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心理学,理解和超越自卑

一,什么是深度心理学

深度心理学的特点:

1)理解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自卑的人可能确实有过高的标准,或者不接纳自己;但是深度心理学并不是评价这些标准,或者要求你去接纳自己,而是去理解为什么有产生这些标准,理解为什么你不接纳自己,理解产生真正的接纳,真正的接纳带来真正的改变;

2)深度心理学关注潜意识,因为在表面上看到的问题,在潜意识层面都是有意义的,比如强迫症,在潜意识中,是一些压抑的内容在持续的寻求表达。从潜意识的角度来看,症状本身是一种妥协的解决方案,只有理解潜意识,才能根本性的改变自己;

3)深度心理学关注个人的内在体验或者称之为主体体验,只有从这一个角度去理解一个人,才有利于理解、接纳,并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比如从现象的角度,我们会说“攻击性”,但从主体体验的角度,可能是个人体验到自己的破碎感,以及由此引发的愤怒。

二,自卑的表现

1)难以享受自己的成就和喜悦

2)追求过高的目标和标准,经常受挫

3)焦虑的不行不行的,无法停止“努力”

4)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或者自我攻击

5)容易失去力量,难以开始有效的行动

另外,自大也是自卑的一种,有时候是更严重的情况,自卑是不接受自己的局限性,自大是不敢看见自己的脆弱和缺点,并且会把这些脆弱的感觉、有问题的感觉投射给别人,觉得别人差劲,别人糟糕,别人比自己低级。

下面我们来用深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下自卑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三、深度心理学解析自卑的原因

1)全能感与追求完美

提到自卑,就不得不提全能感,乍一看,这两者似乎是矛盾的。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在绝大多数自卑者的身上的,都有明显的全能感,全能感简单的说“就是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干,也应该能干”,就像小楠(虚拟人物,请勿对号入座)所表述的,每次接触一个行业,她都要希望自己是可以擅长的,可以成为顶尖的人;她难以忍受自己的任何错误,她的口头禅是,我怎么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呢,事实上所有的错误,在她那儿都是低级的,因为潜意识里她认为自己是完美的,不应该犯错的;在学习新东西的时候,她期望自己是可以一下子学会的,不用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有一天我笑着对她说,你要是超级计算机就好了。

被全能感所困扰的人,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吃苦耐劳有行动力的,一种陷入痛苦而失去行动力的(俗话叫好吃懒做)。而前者,因为行动力强,他就可能会在某一个方向上,在全能感的鞭策下,通过持续的努力而创造出成绩,但是这样的成绩,一般是充满血与泪的,因为天才毕竟很少,普通人要取得非凡的成绩,必然要付出非常的辛苦和心酸;后者没有耐受力的,则被自己挫折感所带来的痛苦和抑郁所困扰,停留在幻想或者悔恨中,难以作出有效的行动。据说悔恨也是全能感的表现,因为悔恨的人,潜意识里认为时间是可以倒流的,通过这种方式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强烈的挫折感。

但无论如何,全能感就像一柄悬在头上的剑,一刀一刀的刻画,让一个人饱受现实生活的挫折,而感到沁入骨髓的自卑,无论这种自卑是表现人前,还是隐藏着自大的面具之下。

当然如果我们由此而说全能感是不好的,因为全能感也有存在的的意义的。心理学家们根据实践的经验,并结合了对婴儿心理的观察和假设,认为全能感是每个生命都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这让婴儿在完全无助和脆弱的情况下,保持着所需要的自信和乐观,同时也为日后在这个世界上的探索和创造提供了基础的信心和动力。全能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被驯服,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可以接受的挫折,来逐渐的意识到自己是有局限的,是有很多的“不能”的,这样心灵既可以保留全能感中的“能”的感觉,也同时能接受自己有“不能”的地方,也就是说,既有信心可以做些什么,也能接受现实中自己的平凡和局限。所谓自信,本质上是全能感的“能”与现实中的“不能”的一种平衡,如果没有平衡能力,在两者之间跳跃,走极端,就会时而躁狂觉得无所不能,时而抑郁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了。

不健康的全能感是指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严重的挫折,比如期待母亲赞赏的时候,母亲给了严重的打击,为了维持自己的良好感觉,应对这种挫折,一个人就退缩在全能感里,不敢、或者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局限。

我们通常所说的追求完美,背后就是全能感所驱动的。

2)光环给你,黑暗给我

小黑在咨询中说,倪老师,你骂骂我吧,把我骂醒,我听了觉得有点心疼。

在初步的突破全能感以后,一个人可以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但是他需要找一个人完美的人,并与之融合。这就发展出理想化的需要,但是如果他理想化的人,本身有很多缺点或者缺陷,比如说情绪不稳定,或者品行不端等等,他可能会通过攻击自己,来维持对方理想化的光环。

对于婴儿来说,当他发现自己并不完美的时候,有一个完美、强大的人来保护自己,对于自己的安全以及自尊都是极其重要的。所以相比较而言,自我攻击和否定是更容易接受的。

理想化也是正常的发展阶段,很多停留在全能感的人,还没有理想化别人的能力,常常觉得自己最牛,别人都看不到眼里。

小楠就把理想化投射给自己的老公,觉得老公是理智、大气、有魅力的。在跟老公互动过程中,老公有情绪的时候,就会觉得一定是自己不好,惹老公生气了。这样长时间的通过自责来维持理想化的需要的方式,无法发展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让自己陷入到不如别人的自卑之中,她把光环给了别人,把黑暗留给自己。

3)自恋被碾压

自恋被碾压,往往发生在与有全能感的人相处中。尤其是如果父母有全能感,孩子的自恋通常都会被碾压的体无完肤。

自恋是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

比如小楠的父亲,他时刻的监控着小楠的语言、行为、情绪和想法,当小楠有一些想法的时候,他总是用他的想法来纠正小楠,比如说你不能这么想,当小楠对此感到不舒服的时候,父亲说你不要那么矫情,在这种不同频的沟通环境下,小楠无法建立稳固的自我感,长此以往,小楠就觉得非常的糟糕,觉得自己被父亲吞噬了。

另外当小楠取得一些成就,做出一些自己觉得不错的事情的时候,父亲也总是能鸡蛋中挑出骨头,然后小楠都成惊弓之鸟了,每次做完了一件事情,都担心父亲怎么看,泛化到生活中,就会担心老板怎么看,别人怎么看。

不用说,小楠自卑极了,她觉得自己真的太糟糕了,每个人都比自己强。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自我感比较脆弱、极度需要理想化人物的人,会被一些全能感的人所吸引和操纵。比如前面新闻里出现的,一个男博士被女导师剥削而导致自杀的事情,可能就属于这一类。当这些被理想化了的人物,把自己的自尊和需要嫁接在别人身上,粗暴的使用他们,这些被使用的人就容易陷入到自卑中,难以自拔。

这其实挺悲剧的,因为很多人都会被这样的人所利用。

四,自卑原来是一种自我保护

所以,自卑本身也是有深层原因的,自卑只是一种现象,或者是一种自我的保护机制,很多人很奇怪,自卑让我这么痛苦,怎么是一种保护机制呢?

1)如果是自己不好,只要搞定自己就可以了,有控制感;

2)自己不好就可以维持别人好,维持一种理想化的需要,“罩”我的人是完美的,那么我也是安全和完美的;

3)自卑的人可以合理的减少自己的行动,避免感受到挫折

自卑本身虽然带来痛苦,但是更深层的痛苦是:

1) 无助和无力,失控

2) 死亡的恐惧,不安全,不被保护

3) 没有价值和存在感

所以对一些价值感很低的人来说,就算被粗暴的使用,但在过程中,自己还是多少感觉到一些价值和存在感的。

五,超越自卑

1)体验“我能”的感觉

很多自卑的人感觉到“我能”的感觉,成功带来的喜悦往往瞬间就消失了。所以我们可以尝试来靠近这种感觉。

这种感觉也许是通过幻想来表达的的,比如小黑幻想自己是一个皇帝,在视察民众的时候微笑着挥手,臣民以尊敬的目光看着小黑,这是一种全能感的幻想,但是我们不要去对抗这个幻想,而是体会在那种幻想里,自己是可以的,是“能”的,体会那种骄傲、自尊的感觉。

在获得成功的时候,无论成绩是大还是小,重新找到那种稍纵即逝的成就感,并仔细的品味它,让自己沉浸在里面,如果这个时候,有一些其它的感觉来干扰,比如担心自己太骄傲了,那么尽可能的再回来品味这种成就感。

另外在生活中,需要记录自己的闪光点,留意自己觉得高兴、愉悦、自豪、有成就感的地方,把它记下来,去品味那种良好的感觉。

甚至你也可以把这些小小的成就发到朋友圈求赞,如果有人不自觉,给了你差评,你可以考虑拉黑他,所谓朋友,是给予彼此需要的东西。

2)成长型思维,在进步中体验挫折

成长型思维可以用来对治全能感,以及追求完美的倾向的。

成长性思维的重点是认为人的能力和智力是会提高的,并在每次行动中,总结经验提高技能,总结如何把事情做的更好,而不是总结和批判自己,这样可以保护自己持续尝试的动力。

在使用成长型思维的时候,同时需要调整自己的目标,全能感的人目标往往都是远远高于自己的能力的,所以也需要把自己的目标调低,调整到自己可以实现的程度。比如小楠的目标是要做一个合格的部门经理,后来她设定目标先做好一个小组长,做好眼前的事情,一下子就感觉到轻松而且有力量了,从“不能”的沼泽中跳了出来。

有的人说,目标要设的高一点,这样才能发掘自己的潜能。一般来说企业是这样做的,因为这样老板可以实现超额的利润。我觉得个人目标没有这个必要,你不需要剥削自己,需要对自己温柔点,一般来说,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就可以了,持续这样下来,也就可以了,进步一点点也并不难,行动力好的话,就多实践,行动力低的话,就内省和反思自己。

只要有尝试,就会有挫折感,即会产生“不能”的感觉,如果你调低了目标,那么这个挫折往往是可以承受的,你只是跟这个感觉相处就可以了,不用因为这种感觉而批判自己,增长自己耐受挫折的能力,这本身也可以成为成长的一个目标

有一段时间我去玩“吃鸡”游戏,虽然我很想赢,但是因为是新手,会体验各种死法比如“落地成盒”,“我命由我”,后来我改变了策略,就没有那么受挫了,我把游戏的目的改成训练自己承受其中的挫折感。

3)理想化的修复

过度的理想化别人,其实是有一点的风险,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在生活中过度理想化的别人的人往往会被一些有全能感的人所利用,甚至带来悲剧。

在生活中,可以找到有德行的人去相信或者跟随。要判断有德行的人也很简单,看看他是否能倾听和尊重别人,通常我们说有全能感的人,都缺少这个能力,他更容易标榜和彰显自己,很少能倾听、尊重或者关心别人的感受。在这个基础上,你如果对他有强烈的崇拜或者欣赏,那么也相对是安全的。

另外就是可以找一个咨询师,把强烈的理想化投注在一个专业的咨询师身上,不但是安全的,而且也可以借助于咨询师完成在这方面的修复——既能信任别人,也认识到别人的局限性。

4)主体性思维

对于常常感觉到自恋被碾压的人来说,主体性思维是一个比较直接有效的方法。

主体性思维就是从自己的内在出发,来关注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求。在生活中首先关注自己的内在体验,并在此基础上确认自己。

比如小楠觉得工作很痛苦,想要辞职时,第一反应就会是父母怎么想,领导怎么想,同时怎么想,七大姑八大姨怎么想,隔壁老王怎么想。如果以主体性思维的方式就是回到自己的身上,看看自己怎么想,有什么担心,有什么感受,自己需要什么。

通常一开始这样做并不顺利,比如感受到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会觉得自己不应该有愤怒,这个时候,还是回到自己主体的位置上,承认和确认自己:我感到愤怒,或者复杂一点:我愤怒的时候,会同时有点不安;当自己有需求或者愿望的时候,也同样的确认和承认自己,我希望被理解、被满足,我渴望被关心,或者我期望被指导。想法就是想法,情绪就是情绪,需求就是需求,愿望就是愿望,仅仅在主体的位置上承认和确认就可以,不需要用一种客观的或者评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比如评价自己是不是太矫情了,或者自己不应该这么想。

当一个人这么做的时候,内心就会开始积聚更多的力量,小楠就是这样,其实在咨询中,我们的主要目标就是小楠发展主体性思维的能力,当她越来越多的关注自己,而不是把整个心思放在想看透这个世界、或者把别人整明白,就变得更稳定和有力量,有意思的是,当她理解了自己,也开始能理解别人,发现别人尤其是自己的父亲,并不是她所幻想的那样强大。

所以,主体性思维也有利于修复理想化的问题,因为一个靠近自己主体性的人,也会逐渐的意识到别人同样是一个平等的主体,这样就会逐渐的修复对别人强烈的理想化需要,从而可以接受自己的局限性,也接受别人是有局限的。

所谓的自信,就是在看到和接受自己局限的前提下,去做自己想做的以及能做的,去探索、创造以及享受。(完)

** 点击左下角“了解更多”,加入我创建的社群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