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重型轰炸机 R.VI创造载弹量纪录

1916年,齐柏林飞艇公司从哥达迁至柏林郊区的斯塔肯,因此公司名称从Ferschuhsbau Gotha-Ost变为Zeppelin-Staaken。

在新的厂址,最具代表性的巨型飞机家族开始逐步建立起来,这就是VGO.I系列。在新的飞机上,可以使用齐柏林飞艇无法使用的发动机,因为发动机太重,会让飞艇可靠性降低,而且很大一部分动力损失在变速器中。图为1917年部署在法国北部的两架R.VI轰炸机。

这架名为R.VI的轰炸机配备了四台260马力的梅赛德斯D.IV或迈巴赫Mb.IV发动机,其中两台驱动拉动式螺旋桨,另外两台驱动推动式螺旋桨。封闭式驾驶舱有玻璃窗,并配备了机枪塔,驾驶舱后面有无线电室,在后面是油箱。这种轰炸机共有两座机枪塔,机身底部还有一挺自卫机枪。

齐柏林-斯塔肯R.VI是德意志帝国量产的首架重型轰炸机,机身下设有一个炸弹舱,可以挂载18枚100千克重的炸弹,更大的炸弹通过外部挂架挂载,最多可挂载2吨炸弹,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轰炸机载弹量的纪录。

机组由10个人组成,飞行员就是机长,是机组的指挥官,副驾驶、领航员、飞行工程师、两名机枪手、四名发动机机械师。飞行员并没有控制发动机运行的设备,因此需要提高或降低速度,会使用机内通讯系统或信号灯向发动机舱的机械师发出相应命令。

R.VI是第一种德国军方认为值得批量生产的巨型轰炸机,在1917~1918年生产了18架。其中大多数编为德意志帝国陆军航空队第500、第501轰炸机中队,在西线作战。1917年6月~1918年5月,R.VI定期轰炸伦敦、多佛、福克斯通和英格兰东南部的一些城市。在这段时间里,英国防空部队只击落了一架R.VI,由于恶劣天气或机械故障,有三架R.VI坠毁。

1918年2月,R.VI首次在伦敦投下一枚重达1000磅(450千克)的重型炸弹,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威力最大的航空炸弹。剧烈的爆炸摧毁了四座建筑物,几百米距离内的玻璃窗都被震碎。战争结束前最后几个月,德国重型轰炸机主要在法国作战。图为R.VI轰炸机的驾驶舱,配备了两套操纵系统,比沙俄的“伊利亚·穆罗梅茨”更加宽敞。

通常,R.VI很少双机出动,都是独来独往,曾经多次夜间轰炸巴黎,最后一次轰炸是德国投降前两天。在这些空袭任务中,又损失了三架R.VI轰炸机。根据《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必须在1919年之前,将幸存的R.VI轰炸机全部销毁。

从技术角度来看,最有意思的是第16架R.VI轰炸机。为了提高升限,配备了一台空气压缩机,由机身上的第五台发动机驱动。压缩空气通过管道输送到另外四台发动机的化油器,因此不会在高空降低功率。这架轰炸机的升限从4000米提高到了6000米,增加了50%。在这个高度,当时的高射炮和战斗机对它都没有任何办法。图为1917年制造的第一架量产型R.VI轰炸机。

当时的空气压缩机过于笨重,同时又带来了机构复杂的缺点,另外在高空机组成员不得不戴着氧气面罩飞行。因此这种增压系统使用并不广泛。20年后,苏联飞机设计师开始在TB-7 / 佩-8重型轰炸机上安装空气压缩机,只不过换用电动机驱动,简化了结构,并减轻了重量。

R.VI后期型改进了机头的设计,飞行员的位置提前到机鼻处,改善了视野范围,同时机头顶部的机枪塔被抬高。

图中的这架后期型采用了夜间迷彩,并有1918年春开始在德国陆军航空队使用的新型机徽。

图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重型轰炸机 VGO.I从三发变成五发

图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重型轰炸机 曾试验安装105mm榴弹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