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优秀的孩子,父母以身作则做榜样

作为父母,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给孩子的学习带来正向和积极的影响。
最近,看到两位截然不同的父亲,感慨良多。
第一位父亲,每天躺在家里不是玩游戏就是刷短视频,从来不做家务,也不陪伴孩子。
儿子小杰实在看不下去父亲在家的所作所为,一气之下竟然离家出走了。
第二位父亲是40岁的杨国军,他有一个痴迷游戏的13岁儿子。
他曾多次批评教育儿子,均不见起效,还被儿子嫌弃:“你有能力,你怎么不去考大学?”
在儿子的刺激下,杨国军决心用实际行动做出表率,他不但重新拿起书本复习,还报名了今年的高考。
这样懂得反思,敢于挑战自己的父亲,获得了无数网友怒赞。
莫言曾说过: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结果。”

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离不开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父母。
以下8张对比图,揭示了学习型父母和不学习的父母,对孩子产生的不同影响。
希望每位父母看完,都可以有所反思。

1

  • 不学习的父母只会逼孩子学习,学习型父母以身作则,从自己开始读书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
一个6岁的小男孩带着哭腔控诉自己的爸爸:

“天天你就知道让我学习,可全家就你自己不学习,还在那玩手机...”

而这,正是千千万万个家庭日常的真实一幕。
不少父母,每天督促着孩子好好学习,给孩子制定了严格的要求。
自己却天天翘个二郎腿躺在沙发上刷手机,每天沉浸在垃圾快乐里不能自拔,从来不读书。
一组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父母学不学习直接影响了子女的成绩。
其中闲暇时父母经常“读书看报”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最高,占了31.31%,明显超过了“看电视、玩手机”以及“聚会、娱乐”的家庭。
最糟糕的家庭教育,就是一群不读书的父母,却在拼命育儿。
想要让孩子自觉主动学习,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平常也要多学习、多读书,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营造出一种氛围。

2

  • 不学习的父母只会恐吓,学习型父母允许孩子去探索、犯错

前几天,在楼下看到一个4、5岁的小男孩,正在被父亲劈头盖脸的指责。
原来,男孩把自家花园里的几株鲜花连根拔了起来,那可是父亲专门从花市淘来的珍稀品种啊!
男孩满脸委屈的解释着:“我只想看看它们在土下的模样......”
可是父亲根本听不进去,怒喊着,“以后不许你再进花园”便扯着孩子回了家。
有多少父母在孩子犯错时,只会像这位父亲一样,给孩子一顿简单粗暴的责骂。
这不仅抹杀了孩子的自信,更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其实,允许孩子去探索、去犯错,让孩子从每次错误中学到东西,是每位家长教育路上的必修课,也是父母“学习型”思维的关键。
如果一个孩子向来懂事乖巧、处处循规蹈矩,那可能是成长中埋伏的隐患暗伤。
犯错之于孩子成长的意义,犹如荆棘之于鲜花。
只有经历过风雨的洗礼、踏过荆棘的疼痛,我们的孩子才能在坚韧中一步步走向成熟。

3

  • 不学习的父母否定孩子,学习型父母用耐心和鼓励引导孩子 

全球畅销书《原生家庭》一书说: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

如果母亲常说“你真蠢”,那你就是蠢。如果父亲常说“你真没用”,那你就一定没用。

经常贬低、打压孩子是不少父母的本能,但我们的孩子却可能越发自卑、脆弱,最后真的朝着这样的负面评价所发展。
作家显克维支说过:

“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一只'温柔的手’在引导他前进,而不是用脚去踢他的胸脯,那么,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一位父亲把自己9岁的儿子介绍给他的继母:
“亲爱的,他可是全社区最坏的男孩。”
男孩的继母却温柔的说:
“你错了,他不是全社区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但还没有找到发泄热忱的地方的男孩。”
至此,来自继母的鼓励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他就是后来创造了“28项黄金法则”的卡耐基。
为人父母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只有用耐心和鼓励敲开孩子的心扉,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才能充分挖掘孩子身上的潜能。

4

  • 不学习的父母觉得自己无所不知,学习型父母从不停止学习的脚步

《新中式父母》里有这样一段话:
“这个世界上,有两类父母。

一类是'吃老本型’父母,他们使用过去自己接受的一套教育方式来培养孩子,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他们通常只会认为传统教育没有问题,是孩子有问题;

另一类是'学习型’父母,他们会去探索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他们会反思,然后寻找更好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可谓一针见血。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格外自以为是,凭着自己的浅薄的经验和知识,甚至没有验证过自己的方法是否经得起考验,就开始指正孩子。
他们摆出一副长辈和教育者的姿态,对孩子说教、批评、逼孩子做这做那,还美名其曰都是为了孩子好。
最后孩子养出了各种问题,大人却理所应当的认为都是孩子的问题。
要知道,家庭教育,不是简单地教育孩子,更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真正学习型的父母,则会在养育过程中针对自己的孩子总结经验,不断反省自己,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才能迸发出持续不断的能量。

5

  • 不学习的父母把锅甩给老师,学习型父母格外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

“双减”之后,不少父母大大松了一口气,以为自己解放了,可以把孩子甩给老师和学校负责。
可是要知道,“双减”从来不是减父母的责任。
父母应该明白,不管教育政策怎么改,自己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再好的老师都不能替代父母,替代家庭教育。
就像高考状元谢欣颖的父母,从1岁开始就陪她一起读绘本,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她独立完成作业,要求她学习和玩都要一心一意......
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型父母”,他们从不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老师,而是亲力亲为在家庭教育上下功夫。
他们不会一味灌输孩子知识,而是着重培养孩子自律自觉,从小塑造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孩子主动自觉学习的习惯;

培养孩子管理时间、为自己安排计划的习惯;

培养孩子阅读、运动的习惯...

家庭教育永远是教育的核心,帮孩子养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才是滋养孩子一生的养料。

6

  • 不学习的父母,很少把时间留给家庭和孩子,学习型父母哪怕再忙,也不忘了陪伴孩子
陪伴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可是真正做起来却很难。
很多人会抱怨:“都知道要陪孩子,可是如果我不去挣钱,拿什么来养孩子?拿什么来给孩子更好的生活?”
其实,真正用心的陪伴不一定要时刻陪在孩子身边。
山东胶河就有一位农民工父亲,因为不在儿子身边,他开始用智能音箱远程陪读,一坚持就是2年。
如今,儿子成绩不仅从十几分提高到了90分,父子之间关系也更加亲密无间。
的确,陪伴孩子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这个酸甜苦辣的过程,又何尝不是父母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呢?
不要拿工作忙当借口了,多陪陪你的孩子吧,再多的金钱与物质,也弥补不了父母陪伴缺失的遗憾。

7

  • 不学习的父母只关注结果,学习型的父母更注重过程

如果你问“中国式家长”苦恼的根源是什么?
那一定是教育焦虑。
很多家长最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看到自家的孩子有一点落后,就产生严重焦虑情绪,开始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盲目攀比。
比如《小欢喜》里的鸡血妈妈田雨岚,她从儿子子悠一年级开始,就给他报了奥数、英语、逻辑写作等各种补课班,还剥夺了他的兴趣爱好,逼他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全然不顾孩子早已喘不过气来,心理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其实,孩子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父母的精打细磨。
欲速则不达。
学会放下焦虑,等待孩子自己的盛开季节。
发现他与众不同的亮点,也是父母不断学习、成长的一个过程。
就像复旦附中校长张克运说的:

“教育就像是养花,是一种'慢’的艺术,父母只有给孩子提供足够肥沃的土地,默默耕耘,静心观察,才有静待花开的机会。”

8

  • 不学习的父母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学习型的父母懂得先投资自己 

很多父母都容易进到一个误区:
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给他上最好的课外班,上最好的学校,倾其所有想要给孩子托举出一个未来。
可是自己呢,每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过着一成不变的人生。
其实,最高境界的父母不光是要投资孩子,更要修炼自己,不断地学习进步。
想起我隔壁的邻居兰姐,儿子今年中考,为了给孩子做出表率,她毅然决定捡起遗忘许久的考会计师心愿,加入备考大军。
两个人每天在家,面对面的挑灯苦读,互相打气,最后竟然双双取得了心仪的成绩。
这种父母和孩子在各自的跑道上努力,共同进步的场景,才是每个家庭最需要的“源动力”。
当父母光芒万丈、积极上进,自然而然地会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那盏明灯,指引他不断向前。

9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这么一个问题:“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最大的谎言吗?”
其中有个高赞回答:

“这句话并不是谎言,只不过用错了对象。

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是将来往死里折腾孩子,而是现在往死里折腾自己,因为孩子的起跑线就是你。”

是啊,作为父母,也许我们没办法给孩子更好的出身、生活条件。
但我们却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鞭策自己,不断成长、反思、学习,让自己成为孩子的一束光。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带着强大的信念和笃定,指引孩子一路勇往直前,乘风破浪。
拥有这样勇于改变,永远在进步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福气。
点个“在看”,我们一起努力做“学习型”的父母吧,将父母这张考卷越答越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