中、褚成见、任正非,但他们的成就和姜子牙相比,就差得远了,不在一个层面上。姜子牙在国家层面,而他们只是在某一邻域有所作为,姜太公名垂千史,而他们只能激励几代人。
人类的轴心时代,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大批古圣先贤,提出了开创性的理论,但是从那以后到现代,人类在精神领域没有大的突破。这就像一张白纸,很容易书写出文章,而在一个写满了字的纸上,再也难书写一段完整的文字了。我们发现,牛顿、爱因斯坦这种一个人提出一个完整理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一个人开创一个新的时代或者一个崭新的领域的时代已经过去,目前的成功只能通过团队合作。
现在这个时代,交钱上学,已经没有“求学”之难,前人的积累和资讯非常丰富,获取知识相当容易。古时候求学难,而一旦学成,面对相对于现在简单的多的社会环境,可以作为的空间非常大,而现在即使学得非常多,也只能在某一个领域有所建树,这是一个团体的时代。
姜子牙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需要时机,补短板不如发挥长处,大器晚成者必然有深厚的积累,世上没有适用于所有领域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