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23 东施效颦:燕王姬哙学尧舜禅让王位,却成千古笑柄

尧舜禹是传说中的三位古代部落首领,他们因品德高尚,不把公权据为己有,采取禅让制而被后世称赞。禹之后,进入公权私有、家国天下的封建社会,禅让制遭到破坏,愿意如尧舜那样采取禅让制的帝王几乎绝迹,就是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句古诗来形容也不为过。

不过,历史的好玩之处就在于:千山尽头竟然还有一两只傻鸟在扑腾,万径之外也还有一两行稀稀疏疏的人迹。战国时期,燕王姬哙将王位禅让给臣下子之,就属此种情况。很好玩,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少思考和启迪。

公元前316年,燕王姬哙下令收缴所有官印,把三百石俸禄以上的官职都交由子之任命。从此,子之面南称王,姬哙不再理政,反而成了子之的臣子,国家大事都由子之来决断。

人家是削尖了脑袋想当王,想当老板,燕王姬哙却宁愿去当臣子,当员工,把王位彻彻底底地禅让给臣子子之。那么,燕王姬哙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根源在燕王姬哙本身。燕王姬哙是个沽名钓誉的人,崇拜上古尧舜的品德,希望通过模仿尧舜的禅让,让自己也能像尧舜那样名垂千古。(他达到目的了,不过不是流芳百世,而是遗臭万年)

主要原因在子之。子之是个野心家,他看准了姬哙沽名钓誉的弱点,准备把姬哙的王位夺过来,于是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给姬哙做思想工作,不断忽悠姬哙,直至把姬哙忽悠瘸了。

首先出场帮助子之忽悠姬哙的是苏代。苏代是苏秦的弟弟,苏秦死后,苏代、苏厉也以游说著称于各国。子之为了实现自己谋取燕国王位的野心,便与苏代结为通姻亲家。苏代出使齐国归来,燕王姬哙问他:“齐王能够称霸吗?”苏代回答:“不能。”燕王又问:“为什么?”苏代说:“因为他不信任臣僚。”

(图:燕国地图)

苏代这话看似是在说齐王,实际上是在暗示姬哙应该把大权交给臣子。燕王姬哙听信了苏代的鬼话,果然把燕国大权交给子之。

接着出场帮助子之忽悠姬哙的是鹿毛寿。鹿毛寿对燕王说:“人们称道尧是贤明君主,就是因为他能让出天下。现在燕王您要是把国家让给子之,就能与尧有同样的名声。”

鹿毛寿抓住了姬哙沽名钓誉的心理,拿姬哙与尧进行对照。此时的姬哙不仅沽名钓誉,而且年老昏聩,再次上当受骗,于是把国家嘱托给了子之。从此,子之集大权于一身,距离燕国王位仅有一步之遥。

不过,子之想要完全掌控燕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燕王,还必须掌控燕国的人事任免权。这一步很关键,所谓“王权不可假手与人”,说得就是当王者应该掌控赏罚权和人事任免权。

因此,子之又让人去忽悠姬哙说:“上古时,禹推荐益为接班人,又任命儿子启的属下作益的官吏。到老时,禹认为启无法胜任治理天下的重责,准备把君位传给益。然而,启勾结自己的党羽,攻击益,很快夺取了君位。因此,天下人都说,禹明着是传天下给益,而实际上是安排儿子启去自己夺位。现在燕王您虽然说了要把国家交给子之,但官员都是太子的人,这同样是名义传位给子之而实权在太子手里啊!”

姬哙一想,对啊,学尧舜就要学得彻底!于是下令收缴燕国所有官员的印信,把三百石俸禄以上的官职全都交给子之去任命。

至此,姬哙彻彻底底地把燕国王位禅让给子之,做着自己即将像尧舜那样被后人称赞的千秋大梦。但问题是,姬哙愿意学尧舜,玩禅让,他的儿子姬平却不同意,因为他是燕国的太子,燕国的王位本来应该是由他来继承的。

一方面,子之有野心,但治理国家的能力却很差。他在燕国当了三年国王,结果却把燕国搞得乌烟瘴气,混乱不堪。另一方面,齐王暗中派人鼓动姬平说:“我听说您将要整饬君臣大义,申明父子名位,我的国家愿意支持您的号召,做坚强后盾。”

在得到齐王的暗中承诺之后,太子姬平认为,从子之手里夺回燕王之位的时机已经成熟,便于公元前314年派将军市被攻打子之。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姬平与他老爹一样,看人选人的本事差得一塌糊涂。市被此人不仅是个空心大萝卜,而且还是一个反覆无常的小人,他在攻打子之没有得手后,竟然立刻倒戈,率部来攻打姬平。

燕国从此陷入长达数月的纷乱,上下人心惶惶,彼此攻伐,死亡达数万人。

齐王瞧准了时机,以帮助燕国平乱为借口,命章子为大将,率军队进入燕国。燕国士兵毫无战意,连城门都开着不守。

因此,齐国军队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就捕获了子之,并把他剁成肉酱。原来的燕王姬哙,也同时被杀。

姬哙想学尧舜,把王位禅让给子之,结果却是东施效颦,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祸及燕国民众,自己也不得好死,可谓千秋大梦碎了一地,沦为历史笑柄,实在是既可怜又可叹。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目录

(0)

相关推荐

  • 尧舜之道恐为传说,西周召公之后才实行了最早有史可稽的禅让。

    燕国先祖姬奭是周文王姬昌的庶长子,当嫡长太子姬伯邑考丧生于朝歌的时候,姬奭也曾有过成为西伯嗣君的短暂想法,但当姬昌嫡次子姬发继任储君之位后,姬奭再也没有过非分之想. 直到周武王姬发伐纣东征,姬奭手提大 ...

  •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后人结局如何,去了哪里?

    周族在商朝末年是尊商为宗主的诸侯国,并且是商朝时期最为强大的诸侯国,周文王姬昌被商王封为西伯侯,意思就是西部诸侯之长,姬昌虽然曾经被商纣王关押,但是周族大臣通过受贿商纣王,就把姬昌放了出来,同时商纣王 ...

  • 东周、西周国、东周国世系

    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年] 1.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70-公元前720年] 附:携惠王姬余臣[公元前770-公元前750年] 2.桓王姬林[公元前719-公元前697年] 3.庄王姬佗[公元 ...

  • 泪痕春雨漫评战国历史 (三十五)燕王哙禅让时代有普通话吗?

    整个春秋时代,燕国的存在感都非常低. 虽然说起来,燕国绝对根正苗红的国家,因为燕国的开国老大,是周武王的儿子,更是大名鼎鼎的昭公. 但是,燕国的存在感,就是始终非常低. 在整个春秋时代,燕国在国际社会 ...

  • 燕、祁、蜀、充世系

    燕国[公元前1046-公元前222年] 1.康公姬奭[公元前1046-公元前1036年] 2.睿侯姬克[公元前1035-公元前?年] 3.悯侯姬旨[公元前?-公元前?年] 4.喜侯姬舞[公元前?-公元 ...

  • 燕王哙效仿圣贤禅让王位,燕国遭受灭顶之灾

    公元前320年,燕国太子哙即位,燕王哙崇尚儒家学说,特别是对尧.舜.禹的禅让行为非常仰慕.当时的相邦子之勤于政事,善于监督考核属下官员,得到燕王哙的赏识和重用,"国事皆决于子之". ...

  • ㊙看图轻松学历史——战国风云

    战国时代的时间点 战国得名的依据 战国时代的特点 战国时代列国之间的战争成为常态 战国七雄的地盘儿和力量总是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但总体上是秦国在逐步增强和壮大 战国七雄的地盘儿和力量总是呈现此消彼长的 ...

  • 战国风云46 利令智昏的翩翩浊世佳公子

    平原君赵胜,是赵惠文王的弟弟,赵孝成王的叔叔,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期,曾三次担任赵国宰相.平原君与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同为战国四公子,有贤德,好养士,投奔到他门下的宾客也有数千人. (图:影视剧中 ...

  • 战国风云45 孔子六世孙为何只当九月魏相就辞职不干了?

    孔斌,字子顺,孔子六世孙,贤明有见识,曾在魏国为相.但孔斌在魏国只当了九个月国相,便主动辞职不干了,为什么? (图:孔子画像) 一.受聘为魏相 魏王(指魏安釐王,下同)听说孔斌贤明,便派使者携带黄金绸 ...

  • 战国风云44 名士虞卿:为朋友,视名利如粪土

    虞卿,战国名士,为人洒脱,才能出众,赵孝成王在位期间,曾担任过赵国的国相. (图:影视剧中的虞卿) 虞卿第一次见赵孝成王,潇洒得简直掉渣.他脚踏草鞋,肩搭雨伞,径直走进王宫面见赵孝成王.还好赵孝成王不 ...

  • 战国风云43 齐襄王到底是精明人还是糊涂蛋?

    齐襄王,本名田法章,战国时期齐国的最后第二位君王,从公元前283年即位到公元前265年去世,在位19年.在这19年的时间里,他既依赖田单之力收复河山,治理齐国,又处处提防着田单.齐襄王田法章,到底是个 ...

  • 战国风云41 廉颇:不配战国四大名将之称

    廉颇,战国时期赵国大将,与白起.李牧.王翦一起,被后人统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但我以为,廉颇不配战国四大名将之称,原因有二: (图:廉颇画像) 一.缺乏战略眼光,战力平平 公元前2 ...

  • 战国风云38 战国名将乐毅两受离间,为何能大难不死?

    在中国历史上,但凡君臣不和,往往是因为受到别有用心者挑拨离间而起,如齐威王与田忌,秦昭襄王与魏冉.白起,赵孝成王与廉颇,赵王迁与李牧等等.而那些受到挑拨离间的臣子,又往往是在劫难逃,下场凄惨. 名将乐 ...

  • 纪录片《战国风云秦灭六国》2小时完整版,建议收藏观看

    纪录片《战国风云秦灭六国》2小时完整版,建议收藏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