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老寿柏年退休谢幕并将清仓所有股票,绿城还会是那个追求品质的绿城吗?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月28日,曾任绿城中国行政总裁长达17年之久的寿柏年,通过公告这种“低调”的形式,完成了自己的“退休谢幕”,并清仓手中价值21.09亿港元的全部绿城中国股份。
宋氏印记淡去
寿柏年的退休计划中包含出售绿城股份的消息,其实早有传言。
2017年11月30日,有消息称,绿城中国执行董事寿柏年计划出售手中持有的全部绿城中国股份,占绿城中国总股份的8.06%,出售价格超过12港元/股。
寿柏年却随后公开回应称:“此消息没有任何依据。”
但根据1月28日绿城中国的公告来看,除给出每股具体售价为12.08港元外,其余公告内容与此前的媒体爆料消息基本一致。
有接近绿城的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这是寿柏年对自己岗位、对绿城中国股价最后的维护与坚持。
绿城中国此次公告中还提到,寿柏年出售的总计约1.75亿股股份中,有9177.3万股股份已于1月26日完成出售,剩余的8277.7万股股份预计将于4月6日前完成。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绿城元老”寿柏年出售其所持股份后,绿城中国的创始团队中,只剩下绿城中国董事会联席主席宋卫平及其妻子手中持有10.496%的股权,外加现任绿城中国执行总裁曹舟南手中有0.246%的股权。
不仅如此,宋卫平夫妇10. 496%的股权中,已有4.62%捐给了丹桂基金会。
从持股比例上看,宋氏创始团队对绿城中国的持股比例进一步缩减,体现出宋氏印记在绿城中国这家企业中逐渐淡去。
绿城中国2017年中报显示,公司的前两大股东分别为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集团”)和九龙仓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九龙仓”),持股比例分别为28.9%、24.5%。
跌宕12年
绿城中国于2006年正式上市,至今已近12年。
《国际金融报》记者向多位地产业内人士问起对绿城的印象,他们均异口同声地说出两个字:品质。
然而,这家在“品质”上受到交口称赞的房企,在资金链上却几度处于断裂边缘。
2008年,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由于绿城高价拿地,高价造豪宅,并且产品类型相对单一,绿城第一次遭遇生存危机,资金链濒临断裂。
此后,绿城中国向工商银行和中银信托筹资20亿元度过危机。
似乎尝到了信托融资的甜头,从2008年后,绿城中国不断通过信托进行融资,融资成本屡创新高。
2011年,因银监会发文调查绿城集团房地产信托业务,绿城中国深陷“调查门”。时任绿城建设总经理曹舟南坦言,在未来发展问题上,资金确实是阻碍绿城发展的根本因素。
2012年6月8日,绿城中国获得香港地产开发商九龙仓近51亿港元的策略入股。在交易完成后,九龙仓持有绿城中国24.6%股份,成为绿城中国第二大股东。随后,宋卫平通过转让项目和受让股权,共获取的近75亿元现金流,使得绿城在2012年起死回生。
然而,2014年,绿城中国再度遭遇危机。
在当时中国中高端房地产的销售不景气的大前提下,宋卫平一度欲将绿城卖给孙宏斌。
有媒体称,虽然百日之后,宋卫平反悔,绿城又重回“宋氏团队”之手,但绿城自上市以来一直“治不好”的资金链问题,甚至被媒体调侃称“折腾的寿柏年身体状况每日愈下”。
有地产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绿城之所以资金链几度断裂,与其在项目上“肯花钱”、“敢花钱”有关系。
此次,寿柏年选择彻底退出。
但寿柏年退出后,留下的一个疑问便是,离开了寿柏年的绿城,还会是那个“品质为上”的绿城吗?
有媒体称,曹舟南掌管绿城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要求项目公司的所有费用都必须经过预算系统,这让一向花钱“大手大脚”的老绿城人甚不习惯。
对此,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目前来说,各股东在持续维护好绿城品牌方面应该是达成共识的。但若涉及到未来具体的投资策略及产品开发,并不排除会有变动甚至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