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石老师︱牛槽学校
1960年代,石老师刚刚受聘担任村识字班老师。他常常回忆领到第一笔报酬的情景:一块三毛钱。这样的回忆,总是幸福和甜蜜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2013年10月16日,石老师纪念馆·池家岗民俗馆试开馆仪式暨首届池家岗民俗论坛,在安徽省颍上县颍河岸边的池家岗举行。来自颍淮大地的民间民俗专家、乡土学者,以及石振宣老师的亲邻、同事等参加论坛,畅谈淮颍河流域的乡俗民风。)
可是,那时候根本谈不上什么教学条件。没有教室,更没有桌椅板凳。有的只是那些渴望识字的半大小伙子。怎么办呢?他就把学生们召集到生产队晒场上喂牛的牛棚下。没有桌凳,就让学生趴在喂牛的牛槽边上,看书写字。课间休息的时候,有的站在牛槽上,有的坐在牛槽上。池家岗人戏称,那一代学生,是“坐槽”长大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冯传礼先生在首届池家岗民俗论坛上)
“槽”与“朝”基本同音。“朝”又有“朝廷”之意。古时候皇帝登基,乡下人都说“坐朝”。池家岗人“坐槽一代”的戏说,意蕴丰富:是对过去艰苦条件下办学的不堪,是对农家子弟伴随着书本成长的欣慰,更是寄托了自家孩子从“坐槽”开始,借助知识的力量,越来越有出息的美好愿望。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颍上县八里河镇韩岗学校校长陈家才先生在首届池家岗民俗论坛上)
据说,池家岗的牛槽学校,也只存在了三四年。后来生产队的情况稍有好转,石老师就在村庄中间,盖了两间土坯房。但在池家岗教育史上,牛槽学校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池家岗人识文断字的起点。人们不会忘记牛槽学校,更不会忘记在牛槽学校教书的石老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