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45:都邑华夏
原始先民们经过长达百万年的进化,终于告别蒙昧,迎来文明的曙光。当他们走出森林,由茹毛饮血的渔猎生活转变为男耕女织的农业生活后,聚落便产生了。农耕劳作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聚落的人口逐渐增多,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化,城邑便产生了。夏商时代,中原大地方国林立,他们相互征伐、联盟、融合,共同成为华夏文明的滥觞。
今天我们就通过“邑”这个古老的甲骨文字形,去触摸一下那久远的年代。需要强调的是:“:阝” 作为偏旁时,有在左和在右之分,在左是“阜”的变形,在右是“邑”的变形。
邑 甲骨文
邑:口(四面有围墙的聚落)+人,表示有一定人口定居的城市,古代处于防御的目的,会在聚居区的周围修建高达坚硬城墙。
邦 甲骨文
邦:甲骨文字形为丰(封的本字,分封)+田(边界),在封地四周种上了草木以示领界线。金文变田为邑,意为封建的诸侯国。
都 金文
都:者(煮的本字,草木着火)+邑,表示国君焚天祭祖所在的大城市。
郭 甲骨文
郭:象形,建在城邑四周的塔楼。
亚(亞) 甲骨文
亚(亞):象形,围绕中央公共建筑的远古聚落。
邕
邕:水+邑,表示古代有护城河环卫的都城。
雍 甲骨文
雍:邕是雍的本字,表示飞鸟都难以逾越的有护城河环卫的都城。
郑(鄭)甲骨文
郑(鄭):奠(在基上洒酒祭祀)+邑,表示在地基上隆重献酒,祭奉地神与祖先,以求新居落成后安定幸福。后成为诸侯国的名字,在今河南新郑一带。
鄢 篆文
鄢:拥有大片湿地、适合迁徙的候鸟中途停歇的地方。后成为古国名字,在今河南鄢陵一带。
那 篆文
那:冄(冉的本字,胡须)+邑,西周至春秋诸侯国,被楚灭。
邺(鄴) 篆文
邺(鄴):古代帝王眼中建功立业的城市,三国时代以来为多个朝代的首都,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河南省安阳市北。
以“邑”作为古诸侯国国名或地名名字构件的汉字还有很多,如邓(鄧),邾,邯,郸(鄲),邢,鄂等等,有时间我们再加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