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楼
张仪楼位于四川成都,与得贤楼、散花楼、西楼合称为成都四大名楼,是蜀汉时期为了纪念修筑成都城垣的秦国宰相张仪所筑。
张仪楼始建于战国晚期秦灭蜀后,一直沿用到唐代末期。公元前316年,秦国为加强对蜀地的控制,派宰相张仪来成都修建一座用于屯兵的城池,当时称秦城,又称大城。
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张仪建城时,忽然有一只大龟从江中浮上来,通过游动的路线揭示了张仪筑城的方位,故成都城最初又被称为龟化城。
张仪筑成都城时首先修建用以定筑城南北方位的定位标志建筑,城修好后成为成都城西门城楼。因楼高百尺,故又称百尺楼。
此楼重檐飞字,雄伟壮丽,登楼可极目八方,向西望去可看到蜿蜒的岷山、奔腾的岷江水,眺远岫林端绝域春色,东临少城街巷纷错,百族杂居。因此楼选址得当,尽管楼西、南临郫江,但直到唐代千余年间历年泛滥的郫江水也未曾危及此楼,所以在唐代以前张仪楼一直是成都人夸耀的著名古迹。
张仪楼是历代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的游览胜地。杜甫《石犀行》诗中有,“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滥不近张仪楼”。在《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呈院中诸公》诗里,杜甫又写道:“常爱张仪楼,西山正相当。千峰带积雪,百里临城墙……”杜甫这里的张仪楼不过是曾经一度有盛名的张仪楼的代称,实际上是成都城垣西南的西南楼。
唐诗中提及“张仪楼”的诗句还有很多,如岑参《张仪楼》:“传是秦时楼,巍巍至今在。楼面两江水,千古长不改。”杨汝士《和段相公夏登张仪楼》 :“楼古秦规在,江分蜀望开。”。
秦相驾群材,登临契上台。查从银汉落,江自雪山来。
俪曲亲流火,凌风洽小杯。帝乡如在目,欲下尽裴回。
姚向《奉陪段相公晚夏登张仪楼》章武元年六月。
成都的夏日总是闷得出奇,有种渗到人骨头缝里的黏腻,便纵是偶有一二放晴的天候,亦是日头如焦煎一般酷烈,偏又挤不出胸臆中那股烦闷劲来,不过平白使人难受罢了。因此上这样的日子便是极难得了,一场透彻的雨过后天色放得清亮,连一点云丝也无,日光却不甚烈,虽是近午,只疏淡地照在城西张仪楼那层叠而厚重的青灰板瓦之上,映出了些许轻薄似尘埃的亮色出来。偏巧这日又恰逢了休沐日,便是再好没有了。刘备打定了东征的计划后便无余暇,却趁着这一日也偷闲微行出来,由着自己信步间便到了此处。因着此楼是为修城所建,所以从楼上可以完整看见这偌大一个成都,锦江、坊市、乃至街巷人流,无不纤毫毕现,一城之地像是集中了整座天府的物华。然而楼上却早就有人在那里了。“孔明?”原本站在楼头眺望着整个成都的诸葛亮听闻此言转过身来,行了一礼:“陛下。”刘备走到诸葛亮身边,同样凭栏看向下方的成都:“近日难得孔明有闲心出来。”“用兵非唯在战场之上,亦在庙堂之间,如何能不慎之又慎。”诸葛亮展颜笑了笑,“难得休沐,却也是不能在家中闲坐终日,便恰好到了此处。”“孔明在想什么?”刘备忽而开口道。“思故。”诸葛亮似乎是不欲多言,只说出了这两个字。刘备饶有兴味地开口,问道:“张仪?”“张仪不惟是舌辩之士,亦有经世之才。成都金城石郭,城门二九,闾巷四百,自有法度在内,自是非比等闲。”诸葛亮的目光由南向北扫过整个成都,“且世人皆道纵横家无节行,未为尽然。”“哦?此言从何说起?”“张仪之相秦,能破六国之合纵,使秦王拱手而纳地,而秦遂雄霸于天下……”诸葛亮几乎微不可见地顿了一下,“其始非伐蜀之计,而终为伐蜀之谋,心实可昭。”时辰渐渐近午,连那日光也生出了一点眩目的意思,刘备似乎有些不适应地眯了眯眼睛:“张仪力主伐韩,而终从攻蜀之师,不避险难,亡开明氏而城成都,心实可鉴。”“张仪非无私心,惟不愿以一己私见而害公事,君上既已定其策,非徒以口舌所能为,又与之何加?不若从之而尽心力,由是而少患。”诸葛亮轻叩栏杆,缓缓道,“于今之世,伐韩伐蜀之策,尚不可尽辨其利害,何况乎当时?而秦终能有天下,卒是无憾。”“终张仪之世,未及灭韩,果能得无憾乎?”刘备突然握住诸葛亮叩击栏杆的那只手,问道。诸葛亮翻手回扣,与刘备十指相扣:“尽己之所能,而知来者之可兴,何憾之有?”两人相视而笑。那日锦官城午时的日光正好,夏日里的熏风从他们身边掠过,吹向天府之国的每一寸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