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解词︱干温,不上踹,不咸盐
皖北解词︱干温,不上踹,不咸盐
干温
方言读音:gǎn wěn
简明释义: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连说话的腔调都变了。
早年间,跟我同村的一个年轻人,在外地上学。假期在家洗衣服。邻居跟他打招呼。他说自己洗衣服,但说的是普通话。人听成了“洗姨夫”,一时传为笑谈。人在背地里说他“干温”,说了好些年。
去年有一回开会,听领导说到一件事。有个在外务工的小伙子,返家到县里的行政服务大厅办事。办事人员就是不给他办。你道原因是啥?小伙子操满口的普通话,办事人员说他“干温”。当然,事情反映上去,办事人员挨了批评。
可见,颍淮地方的“干温”,是说一个人出门在外,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连说话的腔调都变了。老家人听了,浑身上下都不舒服,于是就送他一个“干温”。
颍淮的“干温”,还有一系列的近义词:有说“干烧”的,有说“烧包”的,还有说“温子”的;有的在两个字之间加上另外的字,成为“干熊温”、“干屌温”。这些词的意思,都差不多。
但在日常交流中,颍淮人口中的“干温”,还不仅指说话腔调的变化。有时候,它也指具有与众不同习惯的那个人。比如有的人在穿衣打扮上过于讲究,人家也会说他“干温”。有的男人留着长发,动不动就甩头发,人家也会说他“干温”。总之,在颍淮人的观念中,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随大流最好。所谓“人家咋着俺咋着”。这多少有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意味。
不过,所谓“干温”,在今天的多元化时代,已渐失市场。随着人员流动的频繁,闯世界的颍淮人见识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当这种精彩一股脑儿冲击着古老的颍淮大地,当“干温”者越来越多,连“不干温”的人,恐怕都不好意思了。
不上踹
方言读音:bū shàng chuài
简明释义:不上台面。
早些年,乡下的颍淮人家请人陪客,一般都是按照“家班子”的门户,一户一人。遇到有的人家,大人抽不开身,或者有意让自家的“半拉蹶子”出场历练,就把孩子“推”出来。但有些孩子没经过这样的场面,无论如何都不去。对这样的孩子,人就说“真是不上踹”,也说“狗肉上不了席”。
想必都知道“狗肉不上席”这个俗语。它的本意是,狗肉没有“资格”出现在较为隆重的待客席面上。其来源五花八门。佛家主张“戒杀放生”,梁朝武帝提倡素食终身;宋代徽宗曾禁止杀狗,并规定不再杀狗者,“赏钱至二万”。还有的说,古时吃狗肉表示散伙,因此请客一般都不用狗肉。
可见,颍淮人口中的“狗肉上不了席”,跟“狗肉不上席”的本意,还是有些许的差别。不是说孩子不能“上席”,而是给他个机会,他偏偏把自己当成“狗肉”。那么,这又跟“不上踹”怎么扯上关系的呢?
一般,颍淮乡间的孩子长到十来岁以后,长辈都要有意识地历练他,让他多经历一些人士场合,从中学习懂人情、达世故的常识。这该是人生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重要环节。隆重一些的待客、陪客,就是较为合适的这种场合。在这里,有待客之道,有礼仪规范。其间,每个在场人的言谈举止,都会成为人们品评的对象。
但那时的农家孩子,通常都没见过世面。因此,让他“上席”,他常因害羞而心生“恐惧”。于是,长辈就吵着、拽着、推着,也或许踹着“赶”他赴宴陪客。如果踹着他都不去,硬生生地往后缩,可不就是活脱脱的“不上踹”。
不咸盐
方言读音:bù xiān yān
简明释义:招待熟人不热情。
盐都是咸的。这是人们的生活常识。有没有“不咸的盐”?
上网搜索,还真有个“益盐不咸”。它是宋代学者李昉撰写的一个小故事。原文不长,兹录于后——
人有斫羮者,以杓尝之,少盐,便益之。後复尝之向杓中者,故云盐不足。如此数益,升许盐,故不咸。因以为怪。
它的意思说,有个烧汤的人,用勺子舀起汤汁品尝,觉得盐放少了,就加了点盐。后来又尝了原来勺子里的汤,感觉还是盐不够。就这样,往汤里加了有一升的盐。但品尝原来勺子里的汤,还不够咸,于是认为很奇怪。
但过去颍淮人说的“不咸盐”,跟这个意思八竿子都打不着。它是说,一个人或者一户人家,待人不够热情,处事不够热心。总之,给人家“品尝”的,是个淡滋味。
举例来说。有的家族中出了“干景”的人,从农村走到了城里。这该是“家窝子”的荣耀。少不了有人弄些自己地里的土产品,给他送去。这多少有些套近乎的意思。但“干景”的那一家人并不热情。言语举止之间,不是嫌乡下人一身土气,就是嫌人家不体面。给人的印象,亲情、友情、感情都是淡淡的。回到村里说起来,人就说那“送礼”者吃了“不咸盐”。从此以后,哪怕“家窝子”中人,一般都很少登他家的门,再不吃他那“不咸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