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落霞归樵图》看陆恢的士大夫情怀

渔樵耕读,古代农耕社会的四业,也是士大夫所向往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悠然生活。历史上“樵”,一般指汉朝名臣朱买臣。相传买臣家穷做樵夫时酷爱读书,经常一边担着捆柴火一边手不释卷高声诵读,这就是所谓“买臣负薪”,在江南民间广为流传。清代的许多画家,尤其是生活在苏州的,都绘有樵夫图,吴江陆恢的《落霞归樵图》就是其一。

《落霞归樵图》

陆恢原名友恢,一名友奎,字廉夫,号狷叟,一字狷盦,自号破佛盦主人,吴江同里人,生于清咸丰元年(1851)。他出身于经商之家,年十四时,父、祖相继亡故,所以家庭经济并不富裕。自小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品性高洁,为人宽和正直。幼习举子业,秀才入学试为第一,有人举报其父曾参加太平军工作,功名之路永绝。自此,陆恢把毕生热情投入了以翰墨自娱的艺术生活。

陆 恢

民国5年(1916),时年六十六岁的陆恢,画了一幅《落霞归樵图》。巨石、山峰和松竹是画面的主调,人物占的比例很小,却是点晴之笔。画家将朱买臣置于山水之地,坡岸上有巨松、翠柳和一枝初生的翠柏,挺立身干直冲云霄,摇曳于彤红的晚霞之中。中景几片竹林,远处山峦起伏,江南浓浓的秋意,晚霞在精致雅正的笔墨中悠悠地生发出来。坡岸上浓淡相间铺陈地面的点点苔痕与一簇簇散落各地灌木,旁逸斜出的是大片大片的飞白以示河水。因了那留白,空间便出奇地静,空旷、寂寥、悠远。买臣在柏树旁放下柴担,席地读书,像君子修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般看画,只观其画面,不太注意去辨认画家那些不容易认清的题款。而陆恢惯用的汉隶行草格外醒目:“西山日落,鸟倦知还。樵担将归,犹停半路。正不知所读何书,津津有味乃尔。”时间,景物,借古喻今,有感而发。陆恢笔下的山水人文图,塑造了我们对于江南的想象。

朱买臣

苏州城西30里的穹窿山,沉静而幽远,南麓的茅棚坞有孙武隐居处,大概因此,它尤其显得幽静。这里自古就是名士隐居的圣地,也是诗人赞美的胜景,更是画家钟情的山水。四周群峰起伏,连绵相应,弥漫着“淡泊明智,宁静致远”的生命境界。陆恢笔下的人物场景大概就发生在这里。朱买臣为了不让妻子笑话,因此每次上山砍柴时,总在这里偷偷看一会儿,回家时就把书都藏在这个石头底下,不带回家去,这就是地名“藏书”的由来。朱买臣经过自强不息地阅读《春秋》《楚辞》,由同乡推荐,50岁终于当了汉武帝的中大夫、文学侍臣。如今还矗立着一块长达丈五,高约五尺、面宽六尺,近乎长方体的天然磐石,上刻有“汉会稽太守朱公读书之处”。

穹窿山

陆恢一生中画过多幅《归樵图》,想来对于“买臣负薪”的典故,当是有眷眷之心的。这一年初冬,陆恢夫人陈氏刚病逝三个月,自己又老病缠身,但他仍以笔耕自娱,来调节低落情绪。古人说闭门即山居,在画中得到的慰藉是隔世的,画中一日,人间三世,创作《落霞归樵图》,也许是摆脱困境的最好良药。

陆恢的《寒林归樵图》

把时间再往前推20年,清末苏州画坛,依然沿袭着明代吴门画派“雅集唱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怡园画社”作为近代江南文化再度兴盛的象征和标杆,由一代大儒吴大澂发起并任社长,有吴俊卿、顾鹤逸、王同愈、顾沄、费念慈、翁绶琪、陆恢、倪田、吴谷祥、杨岘、沙山春、郑文焯、蒲华、黄山寿、任预等画者参加,个个都是大名鼎鼎的,然而大家却公认陆恢的功底最为广博,画技最为精湛。王同愈曾在陆恢画上题跋:“精心结撰,用力弥勤,无寻常图谱气,此其所以难也。前推石谷最为擅长,近世不得不推廉夫矣。”

吴大澂

王同愈

王同愈画作

陆恢一身不入仕,年少过着“和葱和蒜卖街头”的落魄书画生涯,中年遇到贵人吴大澂人生才有了转机,借鉴、临摹刻苦用功使得其艺大进。3年后,40岁的陆恢跟随吴大瀓做幕僚,走南闯北,在衡山写生,又在东北作画,使其名声达到了人生最高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晚清四杰之一张之洞召集海内名画家补绘王元恽所进承华事略,以陆恢为总其事。他手法逼真,擅长临仿元、明及清初名家稿本。后来大藏家庞莱臣、盛宣怀等慕名也邀请陆恢鉴定。吴昌硕赞其为“画癖”,吴大澂更赞他的画作“三百年来无此作矣”。陆恢对青绿山水和人物故事穿插有独到见解,形象鲜明,工细秀雅,含蓄蕴藉,色调淡雅清丽,使吴门画派的文脉得到更好延续。

张之洞

吴昌硕

吴昌硕画作

书画不在技法的高妙,但当水墨落到纸上之后,画家的个性分野便泾渭分明了。陆恢有着同里人的精明。生长在一个人文气息和书画氛围浓郁的古镇,“怡园七子”之一金心兰是他的邻人,退思园设计者袁龙是他的同道,环翠山庄同里画社的氛围……或多或少形成了他的画技与趣味。到苏后又得同道收藏的熏陶,对古代书画鉴赏临摹有了质的提升。“吴江陆恢”,一个绘画落款都有点怯弱的底层平民,能与儒家风范的吴大澂、诗书满腹的吴昌硕、学识渊博的王同愈齐名,成为苏州近代“怡园画社”佼佼者,这一切,他靠的只有四个字:勤学苦练!对于经典古意的师心会意,他更喜“十日一山,五日一水”慢节奏地摹古,把吴门画派和清六家奉为正宗,背临再创作。

陆恢部分画作

文人画的概念最早由董其昌提出,受到宫廷的支持和肯定。此件《落霞归樵图》画作品里的巨石,塑造得颇有厚度,有条不紊的披麻皴和圆润的苔点,与董的《秋兴八景》极为相似。陆恢在题款谦虚道:“画仿卞润甫,书仿汉石刻,题则学冬心云”。卞涧甫师从董其昌讲求笔法,故笔墨相近,那么从中看出陆恢文人逸气也就不足为怪了。

董其昌的《秋兴八景》

然而,陆恢并非文人画家,也非宫廷画师,若将他画归入学究型范畴,想必如履之适于足。理由有三:陆恢读经史爱之深切,且能化而用之;考订金石文字,孜孜不倦,乐此不疲;有真性,不苟然。陆恢曾云:“艺工矣,不辅以学,匠焉耳。学富矣,立品不高,下笔必不能超凡入圣。”把学问见识作根基,古人画法为本源,参以己意,自立门户,这就是他的创作法宝。

陆恢画作

画卷题款末尾,流露出作者的惬意,他用《诗经·陈风·衡门》中“泌之洋洋,可以乐饥”来收笔,并反问“其斯之谓乎?”其用意十分明显:在泌水(山泉)之滨,可以高兴地忘掉饥饿,难道说的就是这个吧?你看,托物言志,笔墨遣怀的士大夫文人情怀,不就包含在这诗化的画面中了吗?

一个钟情读书,心思玲珑剔透,加上自己的勤奋,陆恢终为一代宗师,至今苏州画坛无人能出其右!

本文作者:沈东曦

责任编辑:朱梦亭、吴英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馆藏及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