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蓝军猛批任正非,没想到这是华为的一个机制

目前无论国企还是私企,都在进行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反思”。而这种反思有些仅限于企业决策层的个人反思,也可能是小范围内的讨论,有浮于表面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也有暴风骤雨式的短暂整改,而将反思作为一个研究项目,形成长期机制坚持下去的,仅有寥寥几个公司在做,华为就是这样一家公司。

为此,华为内部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如何打败华为的部门,号称华为蓝军。据华为蓝军部长潘少钦撰写的总结文章,其中部分就是针对任正非个人的批判,列出了涉及任正非管理思想及其相关工作机制的10大条,从对待AR、VR等新事物的态度到用人文化,再到管理思想等,将任正非彻底批了一通。

一、任总的人力资源哲学思想是世界级创新,但有的时候指导过深过细过急,HR体系执行过于机械化、僵硬化、运动化,专业力量没有得到发挥。

二、不要过早否定新的事物,对新事物要抱着开放的心态,让子弹先飞一会儿。

三、工资、补贴、奖金、长期激励机制等价值分配机制需要系统梳理和思考。

四、不能把中庸之道用到极致,灰度灰度再灰度,妥协妥协再妥协。

五、干部管理要风险和效率上追求平衡。

六、要重视专家,强化专家的价值。

七、反思海外经历适用的职务范围的问题。

八、不能基于汇报内容、汇报好坏来否定汇报人员或肯定汇报人员。

九、任总的很多管理思想、管理要求只适用于运营商业务,不能适用于其他业务。

仔细阅读上述10条,我们看到虽然也有一些高帽,但总体来说干货很多,这里的批判,不针对人品,只针对认知,针对的就是任正非在管理公司大事小情上的,可能影响公司决策和运行的认知。

华为的这一行为,来源于一直以来的危机意识,华为就是要防止一个企业过度依赖于某一个人的智慧,持续追求“从依赖个人的、偶然的推出成功产品,到可以制度化可持续地推出满足客户需求的、有市场竞争力的成功产品的转变。”

任正非曾坦言:“10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10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一个超越了个人荣辱层次的领导,对一个企业来说意味着也超越了这种层次的消耗,这个企业可以不为荣誉而战,更多地将精力用于实实在在的发展,做有效的事情。

成功的路千万条,而从成功走向失败却好像只有一条路。

首先是听不见了。发生在有了一点成绩时,特别身处高位,原本一片嘈杂突然安静了,听到的是悦耳的歌功颂德。原本无话不谈的朋友开始说话谨慎,标志着已经听不见真实的声音了。还有一种情况是不愿意听见,只想听好话,不想听不同意见,久而久之没人说真话。

其次是看不见了。人都说登高看远,而实际上身处高位看得更不清楚,历史告诉我们,职位越高,越可能脱离实际,身处高位并非眼界开阔,而是被蒙蔽的机会更大。就算危机时看到的也是“形势一 片大好”。还有一种情况是不愿看到,那就另当别论了。

再次是动不了了。富而惰是为本性,温水煮青蛙,已经没有斗志,上上下下都明白,但没人说破,过一天算一天,享眼前福,忘身后事。所有人贪图享乐,而对现实已无计可施。死于安乐大致如此。

做好了失败准备的企业还有什么不能改变,这个企业的领导人也不会认为自己一贯正确,这就是华为蓝军存在的基础,目的就是让自己看得见,看得清,听得见,听得清,在危机到来前做出正确的决策。

所以那些浮于皮毛的批评自我批评没有效果,就算触及个别人,也不可能改变机制。只有进行课题式的研究,才有可能看出一二,而不是寄希望于个别人的改变。这样的企业才能建立一套机制,让一个企业走在大致正确的路上。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大抵如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