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张爱玲的一生,暴露了男女关系的真相

来源|现当代文学

要说争议最大的民国女子,非张爱玲莫属。

她的才情,轰动上海文坛。处女作《第一炉香》被紫罗兰杂志主编看到后,他惊呼:“从来没看过这么好的小说!”

白先勇赞她:“写作风格独树一格,不仅是富丽堂皇,更是充满了丰富的意象。”

傅雷称她的《金锁记》是“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名导侯孝贤也说:“创作者最大的希望,是像张爱玲一样创造出可以留传下来的不朽作品。”

可她的婚姻一意孤行,饱受诟病。先是跟胡兰成相爱,背负文化汉奸的罪名;后跟体弱多病的美国作家赖雅结合,一生供养这把“老骨头”。

一个世纪过去,流言蜚语早已不复存在,而她的作品愈加受欢迎。

陈奕迅的金曲《红玫瑰》和《白玫瑰》的歌词,便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代表作《倾城之恋》《半生缘》也都曾两度翻拍成电视剧;

小说《色戒》被好莱坞大导演李安翻拍,梁朝伟、汤唯主演,一举斩获台湾金马奖、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如今依然被万千影迷津津乐道。

张爱玲到底有什么魅力,上至名作家大导演,下至平民百姓,都对她情有独钟?

我想,张爱玲,早已不是简单三个字,而是所有中国女性的精神符号。

细细品读张爱玲,她的人生态度、她书里的情感博弈,放在今天也不过时,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彰显其透彻。

难怪评论家夏志清说:“凡是中国人,都应该读张爱玲。”

张爱玲,是早生了100年的现代“大女主”

张爱玲,虽生在民国,骨子里却是个实实在在的现代女人。

她美得独树一帜。拿到人生中第一笔稿费后,立马就去买了当时最时髦的丹祺口红,那年她才九岁。去世后留下遗物不多,最显著的是三样:手稿,假发,口红。

在那个大部分女人还在裹小脚的年代,她偏要“旗袍外面罩短袄”,还跟好友合开一家服装店,自己设计、改良衣服。

▲张爱玲为《中国人的生活和时装》所绘时装图

她曾说:“你不要指望男人会因为你的心灵美而爱上你,发现心灵美是需要时间的。如果找人办事,人们首先发现的并不是你的心灵,而是最直接的衣着打扮。”

她爱钱,从不遮掩。直言:“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

稿费颇丰,养活自己完全不成问题,却也渴望爱情与面包兼得:

“用别人的钱,即使是父母的遗产,也不如用自己赚来的钱来得自由自在。可是用丈夫的钱,如果爱他的话,那却是一种快乐。”

▲张爱玲与第二任丈夫赖雅

她的爱情观也一针见血。23岁便写下:“活在这个世上,没有一种感情不是千疮百孔。”一语成谶。

不久后,就遇到了汉奸胡兰成,他赞她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

她送他的照片背面,也写着:“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大婚当晚,她写祷词:“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无奈所托非人,在一次次背叛后,她选择离开去往美国。

面对胡兰成飘扬过海的信笺,她只回了一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过去的事便也真的过去了。

爱的时候不畏人言,不爱时潇洒决裂。这不正是,现代女性“不将就”的人生态度吗?

生活中,多少人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跟不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却连割舍的勇气都没有。

可上个世纪的张爱玲却做到了。她洞悉芸芸众生的“可笑”与“可怜”,在生活中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生世故,却从衣着打扮到待人接物均是我行我素;

她在40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风头无两,然而晚年在美国深居简行,宁愿孤独终老,也不愿跟人凑合过一辈子。

以致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民国奇女子张爱玲

带你窥探情欲世界的生存法则

张爱玲,是写爱情故事的高手。小说主题一言以蔽之——爱情战争。

不只是鲜花、月光、海滩、温情、车祸、白血病等。更多的是:策略、计算、战斗、博弈……

对于爱情,她看得太透了。

在《倾城之恋》里,虽然白流苏如愿以偿嫁给了范柳原,但张爱玲却冷眼说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了。”

她在《茉莉香片》里说:“相爱着的人又是往往的爱闹意见,反而是漠不相干的人能够互相容忍。”

再有《封锁》里面这么一句话:“恋爱着的男子向来是喜欢说,恋爱着的女人向来是喜欢听。

恋爱着的女人破例地不大爱说话,因为下意识地她知道:男人彻底地懂得了一个女人之后,是不会爱她的。”

还有众所周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里,她写下这样一句真理: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可不是嘛,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爱的都有恃无恐。

所以说,读懂张爱玲,也就读懂了中国式爱情。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情感问题,都能在张爱玲的书中找到答案。

年轻人躲避相亲,却又不知如何勇敢追求和表达自己;中年人要么在“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抉择中进退两难,要么在柴米油盐中相看两厌。

爱情与面包如何兼得?什么样的男人不值得爱?为什么婚姻有七年之痒?面对另一半的背叛,究竟值不值得原谅?......她的小说尽数解答。

读懂张爱玲,才能不为情所伤,不用情伤别人。

不做“傻白甜”,知进退,懂止损;不迷失在苦闷、不甘、痛苦、仇恨的大网里,运用女性的力量,掌好人生的舵。

点赞❤加分享,就是最好支持!

(0)

相关推荐

  • 张爱玲: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1995年的9月8日,按照中国的传统,再过一天就是一家团聚的"中秋节",为了迎接这一天,即便是最繁忙的中国人,也会准备好假期,迎接一年当中难得到来的欢乐. 而在这样一个欢乐日子的前 ...

  • 听张爱玲的话

    鲜少有人会把张爱玲称为"爱玲".一来因为她实在是个不能让人亲近的人,二来,"张爱玲"这三个字好像是一个招牌,缺一个字不可. 张爱玲,原名张煐,后来她根据自己的英 ...

  • 作为女人,不管多爱一个人,都要留下人生的“底牌”

    吃饭七分饱,喝酒七分醉,爱人七分好. 女人习惯用耳朵恋爱,听到几句"我爱你.在一起",就开心得不得了,殊不知,耳根太软是一种病,会迷失自我. 爱,是一种能力,既能放出去,也能收回来 ...

  • 你的故事,你的江湖

    图片来源<民国老海报> 我记得高二那年寒假,特别的冷.当时准备即将到来的高三冲刺,过年前都住在镇上.功课自然是看不进去,每天都在被窝里躲着不肯出来,只是到下午的时候,出了趟门,买些吃的,再 ...

  • 张爱玲晚年过得怎样?3年搬家180次,死时衣不蔽体,活得像流浪狗

    在上个世纪的作家眼里有这样一位奇女子被视作神袛,她的作品一经发行就被抢购一空,她就是张爱玲,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她的作品极其贴近生活,里面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连著名作家贾平凹都曾说过:"与张 ...

  • 百年诞辰 | 张爱玲:旧事凄凉不可听

    七十年代,在日本隐姓埋名的胡兰成曾写道:"我是从爱玲才晓得了汉民族的壮阔无私.活泼喜乐,中华民国到底可以从时代的巫魇走了出来." 张爱玲看透人生,却没有力量面对人生,因为人生就如& ...

  • 作家专栏 | 张天敏:七夕,看看情人那片江湖 ​

    七夕,看看情人那片江湖 文|张天敏 七夕,有微文学刊约写情人节稿,我有点怅然.好久没读也没写这类题材的文字,回想在纸上或网上读过的爱情故事,有点乱象,让这类题材的写作,也乱了阵脚. 爱情是具有魔性吸引 ...

  • 爱情魔障与万花筒

    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我觉得孤独得那么可怕,以致想去自杀.把我克制住的是这样的想法,就是没有人,绝对没有人会对我的死而感动,我死后会比生前更孤独. by萨特 爱情魔障与万花筒 各生欢喜,一别两宽.人之稚 ...

  • 张爱玲经典的五部小说告诉我们:参透爱情,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我很爱张爱玲,因为她才情斐然,通透理智,有很多文人也对张爱玲有过评价. 贾平凹说:"与张爱玲同生在一个世上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王安忆说:"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 ...

  • “我,女篮队长,家里有矿,你敢娶我吗?”

    甚多文学巨擘描摹过爱情.王小波言"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时,你是我的军旗".莎士比亚言"爱情像海一样深沉, ...

  • 倾城往事里,有一种岁月叫慈悲,有一种流年叫宽容

    她叫张爱玲. 一身素锦旗袍,微扬着头,高傲而冷漠的眼神,仿佛能穿透红尘里所有的伪装,击落所有伪善的面具,抵达人心深处. 她从民国的烟雨里走来,从上海滩的落落风尘里,款款而来. 她曾痴心不悔地爱过,又在 ...

  • 读传奇

    我是个没有耐心的人,尤其是读书的时候,但是生活的无聊,使我不得不把精神寄托于这些破书,寄托于这些无聊的故事. 首先,我最想说的一些东西,网上写张爱玲生平的文章,令人读来生厌.身世凄惨,妈的,人家再凄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