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古刹北京天宁寺
天宁寺 陈晨 摄
天宁寺塔砖雕 陈晨 摄
天宁寺位于北京市广安门外北面,始建于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时期,当时名为“光林寺”。隋仁寿二年(602年)改名“宏业寺”。唐开元年间改称“天王寺”。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更名“大万安禅寺”。元代时,该寺数度毁于兵火,寺院建筑几近无存。明永乐年间重建寺院,宣德十年(1435年)改称“天宁寺”,正统年间改称“广善戒坛”。清代再次改称“天宁寺”。
天宁寺是北京现存始建年代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只有始建于西晋的潭柘寺、始建于十六国后赵时期的红螺寺,其始建年代比天宁寺更久远些。
北京天宁寺坐北朝南。山门正中是石拱形券门,券门两侧各有一扇石券窗,券门之上题有“敕建天宁寺”金字匾额。穿过山门,即进入主殿所在的院落。天宁寺的主殿称接引殿,也就是通常寺院中的大雄宝殿。“接引”为佛教用语,有引导、教导的意思。按照佛经上的说法,在释迦牟尼成佛以前,世界上已经有佛——“接引道人”,即释迦牟尼的师父,中国一般称之为燃灯古佛。接引殿后面有一座古塔,即著名的天宁寺塔。1988年,天宁寺塔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宁寺塔
天宁寺塔是北京最珍贵的建筑之一。在这座砖塔内,还包裹着一座隋塔。相传,隋仁寿二年(602年),阿罗汉送隋文帝一匣舍利,内有几十颗舍利子,隋文帝将其分送全国各地,命建塔供奉。其中一颗,就让来自幽州(今北京)的和尚释宝岩带回宏业寺(今天宁寺),建塔安奉。这便是天宁寺塔的由来。隋代时,天宁寺塔为木塔,到了辽代,在隋塔外面建了现在这座砖塔。天宁寺现存清乾隆年间《御制重修天宁寺碑》记载:
京师广宁门外有招提曰天宁寺,中矗浮图,高十余丈。考图志,隋时建,寺曰宏业,有僧藏舍利塔中。
天宁寺塔建在一个方形大平台上,由砖砌成。塔座是两层八角形雕狮和坐佛的基座。然后是三层仰莲瓣,托起塔身。塔身隐作券门、直棂窗,并浮雕金刚力士、菩萨、云龙等纹饰,形象生动。再上是十三层密檐,不设门窗,这是典型的辽、金密檐式塔的形制。
天宁寺塔有两大奇观。一是三层仰莲瓣,有360个莲瓣。过去每月初八,寺僧向每个莲瓣内注油,点燃360盏灯以供佛祖。每当此时,灯光将塔身照得通明,与天上星月相映生辉。远近百姓聚众观灯,共同祈福。二是十三层密檐,每层系缀风铃,有3000多个铃,每逢风起,铃声铿锵。灯火与铃声,是天宁寺别具特色的景致。
清初著名诗人朱彝尊曾写诗赞曰:
槛外开皇塔,三千六百铃。
天风吹不定,一夜枕函听。
砌咽寒虫语,窗摇独树形。
故人眠未稳,吟傍佛前灯。
康熙年间的查嗣栗也写过一首《塔灯》:
灯明三百六十点,
最好天宁云外塔。
风撼三千四百铃,
恨无梯级上青冥。
这首诗正好映衬了天宁寺莲瓣燃灯、风铃作响的过往。
天宁寺塔由辽宣宗耶律淳所建。辽代时,今天的北京是辽国的南京,也称燕京。辽的都城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称中京。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在位时,命其叔耶律淳驻守南京。辽天庆五年(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今天的哈尔滨建立金朝,势力迅速强大,南下抢占辽的地盘。辽保大二年(1122年),金军攻陷中京,天祚帝逃到南京(今北京),又向北逃到内蒙古大青山。同年,南京官员拥立耶律淳为帝,尊号“天锡皇帝”,史称“北辽”,封天祚帝为湘阴王。耶律淳仅当了3个月皇帝便因病去世,天祚帝复辟,重新掌握政权,但气数已尽,于保大五年(1125年)被金军俘获杀害,成了亡国之君。辽朝至此灭亡,由金取代。拥立耶律淳称帝的大臣耶律大石掌管北辽军事,在北辽失败后投奔天祚帝,后远遁西域,开立了西辽。
天宁寺塔为耶律淳驻守南京时所建。当时的南京城中心在今天北京广安门一带,天宁寺塔恰在城中心,是当时辽南京城最显著的建筑。1992年修缮天宁寺塔时,工作人员在塔的宝顶中发现了一块辽代建塔碑,上刻《大辽燕京天王寺建舍利塔记》曰:
皇叔,判留守诸路兵马都元帅府事、秦晋国王,天庆九年五月二十三日,奉旨起建天王寺砖塔一座,举高二百三尺,相计共一十个月了毕。
这里讲的“天王寺”,就是今天的天宁寺。“皇叔”即耶律淳,他当时被封为“秦晋国王”。
天宁寺塔拔地而起近60米,高耸壮美。当时,塔上雕塑均有彩绘,十分华丽夺目,风吹铃响,悦耳动听,灯火通明,光芒四射,成为远近闻名的地标式建筑。历代都有歌颂天宁寺塔的诗篇。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皇帝主持重修了天宁寺,还为修寺写了碑文,赞美天宁寺塔:
天宁古名刹,广福资人天。
宝塔凌空起,相好妙庄严。
清初诗人、文学家王士祯曾是康熙年间诗坛盟主,官至刑部尚书。他曾写《天宁寺观浮图》诗赞云:
千载隋皇塔,嵯峨俯旧京。
相轮云外见,蛛网日边明。
近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也曾称赞天宁寺塔:“富有音乐韵律,为古代建筑设计的一个杰作。”
除了赞美天宁寺塔壮观的诗文,也有叹息其毁败衰颓之诗篇。明初著名画家王绂擅长山水画,尤精枯木竹石。其画竹兼收北宋以来名家之长,具有挥洒自如、纵横飘逸的独特风格,人称其墨竹为“明朝第一”。永乐元年(1403年),王绂被举荐进京(当时明朝都城是今天的南京),供事文渊阁,参与编纂《永乐大典》。永乐十年(1412年)拜中书舍人,派往北京,从事从南京迁往北京的迁都筹备工作。永乐十一年(1413年)、十二年(1414年),他两次随明成祖朱棣北巡北京,并创作著名的《燕京八景图》。王绂在北京期间,看到了被元末明初战火毁坏的天宁寺,写了《游天宁寺》诗,描绘了当时天宁寺的荒凉景象:“古寺寻幽竟夕晖,败垣芳草路依微。”
值得一说的是,明万历四年(1576年),万历皇帝曾为其母按照天宁寺规模与建制,在今天北京西部昆玉河畔西八里庄修了一座慈寿寺,寺内也建了一座慈寿寺塔,又名“玲珑塔”。于是,天宁寺塔和慈寿寺塔便被称为“姊妹塔”。清光绪年间的一场大火,将慈寿寺内建筑全部烧毁,只留下慈寿寺塔,现在这座塔坐落在玲珑公园里,与天宁寺塔遥相对望。
名人与天宁寺
天宁寺在其漫长的历史中,与许多名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仅举其二。
一是天宁寺曾是明代高僧姚广孝的居住之处。姚广孝(1335年—1418年),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明初著名高僧、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14岁时在南京妙智庵出家,法名道衍。明洪武三年(1370年),姚广孝跟随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从此步入政治生涯。洪武十三年(1380年),他与燕王朱棣一同前往北平(今北京)镇守,并居住在王府西南方的金元名刹庆寿寺(在今西单电报大楼西侧)。姚广孝每日往返于燕王府和庆寿寺之间,与朱棣共商大事。在他的劝导下,朱棣借明惠帝朱允炆削藩之机,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攻下建康(今南京),取得了政权。朱棣即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他负责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事宜,一手规划了今日北京城布局。解缙编书失败后,他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永乐大典》是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最大贡献之一,使其成为明成祖年间的一代勋臣。姚广孝晚年,在明初佛教渐成颓势之际,又担起“护教”之责,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录》,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姚广孝长期居住于庆寿寺,晚年移居天宁寺,住在天宁寺塔的一个别院,称宗师府。后来,他又回到庆寿寺,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趺坐而逝”。朱棣对此不胜哀伤,停止视朝三日,追封其为荣国公,卜地西山建塔,是为房山区崇各庄常乐村的常乐寺姚广孝墓塔,现仍有墓葬塔和石碑留存。
二是民国著名报人邵漂萍葬在天宁寺。邵飘萍(1886年—1926年),民国时期革命志士、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他是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者之一,是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邵漂萍1912年任《汉民日报》主编。袁世凯称帝后,他为《时事新报》《申报》《时报》撰稿,抨击袁世凯的罪恶阴谋。之后又连续发文,揭露批判军阀政府。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任社长,开始独立办报生涯。后又与蔡元培一起创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举办讲习会,第一期学习的就有毛泽东、罗章龙等。1920年后,邵漂萍致力于介绍马克思主义,赞颂十月革命。1925年,在李大钊和罗章龙介绍下,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运动作了大量报道。1926年4月,他因“宣传赤化”的罪名在北京天桥被奉系军阀杀害。1949年4月,毛泽东批文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邵漂萍遇难后,他的好友、《京报》同事及妻子汤修慧将其灵柩放置在天宁寺。张作霖获悉后,派出一队士兵前往天宁寺,欲破棺毁尸。据说士兵到天宁寺后,发生了一件极为奇异的事情,当其手提大刀朝灵柩猛砍时,竟然未砍开灵柩。砍不开灵柩,士兵就想将灵柩抬出寺庙,竟然也未搬动。这样,邵漂萍的遗体终于得以保全,并葬在天宁寺内。
与天宁寺有关的,还有一些趣闻轶事。
比如,传说明代曾长年居住在天宁寺的王世贞写出了《封神演义》。王世贞(1526年—1590年),号弇州山人,是明代文坛领袖,也是嘉靖、万历年间名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应天府尹等职。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对其评价是:“考自古文集之富,未有过于世贞者。”
史载,王世贞曾为《本草纲目》作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脱稿于万历六年(1578年),经三次修改后终于定稿。为了能尽快刊刻此书,李时珍不顾年高体弱,于万历八年(1580年)和万历十八年(1590年)两次前往江苏太仓和南京,请曾任刑部尚书的王世贞作序,之后经金陵出版书商胡承龙应允刻印,历时4年才全部刻完。在《本草纲目》即将出版之时,李时珍告别人世,没能目睹其问世。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本草纲目》在南京出版,史称金陵版。
王世贞在未考中进士时,曾长期寓居天宁寺,还留有诗篇,如《天宁寺大风雨旋霁》:
雁塔衡飙劲,珠林密雨回。
昙花空外散,天乐定中来。
龙出阿罗钵,猊翻般若台。
何因占慧力,孤月乱云开。
有一种说法,王世贞是《金瓶梅》的作者。据传闻,王世贞写了《金瓶梅》后名声大噪,嘉靖皇帝听说了,让他拿最近写的小说看看。因《金瓶梅》中有许多污秽露骨的笔墨,王世贞不敢拿给皇帝看,于是通宵达旦,赶写了一部新书《封神演义》,第二天一早呈给嘉靖皇帝,皇帝很满意。而王世贞连累带吓,头发全白了。此说见于近代蒋瑞藻所著《小说枝谈》:
俗传王弇州作《金瓶梅》,为朝廷所知,令进呈御览。弇州惧,一夜而成《封神演义》,以此代彼,因之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