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背后的故事:我们为什么要打长津湖战役?

血与火的战争,是大国崛起的序章。

抗美援朝,197653名志愿军烈士为“守护新中国”而死。

如长津湖电影所言:这一仗,我们不打,下一代就要打。

不能忘怀:有197653名志愿军烈士为我们而牺牲。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抗美援朝?

道理就四个字:保家卫国。

因为浅浅的鸭绿江根本就不可能挡住美军的步伐。

虽然我们一再警告联合国军不得越过三八线,但美军不仅过了三八线,饮马鸭绿江,还对新生的共和国发动了实质性的侵略。

1950年8月27日16时40分,美国P—51型军用飞机2架,侵入安东市(今辽宁丹东市)浪头机场上空,扫射2分钟,打死机场工人3名,打伤19名,击毁卡车2辆;

8月29日,美军飞机4架沿宽甸拉古哨、长甸河口、古楼子一线扫射,打死渔民4人,打伤7人;

9月22日,美国B—29型轰炸机1架,侵入宽甸拉古哨上空侦察,继而飞抵安东市区上空,在振安路一带投炸弹12枚,炸死居民2人,炸毁房屋28间,震坏800余间的屋瓦和玻璃,炸毁菜田3330平方米……

这时候的中国,刚刚成立才半年多,西南地区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解放,数以百万计的土匪、特务横行各地,人民政府既要忙于发展生产,也要维持社会稳定。

美帝国主义携远超当年八国联军的兵力,席卷朝鲜半岛,对新中国虎视眈眈、时不时破门而入、滥杀无辜。

1946年3月26日,美军士兵在上海百老汇路强行挟持中国女青年唐巧珍,企图强奸,唐反抗,被美军从快速行驶的汽车上抛下摔死

1946年7月30日,一美兵雇车,车夫因不懂英语,动作稍慢,美兵即拔刀砍掉车夫5个手指。

1945年11月14日,美国军舰在黄浦江上将一中国渡船撞沉,该美国军舰拒绝施救,导致渡船上20余中国人被淹死。

1946年9月22日,美国水兵拒绝向人力车夫支付车费,将人力车夫当场打死。

1946年12月24日,北大女生沈崇去看电影途中,被两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绑架到东单操场强暴。虽然此事引起了全国民众的声讨浪潮,国民党当局却依旧为美军抹去了这些污迹,并污蔑沈崇是“站街女”勾引美国大兵。

在美国大兵眼里,弱国民众的命贱如蝼蚁,不值一提,弄死就弄死了,谁会和强者过不去呢?

更何况,作为彼时蓝星最强高手,美国不仅代表了实力,也代表了所谓的江湖正义、公平道义。

他们打到了中国的家门口,战火烧到了中国境内,肆无忌惮地炸我们的村庄,杀害我们的平民,欺凌永无止境。

我们如果不制止,美国的军事机器就将一直紧贴中国当时的工业中心区域,他们可以随意打断、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只要他们愿意。

这一仗,我们现在不打,下一代也得打,晚打不如早打。

主席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其次,零下四十度有多冷?

在长津湖,负责伏击任务的志愿军官兵,在冰天雪地的户外,往往一待就是几天几夜。

当时第九兵团官兵遇到了罕见的低温,白天气温在零下二十度多,夜里气温更是会降到零下三十多度乃至零下四十度。

我们冰箱的冷冻柜是零下20度,任何食材放进去,都是冻的邦邦硬,比如我喜欢把买来的豆腐直接装冷冻,那个硬,牙齿咬一块下来也得用很大的力。

在网上看北方网友的冰冷体验,如果温度到了零下三四十度,在户外待的时间超过半个小时1个小时的样子,那你穿多少衣服多厚的衣服都是不管用的,那寒气会一路钻到你的骨髓里,让你止不住的牙齿打架,身体颤抖,身体感觉僵硬,手指都快不听使唤,裸露在外的皮肤,就像被撕裂一般的疼痛。

待的时间再久一些,人就开始被冻伤、冻晕、身体温度不断下降后失去知觉……

美军部队的配备堪称当时世界军队的顶配,每个士兵都有完备的冬季装备,包括棉衣棉裤棉手套,鞋子也是羽绒防寒的,晚上睡觉的时候还有鸭绒睡袋。

就这样,美军的陆战一师还是有7000多人冻伤,300多人冻伤而死。

而我们十几万第九兵团官兵,因为战情危机,大多只穿着简单的冬衣就进入朝鲜,而且陷于美国掌握制空权,我们的后勤补给线经常被炸断,导致大量的御寒被服无法送达。

如电影所描述的场景: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极寒天气里,美国大兵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喝着刚泡的咖啡,穿着暖和的衣服,而我们的战士穿着薄薄的冬衣,在冰天雪地里静静潜伏,能吃的东西极少,手上的土豆也冻的跟石头一样,难以咬动。

志愿军老兵回忆说,那个冷啊,很多战士的耳朵被冻的硬邦邦,一碰就掉了,一点知觉都没有。

著名志愿军老兵周全弟参加战争时才16岁,他在极寒的冰天雪地里呆了三天三夜,等到总攻的号角吹响,战友们开始冲锋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再也爬不起来了。

他被彻底冻僵了,起不来,走不了,只能看着战友们冲锋,心里急得直流泪。

最后,周全弟的四肢都被截掉,而没能和战友们一起冲锋,成了他今后70多年人生的最大遗憾。

而冰雕连,也成了那些整连整连被冻僵的志愿军连队的最悲壮的称谓。

一些承担伏击任务的连队,因为极寒的天气,成建制地冻死在了阵地上,而他们在临死前,都保持了整齐的战斗队列和姿势。

烈士宋阿毛留下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在长津湖战役中,第九兵团因极寒天气原因,就冻伤了28954人,冻死4000多人,冻伤减员达22%。

有志愿军戴钢盔,在真实历史上情况如何?

之所以谈这个,一个是因为戴钢盔的志愿军跟以往大众潜意识认为的志愿军形象不一样;还有一个是因为网上有的解读是错误的,所以我们综合来聊聊。

在志愿军的大多数形象中,不戴钢盔,这个大家都知道,也不用多强调。而关于第二点的解读错误是笔者发现有博主称,志愿军的钢盔是在跟美军的战斗中缴获的。其实很明显电影中志愿军戴的是日式钢盔,即便缴获也应该是用美式钢盔。

实际上,志愿军的日式钢盔就是自己带过来的,因为我军当时本来就装备和使用着钢盔。

受很多文艺作品的影响,大众普遍认为我军在战争年代是不戴钢盔的,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当时我军的装备条件很差,即便是子弹壳也要捡回来重复使用,缴获了钢盔怎么会不用呢?

早在红军时期,干部团就曾配备过钢盔;而到抗日战争时,各部队在对日作战中也缴获了一定数量的钢盔,这些钢盔也是要使用的。

不过想缴获一顶日军的钢盔并不容易,首先日军并非人人都戴钢盔,其次必须是打死日军后还控制了战场,才能缴获钢盔,最后是这个钢盔必须没有损坏,才能够使用。

比如打了一场阻击战,打死打伤几十个日本兵,但可能一顶钢盔都缴获不到,因为阻击任务完成后就要撤走了,战场不是我们控制,便缴获不到钢盔。只有绝对的歼灭战中,才能缴获到钢盔。

所以一顶缴获钢盔的背后,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也正因为缴获的不易,一般缴获到钢盔后都是优先配给机枪手、掷弹筒手和有限的炮兵。

后来钢盔缴获越来越多,有的精锐连队也装备了钢盔,所以我们现在也能看到整建制八路军佩戴日式钢盔的老照片。

到解放战争时,作战的规模更大了,缴获数也就越多了,不光枪械如此,钢盔也是一样。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国军中其实大部分部队是没有钢盔的,这一点跟大家的想象可能不太一样。

大家潜意识中的国军形象多受影视剧的影响,认为应该是国军士兵人人戴钢盔。

其实国军中的美式钢盔数量不是特别多,它反倒是戴日式钢盔的情况更多。因为国军接收了131万日军的武器装备,相应的日式钢盔的使用就很普遍。甚至在不少美械部队中,其实也是美式盔和日式盔混用。至于有的杂牌部队和新建部队,是没有或很少配备钢盔的。

所以我们在解放战争中,歼灭了800多万蒋军,但并没有缴获到相应数量的钢盔。不过这个比例虽然没有特别高,但绝对数仍然是不少的,因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不少解放军戴着缴获钢盔作战的老照片。

我们这里所谈的是长津湖战役中的9兵团,该兵团下辖第20军、26军、27军,其中20军、27军都是非常精锐的部队,战绩大,缴获也大,战斗中佩戴钢盔的情况就很多。

这是1946年胶东军区第6师欢迎东江纵队北上时的一幕,这里的第6师是胶东军区第二次组建的6师,后来发展为27军80师,也就是围歼美军北极熊团的主力部队。从时间点来看,这些日式钢盔是胶东部队在抗战时期就缴获的。

欢迎南方兄弟部队的到来是很隆重的事情,从胶东老八路们整齐列队,头戴钢盔的形象来说,起码我们也是认为戴着钢盔是很威武、精锐的形象(后来开国大典阅兵,受阅方队也是头戴钢盔)。

1946年,胶东军区第5师(第二次组建)13团第6连在战斗中。这个5师就是后来的27军79师,13团便是大名鼎鼎的“济南第一团”,可见也是有钢盔装备的。

而从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看当时胶东主力部队的进攻队形,注意冲击、掩护、指挥、观察,是一体的,而不是一冲就算了。

再给大家看一下,攻占据点的队形是怎样的,请注意任何冲击都是要有火力掩护的。

在苏中作战中,我军的战斗英雄,也是全员戴着钢盔。

胶东部队中,头戴钢盔的机枪手,可见当时机枪手头戴钢盔是很普遍的现象。

战斗中俘虏的蒋军一部及缴获的美式武器装备,主要蒋军即便是美械部队,其实也并非人人都戴钢盔。

山东我军火力阵地的一角,担负火力支援任务的技术兵普遍也是戴着钢盔的,但步枪手则还是布帽。

孟良崮战役中,华东野战军的重机枪阵地,机枪手也是佩戴钢盔。

孟良崮战役中,华野9纵的步兵冲上高地,可见其中有的步兵也戴钢盔,华野9纵就是后来的27军。

1948年济南战役中的华野92式步兵炮阵地,可见炮兵也是头戴日式钢盔。在济南战役中,华野第9纵队战绩突出,主力第25师73团被授予“济南第一团”荣誉称号,这个团就是后来的27军79师235团。

这里就是济南第一团当时的战士们,可见钢盔的装备率很高,已经远远超过了技术兵佩戴钢盔的程度,而是步枪兵都普遍有钢盔了。

淮海战役中,我军解放徐州后入城,这支部队几乎全员戴着钢盔。

在彩色影像资料中,我们看到当时解放军戴钢盔的形象便更加真切。

这是国军士兵在缴械,其钢盔也是日式盔,相对于缴枪的数量而言,钢盔的数量就少了很多。

我军当时缴获钢盔后,除了零散装备给技术兵外,就是集中使用,尤其是集中到精锐部队和突击队中使用。所以我们集中的精锐分队,在武器装备水平上也往往要压过蒋军的精锐部队。

这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一张解放军的彩照,其实就是三野的战士。现在网上有一组解放军在渡江战役时的彩照,部队头戴钢盔的形象有很多。

备战训练中的解放军战士,头上的日式钢盔也很明显。

其实我们现在去看当时三野的战地照片,会发现当时三野部队装备钢盔的情况非常普遍。其中有一部分钢盔是抗战时期缴获日军的,主要部分则是缴获蒋军的。

因为华东方面蒋军集结的精锐部队较多,相对配备的钢盔也比较多,其被歼灭后,我军的缴获数就很大,所以三野精锐部队的步兵很多都戴上了钢盔。

作为三野精锐部队中的第20军、第27军等部,在1950年备战渡海作战时,肯定也是佩戴了大量钢盔的。

那么在长津湖作战时,9兵团所属部队有没有带上这么多钢盔呢?

现在关于长津湖战役的历史照片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9兵团所带的钢盔并没有像之前国内战争时那么多。

因为当时作战任务非常紧急,入朝时战士们为了赶时间,都是多背弹药和粮食,甚至因缺乏寒区作战经验连冬装都留下了。钢盔虽然不重,但战士们肯定是宁可多背点子弹的。

所以在真实的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应该没有带多少钢盔。不过在电影《长津湖》中也并没有出现志愿军部队大量佩戴钢盔的情况,只有迫击炮手等少数人有钢盔,这个其实没问题,也是完全说得通的。

因为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志愿军确实有部队带钢盔到朝鲜了,比如最著名的跨过鸭绿江那张照片,有战士身后背的就是钢盔,不过这不是9兵团的部队。

在志愿军烈士的遗物中,也有日式钢盔。当然,图中的志愿军战士是65军的部队。

不过这些都没关系,因为这已经说明了当时志愿军的确有步兵部队在佩戴钢盔作战,而且实物就是日式钢盔。

那么在长津湖战役中,也有少量志愿军的炮兵、机枪手带着钢盔入朝,这其实也说得过去。

毕竟像9兵团那样的精锐部队,本身确实装备了大量钢盔,即便是情况特殊,紧急入朝,但仍然带着一小部分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为何要打长津湖战役?

当时朝鲜战场已经非常危急,机械化加持的美军推进速度极快,朝鲜人民军已经被挤压到了中朝边境沿线,假以时日,朝鲜就要被美军全部吃下,已入朝的志愿军也有被合围的危险。

第九兵团紧急开赴朝鲜,他们的任务就是在长津湖地区设伏,抢在美军陆战一师等部前面占住这里,沿线设伏,争取把美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扭转战争的局面。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周围全是高山密林,仅有一条Y型公路通过这里,在这里,不利于美军的机械化优势的展开,适合志愿军打伏击。

美军低估了志愿军的顽强,志愿军也低估了美军的装备实力。

一旦开战,双方打得特别惨烈。

美军陆战一师,装备有上百辆坦克,几百门大炮,3000多辆汽车,1600部电台,齐装满员3万人,装备优势远胜第九兵团三个军的总和实力。

只要需要,美军一个步兵班就能随时呼叫炮火打击支援。

战斗打响,美军凭借机械化优势进行疯狂反扑,无数志愿军官兵倒在美军不计成本的炮火打击下,而志愿军官兵即使双腿冻的失去知觉,依然手持简陋的武器,向美军发起一次次顽强冲锋。

美军开着坦克在前面跑,志愿军官兵在后面紧追不舍。

枪林弹雨、极寒天气,志愿军的勇猛顽强让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彻底失去了鏖战的勇气,虽然挂着美军王牌部队的旗号,但纷纷拼了老命向南撤退。

面对志愿军不可思议的战斗力和意志力,美军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感慨地说,长津湖战役,是钢铁部队(美军)和钢铁的人(中国军队)作战。

长津湖战役,中国志愿军用自己的实力向全世界证明,蓝星地表最强陆军是如何地让人望而生畏。

整个第二次战役之后,不可一世的美军及联合国军被一路赶回了三八线以南,美军忙活了几个月,一下子回到解放前了。

美国人很不甘心,麦帅和杜总甚至威胁要使用原子弹。

但又如何?最终美国人还是不得不转向了“谈判”这个之前从来不会考虑的选项。

主席说:美帝是很傲慢的,能不讲理就一定不会讲理,如果他要讲理了,那一定是逼不得已了。

志愿军做到了,他们用一次又一次战场上的胜利,逼着美国人签下了第一个没有赢得胜利的停战协定。

第九兵团是当时唯一的兵团级战略预备队

不计入起义部队的话,我军当时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共辖有十六个野战兵团,分别是一野的四个兵团(第1、第2、第18、第19)、二野的三个兵团(第3、第4、第5)、三野的四个兵团(第7、第8、第9、第10)、四野的四个兵团(第12、第13、第14、第15)和原华北军区的第20兵团,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后各兵团的分布和任务如下:

第一兵团:司令员王震,部队集结在新疆进行剿匪和屯垦,1950年4月兵团番号撤销,各军直属西北军区(一野)。

第二兵团:司令员许光达,部队集结在河西走廊地区,兵团部兼甘肃省军区,1950年8月兵团番号取消,兵团部调往北京组建装甲兵司令部。

第三兵团:司令员陈锡联,部队集结于四川东部地区,兵团部兼川东军区,1950年5月兵团番号撤销,所属各军直属西南军区(二野)。

第四兵团:司令员陈赓,部队集结于云南地区,兵团部兼云南军区,1950年5月兵团番号撤销,所属各军直属西南军区(二野)。

第五兵团:司令员杨勇,部队集结于贵州地区,兵团部兼贵州军区,1950年5月兵团番号撤销,所属各军直属西南军区(二野)。

第七兵团:司令员陈士榘,部队集结于浙江地区,兵团部兼杭州警备司令部,1950年5月兵团番号撤销,所属各军直属华东军区(三野)。

第八兵团:司令员王建安,部队集结于沪宁线上,兵团部兼南京警备司令部,1950年7月兵团番号撤销,所属各军直属华东军区(三野)。

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部队集结于淞沪和苏南地区,兵团部曾兼淞沪警备司令部,1949年7月免兼,转为华东地区以及策划攻台的战略预备队。

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部队集结于福建地区,兵团部兼福建军区,主要筹备攻台战役。

第十二兵团:司令员萧劲光,部队集结于湖南地区,兵团部兼湖南军区。1950年4月北调组建海军司令部,兵团番号撤销。

第十三兵团:司令员黄永胜(代),部队集结湘西和广西地区,兵团部兼广西军区。

第十四兵团:司令员刘亚楼,部队集结于两广地区,兵团部兼广东军区,1949年8月北调组建空军司令部,兵团番号撤销。

第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部队集结在广东沿海,兵团部后兼广东军区,刚刚解放海南。

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周士第,部队集结在四川地区,1950年4月兵团番号撤销,所辖各军分别组成川西、川北、西康军区。

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部队集结在陕西和宁夏地区,兵团部兼陕西军区。

第二十兵团:司令员杨成武,部队集结在平津地区,兵团部兼天津警备司令部,1950年8月兵团番号撤销,所辖各军直属华北军区。

由此可以发现,朝鲜战争爆发的1950年6月前后,是我军从大兵团作战向分区警备的转型期,大部分兵团番号已经撤销或准备撤销,而在十六个野战兵团中,唯一没有警备任务、没有其他战役任务、以兵团建制担负战略预备队的,其实只有宋时轮第九兵团。客观地说,根据四大野战军的兵力配置,在全国刚刚解放之初,也只有兵强马壮的三野和四野能够抽出一定力量的战略预备队来。

不战而屈人之兵,前提是你战过、胜过

西方列强可不管你孙子兵法还是道法自然,人家可是二进制,要么你赢叫你大哥,要么你输叫我大哥,诸葛亮那一套用嘴的智慧不好使。你还草船借箭,我把你船射翻你信不?

俺们家可不是礼仪之邦,祖上是海上专业顺东西的,学名叫海盗。

正是朝鲜战争,才有了后来苏熊陈兵百万,硬是没敢动手。是人家打不过吗?开玩笑,钢铁洪流那真不是吹的。

但就是朝鲜战争一次次著名战役,让苏熊不得不考虑,长驱直入后他们将面临的是什么?是无数的战斗英雄,在保家卫国中,在最高传统价值中,舍身成仁成为苏熊的噩梦,那将是无休止的噩梦。

西方人虽然不懂为什么会有慷慨赴死这个词,但他们却真真地见识过。为人民利益的死是重于泰山的,战斗英雄那不是牺牲,而是封神了,守卫人民的神。

北极熊进得来,还出得去吗?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侥幸,我们的岁月静好,绝不是哪个大老爷心存善念,人类之光,而是综合衡量后,他们不敢,或者不能。

1950年9月30号,我们告诉美国:

“中国人民密切地关心着朝鲜被美国侵略后的形势……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结果,10月1日联军就跨过三八线,向北进犯。

若干年后,美国侵入越南要干翻北约,马上要跨过17度线了,这时候我们只说了一句话:

美国如果越过17度线,中国就会出兵。

结果,此后十年,美军从未越过17度线一步,甚至飞机上装了警铃,过线了就会响。

文章从来都是极致理性的,理性的有些无情。但这篇文章除外,因为如果这样一群可爱的人,还不能让文章有温度的话,那这世间,还有温暖吗?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也是最可敬的军神。

中国人信什么神?是能保护我们的人,是无私奉献的人,谁做到了,谁就是我们的神。#电影长津湖#

以志愿军的战斗力,如果在装备上能达到美军的一小半,估计就能直接把美军平推到海里喂鱼去了。

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