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天哲:乌伤蜀墅塘记
先秦史暨毛氏文化
观中外时事写吉光片羽窥见
研古今历史发一鳞半爪臆解
文/毛天哲
古乌伤西南有蒲墟,今名赤岸,唐华川县治在焉。西北行五里许,则俗名野塘也。塘之岸山,东曰唐山,西曰公山。南有一山突兀横出,土质与他山有异,似天外来,俗呼曰飞来山。此山当水而耸立,截四山七十二涧水,停潴成泽,广渺数十里。泽水又南流,皆呈两山夹一川之势。此盖明大学士宋濂华川书舍记所谓乌伤古大泽也。濂误说华川为绣湖,盖未能详考也。唐武德四年置绸州,仍分置华川县,治在赤岸,县名盖源自此大泽之流也。
晋永兴年间,朱汎任东阳郡守。乌伤县民为野塘水利争讼,县令调解未果,诣请太守决断。朱汎亲临勘查劝解,讼为之息。汎因之得阅此地山水形胜,顿生卜居之心。后迁临海太守,秩满值永嘉之乱,天下崩析,不得北归,果携家眷定居于蒲墟里。其裔孙繁衍生息,竟成义乌朱姓大族。朱泛孙朱垣,字季安,号君藩,东晋时任东阳郡太守;朱垣孙朱礼,为东晋金威将军。
据邑志载:南齐时,蒲墟朱氏明任临海太守,一女许配凤林王氏,一子恰登第,双喜临门,并为之庆。完婚之日,轿马相连,披红戴玉,嫁妆华丽,致岸溪并红。盛事一时遍传于乡闾间,乡民遂改称小溪为丹溪,蒲墟亦更名为赤岸。
义乌蒲墟朱氏宗谱
唐末乱起,史称黄巢军捕得官吏悉斩之,宗室侯王屠之。乾符五年,黄巢军渡过长江突入江西经宣歙抵达浙东。广明元年,黄巢军到义乌赤岸,对官府人家进行烧杀。朱氏合族居于赤岸已历六百余年,传二十代族,乱中有六百余众丧亡殆尽,家谱房屋化为灰尘,仅朱存禄和他的母亲陈氏逃到野塘而幸存无恙,后生四子十八孙,为义乌朱氏再派祖。族人称其先为朱野塘。今朱氏一族谱名为野墅朱氏,此盖蜀墅塘早期名野塘之徵也。
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大理寺卿兼翰林学士王槐告老还乡,时年已86岁。王槐乃义乌凤林王氏裔孙,始祖王彦超,其先世为太原人,五代时仕吴越,为越州节度使,封邠国公。因避乱由会稽徙居义乌凤林,世称凤林王氏。彦超公有三子:长曰棣,次曰标,三曰集。次子标再传而徙居浦江,三子集再传而徙居金华。王槐应是集之裔孙,有王氏谱误作王槐为邠国公第三子,盖是传说致误。王槐父王汾,系福建转运使。祖居金华,致仕归里后乃迁义乌蜀塘(今后塘村)。王汾族弟就是南宋名相王淮。王淮官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福国公。并赠其曾祖父王本为太师鲁国公,祖父王登为太师魏国公,父王师德为太师楚国公。均官居一品,世人将其祖宅名为“四世一品第”。凤林王氏世代簪缨,诗书传家,向为乌伤、金华两地望族。
王槐自小饱读诗书,学通古今。其生性淳厚朴实,为官勤勉慎行,有古人臣之风,深得孝宗皇帝器重。具官以后,便倡“重农桑,兴水利,图富强”之经世实用思想。虽年高方辞官归故里,却不知老之将至,始终不忘在有生之年,要为老百姓办点实事。
淳熙十三年(1186),夏秋连旱无雨,田板龟裂,庄稼枯槁,颗粒无收。王槐目睹乡人生活之艰辛,立即开仓赈灾,无奈僧多粥少,仍支撑不住,百姓嗷嗷待哺。王槐考察野塘地势后幡然醒悟:其势居上江,左右负山陵。当暴雨骤盈,夹五六月之霖潦,建瓴而下,吐泻不及,奔溃淫溢则为灾。及其杀也,倾泻立涸,骎骎乎不足以终日,近山之田易旱易涝。认识到“是塘不特能潴,且有建瓴势,广而深之,利孰溥焉。”于是就尽已所力,围堤聚水而为塘。
蜀墅塘 图示取自蜀塘王氏宗谱
时有一老道人,从永康来到义乌,自称康侯,懂水利,听闻王槐之计划,愿倾心助之。“与公作竟日游,相度地势,筑堤设窦,凿门架梁,说靡不当,公倾心信之。” 经过一番考察,决定利用飞来山的有利地形,倚山筑堤。逐捐资募民,开瀣野塘。东西凿石开斗门,刳木为墉泄以二。筑堤七十丈余,高七丈多。周三千六百步,实利及十余里,可灌溉下游良田数千顷。至嘉泰二年,水利系统全部建成。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筑都江堰,使得四川中部成为富庶之地、天府之国。王槐也希望通过效仿都江堰,兴修水利,使下游灌区的人民也能过上好日子,逐取塘名为“蜀塘”。王槐此举泽被后人,功在千秋,嘉泰四年被宋宁宗皇帝御封为塘神。其里居亦被称为“蜀塘”,飞来山亦被名为蜀山,其后裔族谱自名为蜀塘王氏。此蜀墅塘先称野塘,后名为蜀塘之徵也。
宋人毛晃说:“野,古墅字,田下已从土,后人以其转为郊野字,遂复加土于下以别之。”陈第说“野”字音暑,与墅同。徐锴日:“墅,经典只用野。”野亦音,常句反,如许音。《正字通》毛说似而非。野本郊野朴野。古无墅地墅名。後人家庐外立别墅,因借郊野之野,加土转声作墅。是也,野墅、蜀墅皆指塘畔之结庐也。
金涓:旧矶双鹭下,小棹一渔归
哲以为,自王槐筑作蜀塘,周边始稍稍有人居也。蒲墟朱氏亦称野墅朱氏,盖也源自朱氏先祖曾避居野塘故也。蜀墅塘,盖为乌伤古大泽也。沧海桑田间,大泽成野塘。王槐瀣浚之,名曰蜀塘。人始建别业居塘边,则名其地为蜀墅。
世说宋“乌伤四君子”之一的陈炳曾写下《蜀墅塘记》,为史上第一篇描述蜀墅塘文章。陈炳,字德先(古志作“德光”)。乾道二年(1166)进土,才气卓荦,态度严冷,与人寡合。好古文,务为奇语。曾任太平县主簿。后到灊皖山中学道。因其生卒年不详,且未能亲见其文,不敢遽信。其文或称《蜀塘记》、《墅塘记》亦未尝不是。唯元至正四年,名医朱震亨(号丹溪)发现蜀塘北堤溃缺而倡修蜀墅塘,并写下《重修蜀墅塘记》。宋濂壮震亨义举,写有《蜀墅塘记》记其实。可推蜀墅塘得名盖在宋元之间。
义乌隐逸名儒金涓塑像
元至正十八年,义乌隐逸名儒金涓自绣湖隐居于蜀墅塘边青村。涓字德原,受经于许谦,学文于黄溍。尝为虞集、柳贯所知,交荐于朝,皆辞不赴。明初,州郡辟召,亦坚拒不起。毅然自绝于显宦,游咏乎山水,以教授乡里以终,后人尊称为青村先生。明万历年间,金涓请祀于乡贤祠,为后世所景仰。
金涓隐居蜀墅塘廿四年之久,幽游于云山水石之间,吟咏出不少丰厚恬淡、脍炙人口的诗篇。如《蜀墅头》:溪头自舒散,天澹夕阳微。挽石松边坐,看云水上飞。旧矶双鹭下,小棹一渔归。不觉吟成久,苔痕湿上衣。又如《康湖山居》:康湖环十里,半世乐吟身。白屋居寒士,青山是故人。松高天不暑,瀑近地无尘。颇得渔樵趣,生涯日又新。诗中的康湖,即蜀墅塘,源自助力王槐铸筑蜀塘的永康老道人康侯者也。所谓地因人传,人因地传,莫不如此。
绣川毛氏谱称,八世祖毛畴为宋宝谟阁学士毛炳之玄孙,与杨芾为道义交,二人曾结庐赤岸莲塘,隐居不出,好诵诸葛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苟全性命于乱世,意以生丁于元矣。杨芾、毛畴二人皆孝行夙著,重气节,义不仕元,为乡人所异目。洪武初,兴文教,义乌令胡子实聘杨芾为儒学官。聘毛畴为图长,经理八乡版籍,毛氏因而占籍在城。唯莲塘在何处,谱说不详。余追溯先祖史迹,初不能定,今豁然开朗,此莲塘盖也指蜀墅塘也。
蜀墅塘 十里荷花
杨芾,字仲彰,一字质夫。乃金涓挚友,同是黄溍门生。金涓生前教授著述,笔耕不辍,文稿颇丰。曾著有文集四十卷,西湖集、青村集若干卷。后屡经兵燹,散佚莫存。明嘉靖三年(1524),金涓六世孙金魁(儒元)及其子、太学生金江,于金涓旧隐处,旧交游之友处,杨氏宗谱、陈氏宗谱内,以及通过金克全口授,获遗诗五十五首,遗文《送杨仲章归东阳诗卷序》一篇。此后,又从儒仪叔孔安处得诗九十七首,经南曹秋官正郎王诚南、副郎胡秀夫正谬勘误,由金江付梓刊行《青村遗稿》。清乾隆间编入《四库全书》,该书由浙江巡抚采而进呈,《四库提要》谓其"恬于仕宦","志趣颇高","故品格终在江湖诗上"。
金涓《杨仲章归东阳诗卷序》以存杨芾,阐幽之功甚巨。惜乎《青村遗稿》仅存是篇。幸运的是,在清嘉庆七年《义乌县志》中,新发现了金涓的另一篇遗稿:《题蜀山樵唱后序》。此文是金涓为其友杨仲齐《蜀山樵唱》一书所写的后叙,全文未加注点计七百四十五字。清道光东阳县志有杨仲齐记略,明记文出义乌志金涓《蜀山樵唱后序》。杨仲齐是金涓挚友杨芾(仲章)之弟。可谓金涓遗稿硕存的两篇佚文,皆与杨芾兄弟相关。
金涓 青村遗稿
据文可知,金涓和杨仲齐比邻而居,均居于蜀墅塘畔。金涓在文中说“予久居蜀墅,与仲齐相去不远二三里。”但他们之间并非过往甚密,“每一相见,动逾数月,仲齐方以分阴为惜而不暇出,予亦以多病足弱而惮于行。”即使如此,他们之间仍时有唱和。《青村遗稿》中载有《和杨仲齐韵》五言律诗四首,《次杨仲齐韵》五言律诗三首,《送杨仲齐之武训训导》七言律诗一首。即可窥见那种悠游林下、志趣超旷的真性情。当杨仲齐去武义县训导赴任时,也动情地说:“定知别后遥相忆,毋惜频频远寄书。”可见两人感情真挚而深厚。
据金涓文可推,杨芾、杨仲齐二兄弟或皆曾结庐蜀塘自隐。而金涓自铭其居为蜀墅,盖源自蜀塘、蜀山之沿袭。此谓文人名山名水名塘名居尔,文人以倡,则俗以为称。宋濂、朱震亨皆是金涓同门好友,尤以宋濂相知最深。二人皆以蜀墅名塘为记,盖尊涓也。杨芾、毛畴结庐蜀山而以莲名塘,盖出于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志也。今蜀墅塘亦遍种荷藕,每到夏季,十里荷花尽放,清香扑鼻,美不胜收。古今同心,信之然也。
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山水无名则不得以称,变名则能以观其徼。名以记物,文以载道。观夫蒲墟变称赤岸,华川更名丹溪。古大泽成野塘,继称墅塘,而又名康湖、莲塘、蜀墅塘者,是知蜀墅塘虽处乌伤僻壤,然天地灵气所钟,必将有赋客骚人,慕山川之秀,追踪古先生其人者,续写华章,使人与地俱传。
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孔子偶遇老子,曰:"唉,吾瞧毛天哲这小子亦是蛮可怜的,老写长篇历史考证文章,发到博客、微信朋友圈里却少人问津,更别提友情转发了。咱老哥俩是否该出手帮帮他。"老子说:"天哲那小子我知,他喜欢与吾等古人对话。然其欲证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斯言犹在耳。天哲欲与之辩论不得,惟成文章。班固不亦有预言乎:'夫图书亮章,天哲也;孔猷先命,圣孚也。'且夫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哲作文,惟愿四知尔。"孔子问曰:"何为四知?"老子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孔子曰:"善!文王之裔孙,必复其始。"
关于公众微信号公众号:cnidmao此公众号-先秦史暨毛氏文化-由中华毛氏联谊研究会理事、先秦历史及毛氏文化研究学者毛天哲先生负责维护和运作。不定时为订阅粉丝提供历史、文化、时评、杂谈等原创文章。我用心做,你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