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谬论总在蛊惑人心:孩子若不幸福,考上清华北大年薪百万又怎么样

独立思考、终身学习;
清晨醒来,请读“胡说”

提醒胡粉:“胡说”公号坚持日更新作,本号的网络课程辅导广告,都经由胡老师认真审查,先廉价试听,获赠资料,不要盲目花钱。如果涉及到存储和投资,请一定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要贪图利益。

胡子宏生命日记(1792)

有一种谬论总在蛊惑人心:孩子若不幸福,考上清华北大年薪百万又怎么样

有一句话说得完美无缺,咋看咋有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其实到最后就是培养一个幸福的人、完整的人,让孩子不断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更好的人。

有一篇文章,在网络上流传,看标题,咋看咋有理:孩子若不幸福,考上北大清华拿到百万年薪又能怎样?

这些话的本质是什么呢?我把它们定位为“真理似的废话”。如果我把这类的话说得庸俗些,大家就非常老理解了。

第一句话,我可以改成——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做一个幸福的、完整的人,证明自己的价值,赢得他人的尊重,享受成长的快乐,为这个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二句话可以改成——如果你没有胃口,你每天山珍海味、美味佳肴又能怎么样呢?

我小时候,听我爹讲过一句话。公社书记在社员大会上讲话——只要你们按照“XXX思想”去行动,就一定会取得生产的进步,出了问题我负责。随即,就有人反驳,你按照“XXX思想”去办事,多给我们分点粮食呗。

我曾经跟一个高中同学聊天,他屡次谈及,学习刻苦不管用,题海战术白费力气,一定要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掌握解题的技巧。我毫不客气地驳斥他,当年,你勉强考上一所破中专,你找到解题的技巧和学习方法了吗?

很多所谓的人生格言、教育箴言,存在着两个大众难以察觉的问题:一是,离开具体的手段,直接谈到成功的结果;二是,用虚目标,代替实打实的目标;而那些具体的目标,即使实现了,一旦套上“如果”,成功也就没有价值了。

人生在世,我们确实要做一个幸福的、完整的人,证明自己的价值,赢得他人的尊重。可是,如此虚伪的道理,绕开了做“幸福完整的人”需要怎样的硬条件。实现这样的目标,你必须有技能、有学历、有文化、有见识。如果你是懒蛋,沦为丐帮成元,难道也在证明自己的价值?

如果孩子考上了清华北大,拿到了百万年薪,依然不够幸福的话,那么,考上本三、专科、职业技校的孩子,月薪2000元,就更加幸福吗?

这个问题上,有些杠精忽略了一个概率问题,他们拿着“幸福”这个虚目标,借以打击那些实现了硬性目标的人。就像有些教育砖家埋汰衡水中学的学生,称他们是做题的机器,考上了清华北大又怎样,能给国家做出什么贡献呢?

这就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自家孩子考不上清北,就埋汰别人的孩子“考上清北又怎样”?就像有些喜欢吟诗的文人,动辄就谩骂“铜臭气”,实际上,给他们一笔稿费,让他们写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他们顿时就会兴奋不已。

《孩子若不幸福,考上北大清华拿到百万年薪又能怎样》一文中,提出了几个观点。接下来,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这些貌似真理似的观点,是怎么瞎忽悠的。

第一句话:你的孩子幸福吗?家长要把幸福还给孩子。

这个观点反对家长们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指出家长不可以“打着为了孩子未来幸福的旗号,牺牲孩子当下的幸福”。

这就要分析一下,什么才是孩子的幸福。按照孩子的思维,不写作业,玩得嗨,按照自己“好逸恶劳”的天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才算是自己的幸福。

可是,如果孩子追求自己的任性和对学业的懈怠,这种幸福放到人生长河中,只能是一生落魄的开始。如果孩子能肆无忌惮地追求自己的幸福,那要家长的管教还做什么呢?

毕竟,当父母的经历了半生的风云,已经洞悉到人间冷暖。如果父母不对孩子的课业严格要求,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实施惩戒措施,那父母岂不是成了废物。

因此,真正的幸福,不是由着孩子去定义的,而是放到人生发展的过程中评定的。一时的快乐和所谓“孩子的天性”往往是孩子成长的羁绊。

提高孩子的课业成绩,锻造孩子的生存技能,其实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艰辛过程。家长不可以让孩子任性地、按照自己对幸福的标准去成长。

如果听凭孩子的天性,孟母择邻还有什么价值?傅雷何必对儿子傅聪进行严格的管教?郎朗的父亲郎国任,又何必为了孩子学钢琴,付出那么大的代价?

第二句话,帮助孩子,让他成为他自己。

这个观点提出,家庭和学校应该是一个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的场所,给孩子尽可能多的空间、舞台和机会,这样才有可能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我们要分析好,“成为他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自己。如果孩子的积极向上的,自然可以成为一个朝气蓬勃,勤学爱读的自己。可是,如果孩子沉迷于游戏,把精力用在学业之外呢?

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自己,这就是父母需要思考的。如果孩子成为任性的、玩耍的、沉迷于手机游戏的自己,那么,我们父母“让他成为他自己”,岂不是成了失职的、懈怠的父母?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到田间玩耍、晚上捉迷藏、到村里大院里看电视,可是,我爹硬生生地管束了我,要求我写作业、做题。如果我爹让我“成为我自己”,我怎么可能从一个农村孩子通过高考,成为一个城市居民?

那些声称“儿孙自有儿孙命”的父母,放弃了对孩子的管教和指导,到头来,孩子依然囿于家庭的生活环境,沿袭着父辈的命运。“让他成为他自己”,实际上就是听凭孩子的任性而不管,这是为人父母者的失职。

除非你有万贯家财,你能为孩子做出足够的表率,你已经居于社会阶层的顶端,否则,带着孩子提高学历,将来成家立业,有能力养家孝敬老人,这是绝大多数父母的家庭教育的出发点。

你是任正非吗?你是郑渊洁吗?如果你达不到人家的层次,那就闭嘴吧。让孩子读读大学、提高学历、有个高收入,依然是为人父母者对孩子的基本要求。

第三句话:影响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

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它容易带给人一种假象,即管教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那些所谓的制约因素,即品德、受人尊重等。

可是,求知识、做学问何尝不是激励一个孩子逐渐提高品德修养和自省意识到过程呢?知识和学问,难道不是品德和品格的代名词吗?通常而言,读书多,见识广,就是品德情操的象征。相比之下,穷山恶水出刁民,则透出没有学问、收入低廉的人,倒容易在品质上出问题。

当一个人被生活所迫,绞尽脑汁去赢得生机的过程中,生存的紧迫往往会超过品德的束缚。因此,一个孩子的成长中,分数是最重要的。通常情况下,学业成绩好的孩子,个人习惯、性格品德越呈现出水涨船高的态势。

品德和品格是没有办法用具体的指标衡量的,它不像分数那样成为人才选拔的硬指标。我们千万不要用虚指标代替硬指标,貌似自家孩子品德高尚了,即便在人才选拔中名落孙山,也算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关心孩子的学业,实际上就是从另外一个侧面,打造孩子的品德修养,不注重分数就是对孩子成长的懈怠。如果你家孩子品德端正,非常谦和,却进入了职业技校,至少在大众评价中,你家孩子不算是人才,也不会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

如果你非要强调在饭店里端盘子打工,在工地上搬砖,也是祖国建设的人才,那就不用交流了,只能说,你是杠精。你嘴能,可以用自己的理由,把自家孩子夸赞成天之骄子。

绕开硬指标,非要强调“幸福”“品德”之类的软指标,这样的文章纯属瞎忽悠。家长们一定要注意,我们必须注重孩子的分数,同时也不放松孩子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培养。忽视了分数,硬要扯起全面发展的大旗,对这样的言论,谁信谁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