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手记丨生活的“前院”与“后院”
文丨杨德振
与北方来的一位作家一起吃饭闲聊;他说“生活在慵常日子里,每个人的心理坐标中都藏有‘两个院子’,具体区分按先后顺序和维度便是‘前院’和‘后院’;‘前院’负责肉身的供奉和喂养,一切吃喝拉杂睡、柴米油盐酱醋茶在‘前院’完成和存放;‘后院’负责精神的滋养与储备、灵魂的安顿与跃动、思想的洗礼与交锋;‘前院’热闹、风光,‘后院’冷清、寂寞。许多人颠倒了‘前院’与‘后院’的关系和位置,把人生弄得收不了场甚至惹出灾祸,实在是可悲的。”听了他的一席语,醍醐灌顶,令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之中。
是啊,在时下的中国,每个人的“前院”是丰盈、富足而饱满多彩、层次分明的,大家不愁吃、不愁穿,还有一定程度的家底积蓄,足以应付外来的不利影响和各种天灾,从容自在,安逸顺心,无比幸福和称心。但是,如果走进每一个人的“后院”去窥探一下,就会发现“后院”凸凹不平,奇形怪状;有的杂草丛生、污水横流,有的残垣断壁、四面透风,也还有的频频失火,草枯土焦,腐气重重……让人目不忍睹,忧心忡忡,不寒而栗。
每一个人生活的“前院”绚丽多彩,舒适宜人,而“后院”却出现了枝枯叶败、凋敝不堪,或日暮途穷、愁云惨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行为科学研究人马斯洛曾在《人的五个需求》中说,人类第一个需求是生理需求,第二个是安全需求,第三个是社交需求,第四个是尊重需求,第五个也是最高的一个需求便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这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最后到达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个“自我价值”就涵括了自己的审美观念、精神价值、思想主旨、灵魂维度等受到别人认同和敬重的元素。离开了这些元素在内,“自我价值”只不过是物欲高蹈的一种表现,是经不起时间检验的,更经不起人们的审视与追问的。用这个理论刚好可以解释我们有些人为什么“前院”热闹非凡而“后院”死气沉沉,日薄西山;就是在解决了基本需求之后,一些人不愿意向更高层次的需求去努力和追求,故造成“后院”荒芜或失管,以至野草疯长、聚污成池、积重难返、火灾频频等现象出现。
我觉得,生活的“前院”要构筑好,生活的“后院”也要营造和守护好。要知道,“后院”实际上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比“前院”还要重要。“前院”养肉身,“后院”养灵魂和精神;而决定一个人幸福程度高低的主要指标是灵魂的有趣度、活跃度和精神的清爽度、饱满度。尤其是在时下,大家能够享受到的物质条件都差不多,谁也不缺衣少食,而能够让人感到幸福感强烈的却是“后院”里安放的灵魂与精神。
从人生的另一个维度上讲,一个人所在的家族兴旺或繁荣所隐藏的“代际密码”以及盘绕着的错综复杂的人伦关系,总是在“后院”里可以找到它一脉相传的根脉;“前院”那些光鲜亮丽的“枝叶”,在“后院”总能找到它们的“根系”;真正是树高千尺,营养却大都来自根部一样,“后院”就是一个人最大的根基所在。为什么我们几千年中华文明薪火代代相传,就缘于我们的祖先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坚实而牢固的“后院”。不仅可以避风遮雨,还可以安身立命,赓续文明与辉煌。
从现实上讲,生活的“前院”也是人生的“前院”,生活的“后院”也是人生的“后院”,每一个人既要照看好“前院”,也要守护好“后院”,切不能让“后院”失火,成为“前院”坍塌的引线;当然,也不能让“前院”疏于构建和监护,成为贫瘠之地,藜棘横生,带来苦痛与灾难,影响“后院”的安宁与平静。
2020年9月28日于广州
☆ 作者简介:杨德振,工商硕士、中国散文作家、广东作家、酒店职业经理人、心智研究专家,已出版八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