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歧法起等造佛石像:上海博物馆石造像系列欣赏
西魏歧法起等造佛石像
上海博物馆石造像系列欣赏
前言
中国早在原始社会已出现各种动物和人的塑像,到了商周时代更有各种精美的玉石雕刻品。秦汉时的陵墓石雕和俑像塑造使雕塑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
两汉之际,佛教及其艺术自印度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的造像艺术已有很大的发展。敦煌、麦积山、云冈、龙门等石窟寺在雕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传世或出土单体的石、铜佛像,亦有不少精粹之作。北魏佛像在传统基础上吸收、融会西来的风格,表现出清羸飘逸、挺拔俊秀的形貌。北齐和隋代的佛像,优美洗炼,形神兼备,在风格上蜕弃了西来的影响,成为本土化的佛教艺术的新形象。
唐代是雕塑艺术的高峰期,无论是佛教造像、陵墓雕刻和俑像的塑造,皆以写实为基础,留下了大量优美雄伟、绚丽生动的传世之作。
北宋承晚唐的余绪,佛教雕塑仍有所发展,但风格转为清新秀美。明清两代间有佳作遗存,但总的趋向是形式主义支配了雕刻艺术的发展,创意之作少见。
魏晋南北朝隋代的雕塑(公元220年 – 公元618年)
佛教于两汉之际自古印度和中亚传至中国,凭教义和佛像传教,早期又称像教。十六国时期的鎏金造像是现存最早有纪年铭的遗物。北魏前期的佛教受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影响,深目高鼻,形体魁伟。北魏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崇信佛教,加之南北艺术的融合,出现了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形象。东魏承北魏清瘦的遗风,造像衲衣贴体,而褶襞的处理则较为简洁。西魏造像面相丰圆,体躯壮实,褶襞稠密。北齐造像身材修长而优美,衣著轻柔线条简洁,谧宁凝思的情态成为当时典型的风格。隋代佛像雕塑,基本上是北齐风格的延续。
歧法起等造佛石像
西魏大统十六年
公元550年
岐法起等造佛石像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 在佛教艺术史上,佛像的清秀型被丰硕型替代,是西魏后期雕刻风格的一个大转变。关中地区出土的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岐法起等造漆金石佛像即为这种转变期的代表作。
该碑正面龛内主尊佛方颐广额,圆肩,体态壮硕,双手合前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佛着双领下垂法衣,下摆衣襞繁复,覆盖于座前。龛柱内侧浮雕二弟子形象,柱外左侧浅刻一胁侍菩萨,龛楣上有飞天和博山炉。背面龛内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下刻二护法狮子,形象均壮硕敦厚。
本文图片均为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