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阴阳五行”之三
【注释】
[1]达:王冰注:“达,通也。”
[2]不可胜竭:数不尽的意思。王冰注:“言物类虽不可竭尽而数,要之皆如五行之气而有胜负之性分尔。”
【论述】
此句用伐、灭、达、缺、绝等词汇叙述了五行相克的关系,即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有着重大的影响。《尚书·洪范》说,上天赐给大禹九种治国大法,其中第一条就是五行学说,可见古人对五行学说的重视。
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所构成,并将这五种物质的特性加以抽象,运用于万事万物之中,成为一种说明自然界普遍联系的哲学理论。《尚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对五行的特性作了经典的概括。有了这种特性的概括,就可以对宇宙万物作五行归类。如:方位中的东方,季节中的春季,颜色中的青色,味道中的酸味,气候中的风,五脏中的肝,五官中的目,情志中的怒,形体中的筋等等,皆可归属于木。单以人体五脏来看,在《内经》中,五脏的五行分属是肝属木,肺属金,脾属土,心属火,肾属水(在《礼记》、《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中,五行与五脏的配属与《内经》有所不同,它们是:脾属木,肺属火,心属土,肝属金,肾属水)。
五行学说的重要意义不仅是以五行中抽象出来的特性归纳各种事物,更重要的是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来阐释宇宙中各种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协调平衡关系。也就是说,五行之间不仅具有相互资生(相生)的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还存在相互制约(相克)的关系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古人认为自然界万物之间都具有这类生克关系,从而维持万物之间的平衡协调。如《类经图翼·运气上》所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人体也不例外。以五脏相克关系来看,肺气肃降可制肝气之上逆,肝气疏泄可防脾气之壅滞,脾气运化可制肾水之上泛,肾水上济可止心火之上亢,心火温煦可暖肺金之寒凉。
《素问·脏气法时》说:“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意思是说,自然界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有旺衰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以预测疾病的预后,分析治疗的成败,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减轻或加重的时间,以及痊愈或死亡的日期。可见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五行学说被引入中医理论,形成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功能系统,并通过经络联结成一个系统整体。当今学者发现,五行学说中含有现代系统科学的思想;在五行学说中,包含着系统论中的整体性、联系性、动态性和有序性原理。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构成一个闭环的自动控制系统,通过多级多路的反馈调节控制,保持整体的协调平衡(稳态),形成一个“五行自稳模型”。特别是五行生克所反映的不是简单的双向作用,而是多因素、多变量的相互作用,而这正符合生命联系的复杂性。所以,在今天看来,我们仍然有必要对五行学说进行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