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房企业绩表现“都挺好”不等于楼市回暖,价值洼地或成新增长点
在这个阶段,类似长三角地区、大湾区都市圈的“价值洼地”或是房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新的增长点。
——盘和林
随着年报季逐渐临近尾声,不少房企陆续交出了一份销售业绩向好的成绩单。恒大、碧桂园、万科分别以106.4%,68.8%,20.4%的净利润增长率继续保持着巨头的风范,同时中国奥园、弘阳地产、融信中国等中小型房企的业绩也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增速均在65.4%之上。
房企集体看涨,业绩现“小阳春”,一时间,市场上关于楼市回暖的言论撩拨着各方情绪。
事实上,房企业绩现“小阳春”并不等同于楼市回暖,楼市是否可以回暖,还是需要看市场未来的表现。但从目前楼市的政策基调、市场表现以及供求博弈来看,2019年,房价整体上不会呈上涨姿态,更有可能是在底部震荡。从发展阶段看,我国房地产市场仍处于阶段性盘整及调整时期。
今年两会,住建部又一次强调了房地产市场“房住不炒”的定位,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防止楼市大起大落。在五个坚持中,住建部明确表态,2019年仍会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也意味着2019年楼市仍是以“稳”为基调。
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稳”的基调不变,给需求者吃了定心丸,从凯恩斯的经济学观点来看,无需求不市场,没有强劲需求拉动的市场也就成不了大气候。另一方面,“稳”基调下的“一城一策”的实际表现显示,影响购房能力的限售、限贷以及利率政策并没有整体上被放宽,据最新消息,3月各地约出台了7项紧缩性的调控政策,这也就说明需求侧在短时期内的变化非常有限。
虽然从2018年业绩表现看,各房企表现“都挺好”,但是从最新数据来看,2019年楼市整体回暖趋势并不明朗。
从土地层面来看,2019年第一季度,全国土地供应量小幅下降,土地溢价率和楼面均价较同期均有所下滑,分别下降6%和2%。开发经营方面,虽说2019年第一季度成交量整体呈现微增的趋势,但销售面积由增转降,新开工面积增速大幅放缓。房价方面,今年2月,百城房价上涨0.1%,较上月收窄0.12%,由此可见,房价不仅增长乏力,环比涨幅也在持续收窄。
需要注意的是,市场之所以会出现楼市回暖的猜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房地产市场表现的地区分化。2019年第一季度,虽然全国土地供应小幅下降,但一线城市供应量较同期增加40%,二线城市基本持平,三四线城市则下降超过20%。成交量表现亦是如此,一线城市如上海和深圳的成交量增长近50%,而二三线城市如杭州、成都、重庆均下降,尤其是广东汕头,成交量下降近50%。
在笔者看来,房地产市场表现地区分化表明两点:首先,三四线城市的表现,使得全国层面房地产市场不具备整体回暖的可能性;其次,在政策调整期,或者说在行业发展的低谷期,楼市表现地区分化的趋势将会持续。
笔者认为,政策调整期,尤其是行业发展低谷期,正是挖掘环都市圈房地产市场价值洼地的机遇期,在形成“洼地效应”的过程中或能形成房地产发展新的增长点。所谓“洼地效应”,指的是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增加对各种要素的吸引力,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吸引外来资源向本地区汇聚、流动,以弥补本地资源结构上的缺陷,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从技术、基础设施、人才、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等方面来看,环上海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地区,事实上都能较好地承接一线城市的辐射资源。此外,从房企的实际表现看,不仅“碧万恒”这三家龙头房企押宝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光大、保利、龙湖、新城控股等房企也纷纷进军长三角地区和大湾区,由此可见,上述区域不仅有“洼地”而且有“价值”。
总之,从目前的表现看,2019年的楼市,“稳”仍是基调,整体回温可能性不大。在这个阶段,类似长三角地区、大湾区都市圈的“价值洼地”或是房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新的增长点。
(作者盘和林系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系地产深度报道专栏作家,以上仅代表个人意见,不代表本报观点)
编辑 沈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