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议:老一辈给年轻人挖的最大的坑是什么?
平时刷知乎,出现「父母」、「老一辈」、「原生家庭」这些关键词,都是清一色的这种画风:
如何跟老一辈沟通、相处,已经成为了困扰当代年轻人的重要课题。
今天铁木君就跟大家聊聊,老一辈都给年轻人挖了哪些「坑」。
1、他们抓住了时代机遇,稀里糊涂地挣了钱,便觉得自己当年那一套是对的,行不通就是你不够努力。
殊不知,只是时代变了。
有这样一个段子:
三个大佬坐电梯,去楼上参加商业活动。
一个在电梯里原地跑,一个低头撞墙,一个做起了俯卧撑,他们就这样到了十楼。
有人问他们怎么上来的。
他们一个说是跑上来的;一个说是撞墙上来的;一个说是做俯卧撑上来的。
旁边有人发话了:少吹牛逼,你们坐电梯上来的。
这个电梯,就是时代趋势,是高速增长的市场经济和商业机会。以至于当年他们是去合伙开厂,还是在厂门口卖包子,都能赚到钱。
他们当年可以,便觉得我们也可以做到;迷信个人努力,便觉得选择不重要。
2、盲目崇拜学历,将小孩培养成使用寿命十几年的做题机器。
接受高等教育,进入一个好的大学固然重要;但是老一辈人往往走极端。
考上了就牛逼,成龙成凤;考不上就傻逼,哦吼完蛋。
将读书和命运高度捆绑,迷信一锤子买卖,这本质上是一种弱者思维。
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小孩呢,往往就成了“做题家”。从小摆在他们面前的人生赛道,就只有读书这一条。
而这种思维一旦养成,就很难扭转过来,觉得凡事都有正确答案,遇事就找最短路径。
可是人生并不存在标准答案,这种狭隘的直线式思维,只会让路越走越窄,直至撞上一堵坚硬冰冷的墙,才能让他停下。
盲目崇拜学历,是一种思维上的懒惰,更是老一辈一生的缩影。
就像郭德纲相声里说的:
“望子成龙的家长,自己都不是龙。”
3、拿自家孩子的短板跟别人的长处比,教会我们如何亲手打败自己。
知乎上有个问题:如何摧毁一个孩子的自信?
有个高赞回答是:让他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里。
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比我们更懂事,更符合父母的审美标准。
但这种激励孩子上进的手段,却实实在在打击了孩子的成长,让孩子还没走上起跑线,就被自己的父母打败了。
语文跟最好的比、数学跟最好的比、性格和最好的比、个子和最高的比,你什么不行就拿什么跟别人比。
这就是真人版的田忌赛马,拿自己家的下等马跟别人家的上等马比,比不上还两眼放光:“看吧,我就知道你不行。”
你要是敢顶嘴,拿他们跟其他家父母比,那更完蛋。
大概率巴掌伺候:什么都不行,还怪到别人身上!
真是把自己家小孩坑到家了。
直到我们也学会了这个祖传手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每天都活在自卑里,loser教育就算圆满完成了!
但是没关系,我们无法逆转已发生的事情,但能改变心中已有的观念。
请记住:
优点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词语,也不需要通过比较来证明。
优不优秀和自不自卑,其实是两回事。
我们已经足够优秀,你的闪光点就是一只手电筒,打开它,从过去的阴影里走出来。
4、「我们都是为你好。」
这世界上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有一种为你好,叫做“因为我觉得好”。
一边是父母的不理解,一边是子女的不情愿。
这句话在家庭中特别有杀伤力,一旦出现,往往只会闹个头破血流、不欢而散的局面。
其实我们并不是不领情,也不是不孝顺,只是我们来人间一趟,想好好看看太阳。
老一辈是为我们好,建议我们也会听;但强迫我们接受,就成了一种绑架。
我们反感和害怕的是,他们以不容置疑的语气,用几十年前的人生经验,帮我们来定义“人生路线”和“个人幸福”。
最后只能落得个瞎指挥:
-这么大了还玩游戏?还看什么动画片?
-多看看书,把什么水浒传红楼梦拿出来看看。
-什么是电商运营?就是给别人打工卖东西吗?
-当时让你去亲戚工地上当会计,非不去,多稳定啊。
甚至于,很多家长承认自己不懂,但依然觉得自己有资格这么做。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以爱的名义,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是这世上最错误也最不讨好的事情。
父母在等孩子的一句感谢,孩子却在等父母的一句理解。这种长期的僵持,只会让双方都受伤。
真正好的家庭关系,或许是:不为你好,只要你好。
就像李安导演所说:“我不教孩子孝顺,我只要他爱我。”
5、解决家庭冲突的方式非打即骂,越简单省事越好。
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跟环境和他人产生很多矛盾和冲突。父母如何处理冲突,小孩也会有样学样,复制模仿。
可惜的是,很多家庭解决冲突的方式太缺乏耐心。
去年江苏曾经发生过一起13岁少年弑母案。
起因是母亲对孩子下滑的成绩不满,把怒火对准了孩子的玩伴小狗:“再表现不好,就把小狗打死。”
没想到少年针锋相对:“你打死小狗我就打死你”。
母亲怒火中烧,当场把小狗摔死。而少年也真的兑现了“诺言”,用锤子砸破了母亲的头。
你不听话,我就揍你。
这种方法确实省事,前一秒打完孩子,后一秒就能上牌桌。
但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却错过了对孩子沟通能力的培养、解决问题的信心、跟父母建立信任的最佳机会。
最终影响孩子成年后与人相处的能力。
活在父母阴影下的人,会对社交恐惧,潜意识里跟每个人保持距离,害怕与人亲近和发生冲突。
就像《少有人走的路》里面所说:
“你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6、内向不是病,但他们总急着让你治。
小时候老师:你家孩子有点内向,下课都不跟别的小孩玩。
放假时父母:别总呆在家里,男孩子这么内向,长大会吃亏的。
面试时HR:你各方面都不错,但是我们这个岗位,需要更外向的人……
内向型性格的朋友,这些话一定听到耳朵都起茧子吧?
老一代人总是将内向跟脆弱、老实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打心底相信内向是一种「人生劣势」。
急于摆脱内向标签的我,也曾积极参与社交、主动抛出话题、参加各种聚会……但最后,身处人群并没有让我感到愉快,反而让身体像断电般疲惫。
后来上了大学,我认识了很多独来独往的人。
我才明白,自己之所以羡慕外向的人,是因为他们拥有我没有的东西,而我不能强求它们属于我。
内向不是缺点,内向也可以是一个人的闪光点。像爱因斯坦、贝多芬、周星驰、甚至拿破仑,都是内向型性格的人。
所以别再逼自己开朗了,试着变得「正确」,你就真的病了。
7、「你要坚强一点。」
我们这一代的父母,一般都不太会安慰人。
当我们:
弄丢了一个星期的零花钱时;
得知最好的朋友转学了、搬家时;
在学校被老师或朋友误会时……
他们往往只能说:“没事没事,你要坚强点。”
在学校也是如此,很多老师对产生负面情绪的孩子0容忍,常常会用打骂、取笑和威胁,来逼孩子「坚强」和「自我消化」。
一味强调「坚强」,却错过了对我们情绪觉察和管理的培养。
将负面情绪视作洪水猛兽,而非「接纳」,让我们在踏入社会后,才逐渐暴露出危害。
《长大了就会变好吗》一书提到:
18到25岁,是大多数人一生中最孤独、挣扎的阶段。
我看到身边有太多的年轻人,一碰到工作的难题、生活的压力、关系的危机,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丧和焦虑:
“我怎么这点事都做不好”、“我怎么总是不自信”。
最终被房价、业绩、同辈压力推着向前,在负面情绪中越陷越深。
我们没有父辈们理解的那么放肆,也不像《后浪》里提到的那么光鲜。我们中的大多数,二十多岁都还平平无奇、甚至兵荒马乱。
我们需要的是接纳情绪,我们不需要假装坚强。
最后。
前面说了太多老一辈的“不好”,但我们也忽略了一个事实:
他们的人生经历是极其特殊的。
他们在一个物质匮乏的小农经济社会中长大,在缺乏规则的时代洪流中摸着石头过河,一路走到了今天法治完善、尊重知识的后工业时代。
而人是由环境塑造的,每个人都无法突破时代的局限。
在我们生活的年代,当稳定唾手可得、成为最不济的选项时,我们自然会去追求自由、刺激、多元、浪漫和自我实现。
而对老一辈来说,他们过去所经历的,拥有的失去的,可能比我们以为的刺激得多。
但他们依然会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因为这是他们在那个时代唯一抓得住的东西,是摸爬滚打下来得出的真知教训。
可是时代从不因个人意志而停止前进,我们也终将成为历史的背景板,被后来者评价指点。
2050年的后浪们或许会说:2020年的那代人,真是土的掉渣了。
我们会低头默认吗?自然是不认的。
老一辈也是如此。
我们无需比较,只是生在不同年代的「年轻人」而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