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物语︱听“搿(gě)”的热肠
在余庄的几个月里,跟农家人打交道,听到的好话多,但意见也不少。有一些意见,还很尖锐。听那话音,都是气哼哼的。不过,绝大多数的意见,也并不激烈。为啥?
他们出口就说:还得“gě”邻居啊。
这个“gě”,说成是皖北村人的嘴边前话,也不为过。“gě”邻居,“gě”实人,他们祖祖辈辈都是挂在嘴上的。
我曾经听声生义,以为是“葛”。一种植物,葛草。它们缠绕攀爬者生长,有那么一种互相缠绕,互相借力的意思。也写过一则几百字的短文,《葛实人》。后来,有位吴姓老先生指点说,应该是“阁”。他说,“阁”,有门下横棍相连的意思。这不就是“gě”邻居吗?于是,我又写了一篇千字文,《阁邻居是大事》。
扶贫专班的工作告一段落,我得写总结。想着把“gě”邻居写进去。慎重起见,我专门搬来厚厚的字典,一个一个地查找,直至跟“搿”照面。这是一次打脸的遇见,也是叫我舒了一口气的遇见。
就是它了。两手合抱,引申为结交。顺手在网上一搜,还出现了一个段子:鱼搿鱼,虾搿虾,王八搿合蟹亲家。形象,生动,一幅皖北乡人“gě”邻居的图画瞬间浮现。只是有一个小的遗憾:字典里是二声,我们皖北人念成三声了。但这个调子的转换,似乎让“搿”的过程,更柔和了,更软乎了,也更雅道了。
那么,邻里之间,又是怎么样“搿”的呢?
言语上,要亲热。通常,村里人家不仅抬头不见低头见,且都是祖辈为邻。不是直系亲戚,也是拐着弯的亲戚。老辈小辈之间,路上,家里,地里,或者别的场合照了面,一定要热热乎乎地称呼的。一热乎,那一股子亲热劲,就出来了。
事情上,要热肠。也就是要互相帮衬。所谓古道热肠,在皖北的村庄,至今余韵犹存。东家办事情,一个庄的人都争着抢着来帮忙,少有袖手旁观的。西家遇到了坎,每一户人家都帮衬。即使午秋忙季,抽个空,在夜黑头呢,也都记惦着,少见事不关己的。哪怕只是一句宽心的话,也是好的。
人来世上,沟沟坎坎,磕磕绊绊,都免不了的。村人邻里之间的情分,就是这样“搿”来的。而且越“搿”越实在,越“搿”越亲热。古往今来的皖北大地上,那一幅幅乡村邻里图中,都铺展着“搿”的色调。
在此,我这个当了好几年的“白字老先生”,愿意认错。那两篇发在市里晚报上的小文中,我把“搿”字,写错了。我向编辑和读者致歉。文章还得写下去,我与编辑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也得“搿”下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