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历史忘记杨华春这位千官进士(上)

悬于杨氏祖祠内的杨华春

钦赐翰林院检讨牌匾

杨华春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7年)进士,他是继明天启五年(1625年)岑之豹之后,西宁县的第二位进士,他们之间相隔273年之久!

也就是说,岑之豹之后,西宁人民盼了273年,才能再次圆进士之梦!

关于杨华春的情况,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只有以下3条记载:

一、卷二十《选举志(一)·荐举表·举人·光绪》:

杨华春,号祝南,千官人,丁酉科钦赐举人,并见进士。

译文:

杨华春,号祝南,千官人,丁酉(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科钦赐举人,同时见“进士”栏目。

二、卷二十《选举志(一)·荐举表·进士·光绪》:

杨华春,二十四年戊戌科钦赐进士,翰林院检讨。

译文:

杨华春,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年)科钦赐进士,任翰林院检讨。

杨氏祖祠

三、卷三十《古迹志》:

天池庵在上桥天塘山……邑人钦赐翰林杨华春题有“龙跃天池”匾额。

译文:

天池庵在上桥天塘山……本县人钦赐翰林杨华春题有“龙跃天池”的匾额。

这块“龙跃天池”匾额如今还在不在?我不知道。我曾到过天池庵,专门寻找过这块匾额,但很遗憾,我没有找到。

我常想,按照杨华春在西宁文化史上的地位,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是没有理由不给他立传的。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没有给他立传,应该是当时杨华春还在世。“生不立传”是志书必须坚持的原则。

叶旭明先生编著的《南江传奇》中有《杨华春题天池八景》一文,该文是这样介绍杨华春的:

杨华春,号祝南,生于1833年,千官人。光绪十七年(1882)辛卯科举人,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钦赐翰林院检讨。少年入塾,中年从商,老年苦读,57岁中举。他人老心红,定要考取功名,到73岁时,已连考三科(三期)亦未高中。

杨氏祖祠前的副举人旗杆石

笔者作为后学,在此有2个问题提出来向叶先生请教。

一、叶先生说杨华春是“光绪十七年(1882)辛卯科举人”,显然与《旧西宁县志》的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科举人有出入。查方诗铭的《中国历史纪年表》,光绪十七年不是1882年,而是1891年。

二、按照“生不立传的原则”,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编辑时,杨华春还在世,所以该志没有给他立传。叶先生说杨华春生于1833年,即使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截稿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那时候的杨华春也已102岁了。但查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二十三·人物志(二)》中的《耆寿》和《耆寿表》,均无杨华春的名字,因此,说杨华春生于1833年,即道光十三年,显然缺乏证据。

挖掘杨华春等郁南历史人物的史料,为他们立传,这是我近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2021年10月17日,在县政协的安排下,我来到了千官镇,在千官镇委王维福委员、杨华春主任杨日新老师的陪同下,来到了位于镇委、镇政府旁边的杨氏祖祠。

杨氏祖祠前的钦赐翰林院检讨旗杆石

杨氏祖祠前有两副旗杆夹,一副旗杆石上刻着这样的文字:

钦赐光绪辛卯科副举人。裔孙华春立。

另一副旗杆石上刻着这样的文字:

戊戌钦赐翰林院检讨。裔孙华春立。

由“钦赐光绪辛卯科副举人。裔孙华春立”,可知杨华春在考中举人前,考中了副举人。

何为副举人?副举人即副贡,是贡生中的一种。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等多种贡生名目。。

恩贡,凡遇皇室或国家庆典如皇帝登基,据府、州、县学岁贡常例,除岁贡外,加选一次作为恩贡。清特许“先贤”后裔入监者,亦称恩贡,如朝廷每年都会给孔氏后裔一定的贡生名额,以示尊孔崇儒。

岁贡,每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读书,称为岁贡,由于大都挨次升贡,故有“挨贡”的俗语。

优贡,各省学政3年任期满时,就本省生员择优报送国子监的,称为优贡。每省不过数名,亦无录用条例。同治中规定,优贡经廷试后可按知县、教职分别任用。

拔贡,每12年各省学政考选本省生员择优报送中央,参加朝考合格,称为拔贡。初每6年选拔一次,乾隆七年(1742年)改为每12年1次。名额是每个府学2名,州、县学各1名。

什么是副贡呢?乡试是秀才考举人的考试中,如果没有考中举人,但成绩尚可,会被取入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成为贡生,这样的贡生称为副榜贡生,简称副贡。

此外,还有例贡。例贡是指捐款于官家“援例捐纳”取得贡生资格。例贡又分附贡、增贡、廪贡等。

由秀才到贡生有什么好处?理论上做了贡生以后就可以当官了,即具有当官的资格了。

杨春华在考上举人前考上副举人(副贡),这是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没有记载的。

杨氏祖祠内甲申年碑记

叶先生说杨华春是光绪十七年辛卯科举人,显然是把举人与副举人混淆了。

杨春华于光绪辛卯(光绪十七年,1891年)科考上副举人,光绪丁酉(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科考上举人,前后相隔6年时间。而考上举人的第二年即考上了进士。人生不顺利的时候,有时会不顺利到出乎意料,顺利的时候,有时又会顺利到自己意想不到。对此,杨华春应该有比较深的体会。

两副旗杆石都刻有“裔孙华春立”的文字。在自己的祖祠前立旗杆,旗杆石上的文字既是对外人宣示,更是向祖宗报告,因此款识自然要称自己为“裔孙”了。

由“裔孙华春立”的款识,我明白了这座“杨氏祖祠”是杨华春的祖宗所修。祠内甲申年(2004年)九月吉日所刻的碑记也说:

吾祖祠……自道光戊申修葺以来,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六年之久矣。

道光戊申年(道光四年,1824年)到甲申年(2004年),是180年,碑记说是“一百五十六年”显然不准确。

修葺是维修的意思,修葺在道光戊申年,修建应在这之前更早的时间。也就是说,杨氏迁至千官,到杨华春考上进士,不会少于100年。因此说杨华春是大方人是不恰当。说杨华春是大方人,虽然没有说林召棠是兰寨人、是东安人那样无聊、无知,但也是对千官人民和杨华春本人的不尊重。

杨氏祖祠悬挂着一个匾额,上书:

钦赐戊戌翰林院检讨。臣杨华春恭承。

陪同我们参观杨氏祖祠的杨华春族人杨日新老师对我们说:这个匾额文革时被一族人冒着政治危险藏起来,才得以保存下来!

匾额上的“翰林院检讨”是什么意思呢?明、清翰林院检讨是翰林院所属官员,从七品,比知县低半级,常以三甲进士出身的庶吉士留馆者担任,掌修国史。

杨氏祖祠

杨华春任翰林院检讨有多久?后来从事什么工作?什么时候辞官回乡?有什么诗文传世?王维福委员虽然带我找了多位杨华春的族人,但十分可惜,他们对杨华春的情况一无所知。曾任千官镇领导的卢汉泉先生,据说搜集有一些杨华春的史料,但他刚好不在千官。我和他通了电话,互相加了微信,希望他能向我提供所搜集到的史料。让我高兴的是,杨华春的族人十分热心,说会努力寻找杨氏族谱,一俟有消息,即与我们联系。我们于是互相加了微信。

真心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历史记住杨华春这位千官进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