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天哲:乌伤蜀墅塘记

先秦史暨毛氏文化

观中外时事写吉光片羽窥见

研古今历史发一鳞半爪臆解

乌伤蜀墅塘记

文/毛天哲

乌伤西南有蒲墟,今名赤岸,唐华川县治在焉。西北行五里许,则俗名野塘也。塘之岸山,东曰唐山,西曰公山。南有一山突兀横出,土质与他山有异,似天外来,俗呼曰飞来山。此山当水而耸立,截四山七十二涧水,停潴成泽,广渺数十里。泽水又南流,皆呈两山夹一川之势。此盖明大学士宋濂华川书舍记所谓乌伤古大泽也。濂误说华川为绣湖,盖未能详考也。唐武德四年置绸州,仍分置华川县,治在赤岸,县名盖源自此大泽之流也。

晋永兴年间,朱汎任东阳郡守。乌伤县民为野塘水利争讼,县令调解未果,诣请太守决断。朱汎亲临勘查劝解,讼为之息。汎因之得阅此地山水形胜,顿生卜居之心。后迁临海太守,秩满值永嘉之乱,天下崩析,不得北归,果携家眷定居于蒲墟里。其裔孙繁衍生息,竟成义乌朱姓大族。朱泛孙朱垣,字季安,号君藩,东晋时任东阳郡太守;朱垣孙朱礼,为东晋金威将军。

据邑志载:南齐时,蒲墟朱氏明任临海太守,一女许配凤林王氏,一子恰登第,双喜临门,并为之庆。完婚之日,轿马相连,披红戴玉,嫁妆华丽,致岸溪并红。盛事一时遍传于乡闾间,乡民遂改称小溪为丹溪,蒲墟亦更名为赤岸。

义乌蒲墟朱氏宗谱

唐末乱起,史称黄巢军捕得官吏悉斩之,宗室侯王屠之。乾符五年,黄巢军渡过长江突入江西经宣歙抵达浙东。广明元年,黄巢军到义乌赤岸,对官府人家进行烧杀。朱氏合族居于赤岸已历六百余年,传二十代族,乱中有六百余众丧亡殆尽,家谱房屋化为灰尘,仅朱存禄和他的母亲陈氏逃到野塘而幸存无恙,后生四子十八孙,为义乌朱氏再派祖。族人称其先为朱野塘。今朱氏一族谱名为野墅朱氏,此盖蜀墅塘早期名野塘之徵也。

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大理寺卿兼翰林学士王槐告老还乡,时年已86岁。王槐乃义乌凤林王氏裔孙,始祖王彦超,其先世为太原人,五代时仕吴越,为越州节度使,封邠国公。因避乱由会稽徙居义乌凤林,世称凤林王氏。彦超公有三子:长曰棣,次曰标,三曰集。次子标再传而徙居浦江,三子集再传而徙居金华。王槐应是集之裔孙,有王氏谱误作王槐为邠国公第三子,盖是传说致误。王槐父王汾,系福建转运使。祖居金华,致仕归里后乃迁义乌蜀塘(今后塘村)。王汾族弟就是南宋名相王淮。王淮官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福国公。并赠其曾祖父王本为太师鲁国公,祖父王登为太师魏国公,父王师德为太师楚国公。均官居一品,世人将其祖宅名为“四世一品第”。凤林王氏世代簪缨,诗书传家,向为乌伤、金华两地望族。

蜀墅塘夕照

王槐自小饱读诗书,学通古今。其生性淳厚朴实,为官勤勉慎行,有古人臣之风,深得孝宗皇帝器重。具官以后,便倡“重农桑,兴水利,图富强”之经世实用思想。虽年高方辞官归故里,却不知老之将至,始终不忘在有生之年,要为老百姓办点实事。

淳熙十三年(1186),夏秋连旱无雨,田板龟裂,庄稼枯槁,颗粒无收。王槐目睹乡人生活之艰辛,立即开仓赈灾,无奈僧多粥少,仍支撑不住,百姓嗷嗷待哺。王槐考察野塘地势后幡然醒悟:其势居上江,左右负山陵。当暴雨骤盈,夹五六月之霖潦,建瓴而下,吐泻不及,奔溃淫溢则为灾。及其杀也,倾泻立涸,骎骎乎不足以终日,近山之田易旱易涝。认识到“是塘不特能潴,且有建瓴势,广而深之,利孰溥焉。”于是就尽已所力,围堤聚水而为塘。

蜀墅塘 图示取自蜀塘王氏宗谱

时有一老道人,从永康来到义乌,自称康侯,懂水利,听闻王槐之计划,愿倾心助之。“与公作竟日游,相度地势,筑堤设窦,凿门架梁,说靡不当,公倾心信之。” 经过一番考察,决定利用飞来山的有利地形,倚山筑堤。逐捐资募民,开瀣野塘。东西凿石开斗门,刳木为墉泄以二。筑堤七十丈余,高七丈多。周三千六百步,实利及十余里,可灌溉下游良田数千顷。至嘉泰二年,水利系统全部建成。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筑都江堰,使得四川中部成为富庶之地、天府之国。王槐也希望通过效仿都江堰,兴修水利,使下游灌区的人民也能过上好日子,逐取塘名为“蜀塘”。王槐此举泽被后人,功在千秋,嘉泰四年被宋宁宗皇帝御封为塘神。其里居亦被称为“蜀塘”,飞来山亦被名为蜀山,其后裔族谱自名为蜀塘王氏。此蜀墅塘先称野塘,后名为蜀塘之徵也。

宋人毛晃说:“野,古墅字,田下已从土,后人以其转为郊野字,遂复加土于下以别之。”陈第说“野”字音暑,与墅同。徐锴日:“墅,经典只用野。”野亦音,常句反,如许音。《正字通》毛说似而非。野本郊野朴野。古无墅地墅名。後人家庐外立别墅,因借郊野之野,加土转声作墅。是也,野墅、蜀墅皆指塘畔之结庐也。

金涓:旧矶双鹭下,小棹一渔归

哲以为,自王槐筑作蜀塘,周边始稍稍有人居也。蒲墟朱氏亦称野墅朱氏,盖也源自朱氏先祖曾避居野塘故也。蜀墅塘,盖为乌伤古大泽也。沧海桑田间,大泽成野塘。王槐瀣浚之,名曰蜀塘。人始建别业居塘边,则名其地为蜀墅。

世说宋“乌伤四君子”之一的陈炳曾写下《蜀墅塘记》,为史上第一篇描述蜀墅塘文章。陈炳,字德先(古志作“德光”)。乾道二年(1166)进土,才气卓荦,态度严冷,与人寡合。好古文,务为奇语。曾任太平县主簿。后到灊皖山中学道。因其生卒年不详,且未能亲见其文,不敢遽信。其文或称《蜀塘记》、《墅塘记》亦未尝不是。唯元至正四年,名医朱震亨(号丹溪)发现蜀塘北堤溃缺而倡修蜀墅塘,并写下《重修蜀墅塘记》。宋濂壮震亨义举,写有《蜀墅塘记》记其实。可推蜀墅塘得名盖在宋元之间。

义乌隐逸名儒金涓塑像

元至正十八年,义乌隐逸名儒金涓自绣湖隐居于蜀墅塘边青村。涓字德原,受经于许谦,学文于黄溍。尝为虞集、柳贯所知,交荐于朝,皆辞不赴。明初,州郡辟召,亦坚拒不起。毅然自绝于显宦,游咏乎山水,以教授乡里以终,后人尊称为青村先生。明万历年间,金涓请祀于乡贤祠,为后世所景仰。

金涓隐居蜀墅塘廿四年之久,幽游于云山水石之间,吟咏出不少丰厚恬淡、脍炙人口的诗篇。如《蜀墅头》:溪头自舒散,天澹夕阳微。挽石松边坐,看云水上飞。旧矶双鹭下,小棹一渔归。不觉吟成久,苔痕湿上衣。又如《康湖山居》:康湖环十里,半世乐吟身。白屋居寒士,青山是故人。松高天不暑,瀑近地无尘。颇得渔樵趣,生涯日又新。诗中的康湖,即蜀墅塘,源自助力王槐铸筑蜀塘的永康老道人康侯者也。所谓地因人传,人因地传,莫不如此。

绣川毛氏谱称,八世祖毛畴为宋宝谟阁学士毛炳之玄孙,与杨芾为道义交,二人曾结庐赤岸莲塘,隐居不出,好诵诸葛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苟全性命于乱世,意以生丁于元矣。杨芾、毛畴二人皆孝行夙著,重气节,义不仕元,为乡人所异目。洪武初,兴文教,义乌令胡子实聘杨芾为儒学官。聘毛畴为图长,经理八乡版籍,毛氏因而占籍在城。唯莲塘在何处,谱说不详。余追溯先祖史迹,初不能定,今豁然开朗,此莲塘盖也指蜀墅塘也。

蜀墅塘 十里荷花

杨芾,字仲彰,一字质夫。乃金涓挚友,同是黄溍门生。金涓生前教授著述,笔耕不辍,文稿颇丰。曾著有文集四十卷,西湖集、青村集若干卷。后屡经兵燹,散佚莫存。明嘉靖三年(1524),金涓六世孙金魁(儒元)及其子、太学生金江,于金涓旧隐处,旧交游之友处,杨氏宗谱、陈氏宗谱内,以及通过金克全口授,获遗诗五十五首,遗文《送杨仲章归东阳诗卷序》一篇。此后,又从儒仪叔孔安处得诗九十七首,经南曹秋官正郎王诚南、副郎胡秀夫正谬勘误,由金江付梓刊行《青村遗稿》。清乾隆间编入《四库全书》,该书由浙江巡抚采而进呈,《四库提要》谓其"恬于仕宦","志趣颇高","故品格终在江湖诗上"。

金涓《杨仲章归东阳诗卷序》以存杨芾,阐幽之功甚巨。惜乎《青村遗稿》仅存是篇。幸运的是,在清嘉庆七年《义乌县志》中,新发现了金涓的另一篇遗稿:《题蜀山樵唱后序》。此文是金涓为其友杨仲齐《蜀山樵唱》一书所写的后叙,全文未加注点计七百四十五字。清道光东阳县志有杨仲齐记略,明记文出义乌志金涓《蜀山樵唱后序》。杨仲齐是金涓挚友杨芾(仲章)之弟。可谓金涓遗稿硕存的两篇佚文,皆与杨芾兄弟相关。

金涓 青村遗稿

据文可知,金涓和杨仲齐比邻而居,均居于蜀墅塘畔。金涓在文中说“予久居蜀墅,与仲齐相去不远二三里。”但他们之间并非过往甚密,“每一相见,动逾数月,仲齐方以分阴为惜而不暇出,予亦以多病足弱而惮于行。”即使如此,他们之间仍时有唱和。《青村遗稿》中载有《和杨仲齐韵》五言律诗四首,《次杨仲齐韵》五言律诗三首,《送杨仲齐之武训训导》七言律诗一首。即可窥见那种悠游林下、志趣超旷的真性情。当杨仲齐去武义县训导赴任时,也动情地说:“定知别后遥相忆,毋惜频频远寄书。”可见两人感情真挚而深厚。

据金涓文可推,杨芾、杨仲齐二兄弟或皆曾结庐蜀塘自隐。而金涓自铭其居为蜀墅,盖源自蜀塘、蜀山之沿袭。此谓文人名山名水名塘名居尔,文人以倡,则俗以为称。宋濂、朱震亨皆是金涓同门好友,尤以宋濂相知最深。二人皆以蜀墅名塘为记,盖尊涓也。杨芾、毛畴结庐蜀山而以莲名塘,盖出于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志也。今蜀墅塘亦遍种荷藕,每到夏季,十里荷花尽放,清香扑鼻,美不胜收。古今同心,信之然也。

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山水无名则不得以称,变名则能以观其徼。名以记物,文以载道。观夫蒲墟变称赤岸,华川更名丹溪。古大泽成野塘,继称墅塘,而又名康湖、莲塘、蜀墅塘者,是知蜀墅塘虽处乌伤僻壤,然天地灵气所钟,必将有赋客骚人,慕山川之秀,追踪古先生其人者,续写华章,使人与地俱传。

毛家小子天哲写于浙江金华
二〇二一年三月一日

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孔子偶遇老子,曰:"唉,吾瞧毛天哲这小子亦是蛮可怜的,老写长篇历史考证文章,发到博客、微信朋友圈里却少人问津,更别提友情转发了。咱老哥俩是否该出手帮帮他。"老子说:"天哲那小子我知,他喜欢与吾等古人对话。然其欲证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斯言犹在耳。天哲欲与之辩论不得,惟成文章。班固不亦有预言乎:'夫图书亮章,天哲也;孔猷先命,圣孚也。'且夫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哲作文,惟愿四知尔。"孔子问曰:"何为四知?"老子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孔子曰:"善!文王之裔孙,必复其始。"

关于公众微信号公众号:cnidmao此公众号-先秦史暨毛氏文化-由中华毛氏联谊研究会理事、先秦历史及毛氏文化研究学者毛天哲先生负责维护和运作。不定时为订阅粉丝提供历史、文化、时评、杂谈等原创文章。我用心做,你免费看!

(0)

相关推荐

  • 字飾“甫”舉例

    <說文>:"甫,男子美稱也." <儀禮·士冠禮>"伯某甫仲叔季"鄭玄注:"甫是丈夫之美稱." <顏氏家訓> ...

  • 宋璟赴宴(资治通鉴卷二一二之十四)

    当初,隋朝末年国家所拥有的马匹大都被盗贼以及戎狄所掠走.唐朝开国之初,只在赤岸泽得到雌雄马共三千匹.后来,朝廷将这些马匹迁到陇右放养,任命太仆张万岁主管养马之事.张万岁非常称职,从贞观至鳞德年间,官马 ...

  • 明一统志卷四十二

    金华府[东至台州府天台县界三百九十八里西至衢州府龙游县界九十里南至处州府缙云县界一百八十六里北至严州府建德县界一百一十里自府治至南京一千三百三十里至京师四千五百八十八里] [粮一十七万四千石零] 建置 ...

  • 【金华古村】义乌市佛堂镇稽亭村:中国禅宗傅大士故里 红粬非遗有传承

    义乌市佛堂镇稽亭村:中国禅宗傅大士故里 红粬非遗有传承 稽亭村坐落在云黄山北麓余脉山地边缘,离著名的佛教胜地双林寺仅1公里.该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三国时代就成为十里一亭的一个村落,因村边有万顷碧 ...

  • 毛天哲:清华简《摄命》再读记

    贾连翔先生作<"摄命"卽〈书序〉"臩命""囧命"说>一文,从字形的角度论证所谓"臩"实际上是{从聑从大}字( ...

  • 毛天哲:清华简《摄命》初读记

    2008年7月15日,近2500枚珍贵的战国竹简入藏清华园.同年8月,对竹简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展开.自2011年第一辑成果发布以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以每年一册的速度推出"清华简& ...

  • 毛天哲:吴根越角是西塘

    西塘的夜 周末,同事去了省城杭州,晚七点半左右电话打来,说是没回金华的大巴了,让我们几个死党开车去接一下.其实我知道,他是想让我们几个死党借机出去逛逛.杭州,虽然是人间天堂,但去的次数太多了,已经觉得 ...

  • 薛元明|罕见两版本!吴昌硕《修震泽许塘记》技法解析

    吴昌硕<修震泽许塘记>技法解析 文|薛元明     牛墨王说书原创首发 说到吴昌硕的篆书,自然要说到<石鼓文>.吴昌硕发掘了石鼓文,石鼓文成就了吴昌硕.虽然涉猎石鼓文的非吴昌硕 ...

  • 蜀程万里 彪炳千秋── 记游文学大家张素涵与《蜀程纪略》

    张文平 2020-09-30 来自话题 #历史杂谈 2.2万篇 ◎李铁文李蕴福 李其柱练,展现英贤伟绩,万古风流. 大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一代文豪张素涵就诞生在这人杰地灵.英贤辈出的文峰山 ...

  • 吴昌硕篆书修震泽许塘记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俊卿,字昌硕,号缶庐,别号甚多,有苦铁.破荷.老缶.大聋等.浙江安吉人,青年时曾经学过辞章.训诂.书画等,后来终于在书画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 【诗情画意 】姚哲丨发现之随记(外一首)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姚哲,一个爱好诗歌的人. 发现之随记(外一首) 姚 哲 寒风成功偷渡 与色彩相关的事物纷纷凋零 温度成为爱或恨的标准 捕鱼者艰难地挪移着老寒腿 桥的倒影在水面颤抖 一场雪掩埋了鸟 ...

  • 嘉兴南湖学院童话小镇体验乡村风情—周墅塘村旅游设计规划调研日记

    石门镇总体平面布局图 一.导语 随着新时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举措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乡村也迎来了重大战略发展机遇.如何借助"乡村振兴"促进旅游业发展并推动产业 ...

  • 最高11元/斤全线上涨!最高涨5毛超大鱼更值钱,塘鱼堪比网箱鱼?江苏破10贵过北京货

    3斤上叉尾超大鱼的春天?多地贵过了标鱼 文/ 水产前沿 曾铃程 鮰鱼.鲫鱼等 最新价格行情及行业新闻.各类资讯. 同时欢迎行业人士踊跃爆料,请扫二维码联系. 江苏北京货2020-2021价格走势 河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