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丨杭州地名有故事:“之江”的由来

狮子山

张道是清末的一个秀才,家住钱塘袁家浦。秀才先生走遍家乡的角角落落,怀着万物皆可能随时间流逝而消遁的焦虑,写下了三卷本的《定乡小识》——一部难得的地方志。

《定乡小识》主要描写的是转塘双浦一带的风光。让我们沿着紫之隧道、洙泗路、铜鉴湖大道,一起领略《定乡小识》中的风光。

之江之名由此山而来

开头,先从狮子山开始。

狮子山,定山的别称,拐到它的侧面,你会发现这座山形似卧狮,似在昂首东吼,不再是初见时长得像窝窝头的山头。

定山,古时是一座名山,是来往船只的定航坐标,故名定山。定山是半岛,水陆路皆通上八府和下三府(浙江十一府),文人墨客来来往往,就下榻在定南公馆。

南朝诗人沈约的《早发定山》,写的是草长莺飞的早春二月;清代当地诗人南园先生的《秋日同友登定山绝顶看潮》,观的就是惊涛怒浪的八月江潮了。

左定山,右浮山。 来顺兴 摄

据《杭县志稿》记载:“定山,浮山附。钱塘诸山、武林、灵隐之外,兹山著名最古。晋建武将军吴喜等破东军,吴越王讨薛朗,皆以定山为军事要地。”

这佐证了定山脚下是海军重要基地之说,南宋时定山脚下还筑有水师点将台,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梁红玉常在此训练水师。而其中提到的浮山,在定山东南侧,是江中一岛。

这两座山跟浙江之名的由来相关

穿越回几百年前,江堤沿范村、牛坊岭(今宋城)、大朱桥(大诸桥)、江口、午山、王安埠至定山,汹涌而来的江潮过了六和塔就兵分两路,一路沿萧山折向富春,一路直达定山脚下,先撞上定山,形成第一折,跌跌撞撞往东南奔流而去,又撞上浮山,形成第二折,恰好形成“之”字形。所以,浮山还有折山之名。

潮水来临时,其先通过定山,再撞上浮山,形成了一个“之”字形。

如今,在定山东端,惊涛拍岸的悬崖仍有迹可寻。浮山之险,在古代也非常有名,江流湍急,洄射激荡,舟楫最怕经过这里。

当年,苏东坡除了疏浚西湖上呈《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外,还为江上讨生活的百姓呈了《乞相度开石门河状》,请求朝廷开挖石门运河。这相当于要在江堤边开一条能过船的水渠,以避开浮山之险。可惜的是,没多久,苏轼又被贬,未果。

到达铜鉴湖景区后,沿着一期狭长的湖面,能够看到山脚红梅点点,茶花落英满地。

铜鉴湖景区

铜鉴湖景区一景

过铜鉴湖之后,便是灵山洞。

灵山洞景区

同在云泉山,紧挨山脚的风水洞,名气就差多了。但在这些诗人们的年代,便于抵达的风水洞声名更胜于灵山洞,是一处必须“打卡”的定乡胜景。

风水洞景区一角

风水洞是个“水陆兼备”的溶洞,在没有现代光影技术加持的古代,黑暗空洞中传来的风声、水声,带给诗人们的是想象力的又一次拓展。

风水洞一景

风水洞内景

从风水洞出来,沿灵山线原路返回,才注意到右侧有座不足百米高的小丘,“昙山公园”的月门和一排雪白低墙一晃而过。

在文献记载上,浩荡的钱塘江曾年年月月冲刷着这座山的山石,满山奇形怪状的岩石如今仍隐在乱树长草中。古时,昙山也是一座名山,它曾经是依傍钱塘江的水运码头,也是朱熹两度来访隐居老友陈亮的地方。朱熹还留下了摩崖石刻。

第一次的题刻在昙山东侧的仙人洞,但早毁于村民放炮取石。第二次的题刻今仍在。“定乡百事通”张道在《定乡小识》中说到这第二处石刻:“崖石完好,波画明丽,莹洁如常,精彩倍常,疑有神护。”

昙山桥

沧海桑田,是自然的运作,也是人为的结果。岁月的侵蚀下,无论是泛黄的册页,还是自然的风景,或是地方的风物,都会变得越来越模糊,最后难觅踪迹。

幸运的是,如今,铜鉴湖正在重现当年“湖藏山腹,境绝幽邃,烟鸥雪鹭,伊轧唼呷,红树青林,一川如画”的美好景致,湖埠里也在等候着昔日“湖埠十景”的归来。

从铜鉴湖一带眺望昙山,左为昙山,右为金牛山。 袁长渭 摄

当我们以文化的角度去凝视,那些以白居易、苏东坡、朱熹等人为中心的文化地标上,正氤氲出令人惊喜的文化氛围。

【本文图片来源:杭州市钱江新城管委会供稿中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