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李军:历史上“高考”的缺位,成就了戏曲
高考来了……高考是起点,不是终点,加油!
历史上“高考”的缺位,成就了戏曲
文/李军 图片/网络
中国的"高考"(科考),最早起源于隋唐,唐朝形成正式规模的科举考试。唐太宗曾得意地说,天下之材,尽入吾觚中。
之前的两晋南北朝至隋,都是关陇贵族在掌握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命脉。例如:王谢家族,在历史上也煊赫了近400年,十来个朝代。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产生"高考"。人才来自于推荐。推荐存在着很大的水分。你必须属于关陇贵族,否则的话,正如左思写的: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说的就很明白,上层的人,就像长在高崖上的草,他虽然根基很浅,他虽然只是草,可是它的地势很高,而你作为一个平民的孩子,作为下层人员的孩子,你就像山谷里的松,你即使有百丈高,你的根扎得很深,可是,那棵草仍然比你高,在阳光下,他仍可以用他小草的那一点点的阴影,萌庇着你。
从隋朝开始,杨坚就开始对关陇贵族的势力有打压的趋势,可仍是要用他们。因为他们不仅是政治工具,亦是知识产权的持有者,亦是军事、财力控股集团。关陇贵族于政权是两仞剑,既要用,又是威胁。长达几百年,政权更迭全部出自于这个集团。
可以说唐太宗的方法特别好,以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这种方法的渐渐成熟,极大的遏制了关陇贵族的发展,确保了政权的稳定,一大批有才能无背景对国家有用而无政权威胁的人得到了重用。
这种类型的"高考",与国家有利,于统治者有利,于下层人士有利。所以一直沿用到了清朝。
两宋时,是对待文化人最为宽松的时代,宋朝是藏富于民,国弱民富,所有的文人都是奢富,就像我们熟知的苏东坡,王安石都很有钱,因为他们对文人是非常宽松的一种态度,但尽管如此,宋朝的科考也是非常严的。就算是奸相秦桧也不敢公开违背。秦桧的孙子参加高考。有一天秦叫主考官去他们家,去了以后,仆人告诉他说,宰相有事,你现在书房等着,他就在书房里等,结果书房里别的没有,只有一张桌子上面有一篇文章,这主考官他也不敢走,百无聊赖,他就看这篇文章,看呀看呀,看了很长时间,基本上把这篇文章都看滚瓜烂熟了。然后的仆人才来告诉他说,宰相今天有事,你回去吧。过了不久。主考官批到了一个卷子,这个卷子就是他在宰相府看到的这篇文章。主考官是何等的聪明,立刻就知道,这个文章肯定是秦桧的孙子,他就把这文,给了一个全国最高分,后来这篇文章到了高宗赵构那里,赵构给评为第二名,评第二名也有很多原因吧,历史上虽然说,赵构和秦桧关系非常好,实际上,赵构对秦桧,后期也是忌惮的。
元朝的时候,是对中原士人最不公平的一个时代,基本上就取消了科考制度。
所以元曲为什么好到那样的程度?因为最优秀的人才,最精华的人才,都用来参与了戏剧的创作。因为文化要有一个出口。在元朝,进入中原统治的98年时间里,文人几乎没有机会通过高考这个途径,改变自己的身世,改变自己的命运,无论你多么努力,无论你多么有才华,你都是四等人。你改变不了你的身份,你也改变不了你的命运。
说到戏剧,我觉得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去看。为什么呢?现在我们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的制作,他耗费的心血可能是一年,两年,有的甚至是一个团队创作,只有几个月时间。但是,中国的戏曲,每一部都经历了几百年的打磨。比如说杜十娘,在北宋的时候,就是一则新闻,就是相当于北宋的"人民日报"上,登载了这样一则新闻,一个妓女因情抱着财宝投江自杀了。以后这一则新闻,就被层层的扩大,一点一点的被丰富被加工,每一个时代的人都给这个故事增添血肉增添情感,每个看不见的文人都结合了自己的人生故事,结合了自己的时代精神,进行的精加工,最后,打磨成一个非常成熟的一出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它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增一字则多,少一句都不可。
西厢记,在唐朝的时候,只有元稹的一首诗,在宋朝的时候就形成了话本。到了元朝的时候,形成了非常成熟完备的一曲戏,我们现在在看这些元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的词,它的曲,非常的优美,美到一种什么样的程度呢,它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文化作品来看。它那种美,和唐诗齐名,和宋词齐名,这就是元曲,如果说我们的唐诗,我们的宋词,还需要用文字来作为载体,那么,我们的元曲,已经脱离了文字的束缚。这个文字加上了一个翅膀,这就是舞美、剧美、声美的加入。
戏曲的传播方式惊人到什么地方,几乎等于是元朝的原子弹。无论你身处闹市还是居穷乡僻壤,你可以大字不识一个,走夫贩卒,深闺女性。都不妨碍能得到这样的机会,得到这样的平台,去接触戏剧。去得到文化传播。戏剧文化普及了美、价值观、凝聚力、情感、汉文化的根系精神。
可以说,戏剧对文化的传承甚至超过了正规的书院教育,因为在民国以前,教育并不普及。
戏剧到了明清朝,到了民国,包括到我们现在,仍然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当然,我们现在的孩子,可能更喜欢看偶像剧,更喜欢看带有着光影效果的炫目的电视剧,神怪剧,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现在这些电视剧,我们的这些神怪剧,它的营养来自于我们的传统戏曲,它的源头来自于我们的传统戏曲。前几年韩国拍的一部电视剧,叫成均馆绯闻,你一看你就明白,他明显就是脱胎于中国的梁祝,喜剧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如果你的人生中,遇到了瓶颈期,你忧郁了,那么我劝你,去看一场戏剧,好的戏剧,真的会让你泪如雨下,或喜笑颜开。当你看英台和山伯的楼台相会,你会情不知所已地泪如雨下。当你去看秦香莲被人追杀时哀求杀手不要杀孩子,她对着孩子说:儿啊,母亲今与儿一别,儿今去后无人疼啊,儿走大路莫对人说儿姓陈啊,儿说姓陈儿活不成啊!
当你看宝玉哭灵的时候,当你看孟姜女哭长城的时候。戏子们表现的不是戏。而是你是我,是我们小百姓的故事,小百姓的爱恨情仇。
明朝有个女伶商小玲,在生活中有个非常相爱的爱人,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在一起。商小玲每次在台上唱到牡丹亭里杜丽娘因思念而死的那出戏,都入戏至深,全然忘却台下观众,她真正的把自已当成了杜丽娘,每次都是泪流满面。有一次她在唱到这一段的时候,泪不可抑,浑身颤抖,身子慢慢地倒下去,倒在杜丽娘死的那段戏中,她倒下了,杜丽娘死了,她也死了,真的死了,死在了杜丽娘的角色中,也死在了自已的悲伤情感里。完成了一个戏子对这世界的最大深情。
当你入戏了之后,你才会知道中国的青衣是多么的性感,那是韩剧中的韩剧,是绘画中的绘画,是诗歌中的诗歌,是音乐中的音乐,舞蹈中的舞蹈。一千里的江山,一百年的岁月,一生一世的情感,都在这短短的三个小时之内,在这方寸的舞台,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全方位的准确地表达,你能够说它的容量不大吗?它甚至超过了我们现在一部长达40集的电视剧的容量。这是红尘紫陌里咱老百姓的糙热着心窝、朴实的文化,是千万个人在寂寞中一起凑着烟火气十足的热闹。
诚然,在恢复了"高考"的明清,戏剧仍得到了较好的传承,而新的文化载体---小说,出现了。到了民国,梅兰芳等大师也对戏剧进行了改进,包括我们现在对戏剧的舞美、声效等也进行了改革。但是,戏曲最主要精髓还是保留在元曲的主体部份,高峰的创作期也仍是元曲的部份。这是那98年没有"高考"的文化产物,在"高考"缺位的那个年代,士人们不能报国,不能伸展抱负,将一腔豪情抛掷在这方寸舞台上,这样高质量的创作团队,这样的时代,恐怕是再也不会再有了。
我们现在人为什么不看呢?因为听不懂,因为听得急。急,不是一个文化的必经之道。文化的芳香,必以慢的节奏、孤独的节奏才能生出智慧,生出美,生出芳香。好的朋友是让时间变慢,好的绘画是让时间变慢,细雨湿流光是一种慢,落日长河圆是一种慢,我们现代人的很多现代病都是因为我们不懂得慢。我想,如果我们的性子不是那么急,都能静下心来听一出戏,让自已身心回溯一次时空,就可以在极慢的时光里,看到我们精神里的故园,看到我们来时的样子......
作者简介:
李军,安徽明光人,女,44岁,美篇首批签约作者(粉丝30,000),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徽省秉烛诗书画协会会员。短篇小说“阿来,有一种爱叫做忘记”,在《当代》期刊“中华散文”刊登。短篇小说“我抛弃了我的痴呆女”在半月谈杂志社《文摘》刊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