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命运的安排,还是我们真的“选择”了某种人生?|来认识下“历史终结错觉理论”
黄色的林子里有两条路
很遗憾我无法同时选择两者
身在旅途的我久久站立
对着其中一条极目眺望
直到它蜿蜒拐进远处的树丛
——罗伯特·弗罗斯特
从今天开始,我们会精选不错的文章,然后制作成电台节目,伴随文章同时在公号发送,费劲看文字的小懒虫们,你们的眼睛要解放啦!快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右上角点击“订阅电台”,成为安慰记电台的第一波听众吧!
安慰记作者/秋洁
究竟是命运的安排,还是我们真的“选择”了某种人生?
古人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而现在的我们,也常常站在十字路口,纠结于抉择。我们会害怕,会犹豫,因为那些选择不仅仅存在于过去,也延伸向我们的将来。我们甚至会后悔,因为梦想很美好,可是现实却不总是如此。
从小我的梦想就是做一名老师,每每碰到别人问及我对未来的想法,做老师一定是我毫不犹豫给出的答案。于是,从小时候把家里的墙当作黑板写写画画,到作为学生代表在课堂上为同学们讲课,再到小心翼翼投出第一份英语助教实习的申请,每一次都好像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高中毕业后,在父母的支持下,我选择了出国读书,计划着学成归来后成为一名英语老师。然而,满怀期待地来到美国,见完导师后却被泼了一盆冷水,导师告诉我我们学校本科是没有英语教育专业的,也就是说我必须重新选择专业,原本的学习计划一下被打乱了。
纠结之后,我决定选择自己同样喜欢的心理学专业。四年的学习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也越来越喜欢自己所选的专业。于是,我决定在毕业时申请心理学博士项目,等到博士毕业后便可以去大学做心理学老师,完成自己做老师的心愿,想想一切都是很美好。
然而,生活有时总是与愿望相悖。由于心理学博士项目录取率非常低,我没有被任何一个自己喜欢的博士项目录取。没有博士学位也就意味着很难进入大学任教。我一边惊讶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一边失落又无奈。最终,根据自己的兴趣,我决定去一个研究生项目学习心理咨询。
学习的过程辛苦也快乐,但我依然无法摆脱纠结,一年之后即将从研究生项目毕业,是继续做心理咨询,还是不忘初心,去做一名英语老师,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未来看起来是那么的迷茫,那么的遥不可及。如果做老师,我不舍得就这么放下学了5年的心理知识,可是如果坚持做心理咨询师,也不忍心就这么放弃了最初的为之奋斗了很久的梦想。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和过去的每一个决定,让我陷入了现在的纠结。
也许你曾经或者现在正像我一样纠结,那么——
人们为什么会难以做出选择呢?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总是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那是什么造成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呢?Daniel Gilbert 和 Timothy Wilson 提出了历史终结错觉理论(end of history illusion)。关于这个理论,研究者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调查了19000人的性格特征,价值观及个人喜好,并且让大家估算在过去的十年中自己改变了多少以及在将来的十年中自己会改变多少。有意思的结果是人们都报告自己在过去十年中有了巨大的改变,而对于将来十年,大家都认为自己并不会有很大改变。
而事实是,在后面的十年中,不论是人们偏好的音乐风格还是喜欢的电影甚至价值观其实都会有很大改变。因为未来的未知,我们总会觉得现在什么样,将来就会什么样,好像历史就终结于现在,从而低估了可能发生的改变,于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去看之前曾经做过的选择,总会觉得有些不那么如意,因为生活的变化总是远超我们的想象。
对于这样的逻辑,我是感同身受的。当我在小时候梦想成为一名英语老师时,内心已经给将来画好了轮廓,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读英语专业,然后应聘成为一名英语老师。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简单。可是,我所做的一切规划都是基于当时的生活、兴趣和价值观。
我没有想到,将来会有机会去国外留学,没有想到学校的本科没有英语专业,没有想到自己也会慢慢爱上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也没有想到心理学博士的申请会那么激烈,太多太多的意想不到打破了我原有的计划,每一次深思熟虑的决定都赶不上变化的速度,于是,这样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让我有了失控感,也让我更纠结于对于将来的选择。
到底在纠结什么呢?
人们在面临选择时有时总会犹豫不决,纠结不定,也就是出现了所谓的动机冲突。动机冲突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想要达到的目标,当处于相互矛盾的状态时,便会觉得难以取舍。心理学家勒温按照趋避行为,将动机冲突分为了四大基本类型: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双趋冲突是指当两个目标对个体同时具有吸引力,但是由于条件、环境限制,个体只能选择其一时,出现的矛盾心理。
双避冲突是指个体对两个目标都持否定态度,都不愿意选择,但又必须选其一时的矛盾心理。
趋避冲突是指个体对同一目标既想接近又想逃避的两种矛盾动机引起的心理。
多重趋避冲突是指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但每个目标都有利有弊,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的作用时,使人难以抉择的心态。
而我经历的是双趋冲突。对于我来说,做一名英语老师,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是我想要的。而坚持自己学了5年的心理专业,做心理咨询师也是我想要的。但是在选择主要职业时,又只能选择其一,这样的心理冲突让我陷入了纠结和迷茫。
为什么在选择的时候会产生害怕的情绪?
为什么每一次碰到做决定,特别是有关人生选择的决定,总是会觉得压力满满呢?总是会怕自己做出了将来会后悔的决定?那又是什么导致了我们这样的心理呢?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不协调理论(cognitivedissonance theory)。费斯廷格认为,人们总是在努力消除自己内心的矛盾,以使自己的内心平静和谐,但一旦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时,不协调的认知关系便会带来心理不适,而且此时,相比那些和自己预期一样的协调的事件,人们会对这种不协调的关系更为印象深刻。也就是说,当我们能很好的适应生活中的变化,曾经的决定也没有带来太多困扰时,我们会倾向于忽略这些决定。而一旦曾经做出的决定让自己后悔,我们会对这些经历和感觉记忆犹为深刻,同时这些经历也会让我们害怕做出更多的决定。
而对于我来说,虽然之前也做了很多让自己满意的决定,但是内心记住的却更多的是那些不太满意的决定带来的结果,比如说选专业时的疏忽,以及申请博士项目时高估了录取率,那些不是那么完美的决定让我时刻绷紧着神经,纠结,害怕会做出将来发现还是不完美的决定。这也是阻止我果断做出决定的原因之一。
人生总是要往前走,这个选择的坎儿我也不得不迈过去,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也许能派上用场的方法。
心理武器
#1 用数字权衡利弊
在心理学家 Clara E. Hill 的 Helping Skills Facilitating Exploration, Insight and Action(促进探索、理解和行动的自助技巧)一书中,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有效的做决定的方法,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第一步,首先列出所有的选项;
第二步,列出不多于10个在你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你的价值观(比如说旅游,空闲时间,金钱…);
第三步,从1到10给你列出的每一个重要事物的重要性打分,1为不重要,10为很重要;
第四步,根据你对每个可选项的倾向程度,从-3到+3 (-3,-2,-1,0,1,2,3)打分;
第五步,将第三步和第四步的数值分别相乘,再将每一个选项下的分相加,此时数值较大的便是你内心更倾向的选择。
#2 接受并且喜欢你自己
我们也许不完美,也许不理性,也许会纠结到睡不着,也许犯过很多很多错误,但,那又怎样?这就是我们呀,所有的一切都不应该阻碍我们接受自己呀。不论你是否对于曾经的决定后悔还是欣喜,我们都要谢谢曾经那个自己勇敢地做出的决定。即便计划赶不上变化,即便决定不那么完美,可这不就是生活嘛,有所失去,但总会有所得。
只有当我们接受了自己的懊悔或是快乐,接受了自己的所有想法,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自己想要什么,才能明白做错了什么,才能为了将来做出更合适的决定。就像是电影蝴蝶效应里的男主角,即使有能力不断地倒回过去修改自己的选择,但总还是会有意料之外的变化,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现在,毫无顾虑地接受并且喜欢不完美的自己,然后为了自己勇敢地做出选择。
#3 开新的脑洞
生活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有时总是限制着自己要在多重选择中选其一,可也许,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不再纠结于某一个选择,我们其实可以多方尝试,先去了解,尝试自己喜欢的领域,在有了足够的体验之后,再与自己的喜好相比较,看看到底哪一个才是自己喜欢的。
在上面我的事例中,我一直纠结于做心理咨询师与做英语老师要选其一,可是当我们跳出来看,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做老师的同时也可以兼职做心理咨询师。这样既能运用到自己的专业知识,也能满足做老师的梦想。也许在足够了解两个行业以后,我也会更清晰地明白到底哪一个更符合我的想法,我愿意付出,投入更多,到那时,做决定将会变得更自然更简单。
许多许多年以后
林子里有两条路
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
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罗伯特·弗罗斯特
如果 无论大事小事都有选择恐惧
如果 好不容易做了选择又会马上后悔
如果 总认为人生失败是因为曾经错误的选择
一定记得尝试今天的心理武器
如果你也想通过文字
在安慰记
将心理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