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豆很多人搞混 2招區分、吃對才養身
這些豆很多人搞混 2招區分、吃對才養身
紅豆、綠豆、毛豆、黃豆、豌豆等食物,雖然名稱都有「豆」,卻可分為不同的「派別」:五穀雜糧類、「豆蛋魚肉」類及蔬菜類。它們各自屬於哪一類?對健康又有哪些不同的好處?
豌豆、皇帝豆等屬五穀雜糧類 2特徵區分
屬於五穀雜糧類的豆子有非常多種,如:花豆、紅豆、綠豆、皇帝豆、蠶豆、豌豆仁等等。
不同的豆子所屬的食物類型,取決於營養成分的差異。紅豆、綠豆等豆子,因蛋白質含量低,碳水化合物相對高,被歸為五穀雜糧類,也就是澱粉類。
很多民眾會搞錯不同豆子的分類。例如由紅蘿蔔丁、豌豆仁、玉米粒組成的三色蔬菜(三色豆),其中的豌豆仁就屬於澱粉,而非蔬菜。可拌炒、煮湯的皇帝豆,儘管有綠色的外表,卻不是蔬菜,而是澱粉類食物。
如果將它們當成配菜,主食的份量應減少一些。需要控制血糖的患者,吃這類豆子時要留意份量,避免造成血糖波動。
要判斷澱粉類的豆子,有2個簡單方法:
1. 吃起來有粉粉的口感。
2. 會被做成甜品,例如豆沙包、綠豆湯、紅豆湯圓等。
五穀雜糧類的豆子,不僅可提供身體能量需求,在中醫看來還有不同的作用。
紅豆可利水,只是效果沒有赤小豆好。在「五色入五臟」的養生概念中,紅色入心,因此紅豆被認為可補心脾、行水消腫。花豆又稱為大紅豆,同樣有行水消腫的作用,但效果比紅豆弱。
綠豆可清熱、解毒、消暑,在夏天特別適合喝綠豆湯。但是綠豆味甘性寒,脾胃虛寒、容易拉肚子的人要少吃。另外,用綠豆製成的綠豆粉敷臉可消粉刺。
有些人會吃綠豆解酒,應吃帶皮的綠豆芽才對。因米酒、高粱屬濕熱之品,而綠豆皮可清熱,綠豆芽可祛濕,「有意思的是,韓國人是喝辣黃豆芽湯解酒毒,但古醫書裡記載,解酒效果最好的是綠豆芽。」
皇帝豆又稱扁豆,有白、綠之分。白扁豆具藥用效果,可治脾胃虛弱、體倦乏力、食少便溏等。常出現在餐點中的綠扁豆,也有相似功效,但效果較差。
蠶豆甘平、微辛,可寬腸健胃,調和五臟六腑。加工製成蠶豆酥後,性質變得燥熱,不宜多吃,會上火。
大豆屬於豆魚蛋肉類 可增肌、補腎、健脾
蛋白質含量高、被歸在「豆魚蛋肉類」的豆子有3種:毛豆、黑豆、黃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大豆」。
素食者容易缺乏蛋白質,嚴重會造成肌肉流失。這3種豆子及其製品,適合當素食者的蛋白質來源。
依據顏色不同,這三種豆在中醫裡的功效也不同。
毛豆又叫青大豆,青色入肝,可補肝養胃,只是效果弱。很多市售毛豆採冷凍保存,應加熱後再食用,避免退冰即食,吃下帶有冰氣的毛豆,不利脾胃健康。
黑色入腎,因此黑豆能補脾腎,煮成黑豆水可潤腎燥、止盜汗。吃黑豆有益健康,但十歲以下的小孩不宜多食。
黃色入脾,黃豆能健脾潤燥,少量食用有助消化吸收,幫助排便;但吃多易脹氣、生痰濕,造成咳嗽。感冒有痰的患者,就暫時不要吃黃豆及黃豆漿。
蔬菜類的豆子 可控血糖、助排便
口感較好、膳食纖維較多的豆類,屬於蔬菜類,例如:四季豆、豇豆及帶有豆莢的豌豆、甜豆等等。
膳食纖維能延緩飯後血糖上升,還可刺激腸道蠕動,減少糞便在腸道停留的時間,有助改善便祕。
四季豆可溫暖腸胃、讓腸胃蠕動順利排空,並具止打嗝的作用。外形較長的豇豆,閩南語稱為菜豆,因種子形狀像腎臟,中醫認為可能有微補腎的作用,但主要作用是改善食積腹脹和噯氣。
豇豆在古醫書裡評價較高,可化濕而不燥烈,健脾而不滯膩,是脾虛濕停常用之食材,可改善女性白帶多的症狀。
依豆莢性質,豌豆可分為軟莢、硬莢。軟莢種的豆仁、豆莢皆可食用,屬蔬菜類。被歸在澱粉類的豌豆仁,則是硬莢品種,豆莢是不吃的。豌豆夾煮熟食用可調和脾胃,生津止渴。豌豆仁製成的豌豆粉,擦臉可去黑斑。
吃豆迷思 會脹氣的是哪些豆?
有些人吃豆子易脹氣,造成名稱有「豆」的食物都不敢多吃。大部份的豆子都是性滯壅氣,容易造成脹氣,會胃脹氣的人確實不能吃太多豆子。但豆類蔬菜,如四季豆、豇豆等,就沒有脹氣的問題,反而可改善食積腹脹。
綠豆、紅豆、黃豆、黑豆等造成脹氣的原因,在於豆子有棉子糖、水蘇糖等寡糖,會被腸道菌消化成氣體,引起打嗝、排氣。要避免脹氣,可先將豆子泡水,並在烹煮前換水,再久煮數十分鐘,或是將豆子發酵、催芽。這些方法都可減少豆子裡的寡糖,尤其是發芽後更不會引起脹氣。
豆子發芽後,甚至增加了散身體水濕的功效。例如,中藥裡的「大豆黃卷」就是曬乾的黑豆芽,可宣散體中濕鬱。
不同豆子雖各有其益處,但不足藥用,當作一般食物均衡攝取即可,不宜過度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