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吃龙眼上演“冰火两重天”|本草图经辑校本•龙眼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本草图经辑校本》,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留言精彩者,在中医学苑微店购买《本草图经辑校本》,可获赠优惠券。
白露过后吃龙眼,一颗顶只鸡
又到了北方人吃龙眼的时候了,俗语言“白露过后吃龙眼,一颗能顶一只鸡!”。龙眼是养生佳品,南方水果,古时北方人难以吃到,一般只是达官贵族的专享,杜牧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之句,龙眼和荔枝品种相类,北方人也是只能看一骑绝尘而叹,龙眼鲜品对于北方只能少数人独享,一般人家只能吃到干品。现代人得力于便捷的交通网络,新鲜龙眼走进了普通人的世界,北方人对于龙眼并不如南方熟悉,龙眼肉是一种常用的补益中药,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如果吃的不合适,不仅不能达到补益作用,反而可能引发身体不适,大家一起看一下《本草图经》的记载。
龙眼
龙眼,生南海山谷,今闽、广、蜀道出荔枝处皆有之。木高二丈许①,似荔枝而叶微小,凌冬不凋;春末夏初,生细白花,七月而实成,壳青黄色。纹作鱗甲,形圆如弹丸,核若无患②而不坚,肉③白有浆,甚甘美;其实极繁,每枝常三二十枚,荔枝才过,龙眼即熟,故南人目为荔枝奴,一名益智,以其味甘归脾,而能益智耳。下品自有益智子,非此物也。《东观汉记》云:南海旧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驰险阻,道路为患。孝和时,汝南唐羌为临武长县接南海,上书言状,帝下诏,太官勿复受献,由是而止。其为世所贵重久矣。今人亦甚珍之,曝干寄远,北中以为佳果,亚于荔枝。(《大观》卷十三页38,《政和》页330,《纲目》页1300)
①木高二丈许:《纲目》作“嵇含南方草木状云:木高一、二丈”。按本条文字,《纲目》援引时,参考《南方草木状》,进行揉合化裁。
②无患:《纲目》作“木梡子”。
③肉:此下,《纲目》有“薄于荔枝”。
龙眼
龙眼肉 Longyanrou
《神农本草经》
为无患子科植物常绿乔木龙眼的假种皮。主产于广东、福建、台湾、广西等地。于夏秋果实成熟时采摘,烘干或晒干,除去壳、核,晒至干爽不粘,贮存备用。
【药性】甘,温。归心、脾经。
【功效】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应用】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惊悸怔忡,失眠健忘。本品能补心脾、益气血、安神,与人参、当归、酸枣仁等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用于年老体衰、产后、大病之后,气血亏虚,可单服本品,如《随息居饮食谱》玉灵膏(一名代参膏),即单用本品加白糖蒸熟,开水冲服。
【用法用量】煎服,10~25g;大剂量30~60g。
【使用注意】湿盛中满或有停饮、痰、火者忌服。
龙眼肉饮片
【食用禁忌】
龙眼除可以直接嚼服、水煎服用外,也可制成果羹、浸酒,还可与白沙糖共同熬成膏剂服用。但是,脾胃有痰火及湿滞停饮、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者忌服。孕妇,尤其妊娠早期,则不宜服用龙眼肉,以防胎动及早产等。此外,因其葡萄糖含量较高,故糖尿病患者不宜多服。新鲜的龙眼,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进食时要注意切不可吃未熟透的龙眼,因容易引起哮喘病。龙眼肉作为食疗品每次食用量以干品6克为宜。值得注意的是龙眼不宜和以下物品同服:
①香蕉:龙眼不宜与香蕉同服,可能是许多人没想到的。香蕉是寒性水果,富含蛋白质、糖类等营养成分,经常食用有美容养颜的功效。但是和龙眼一同食用会导致上吐下泻等不良反应。这是因为龙眼性温,香蕉性寒,寒、温同服,就会造成“冰火两重天”,引起上吐下泻等反应。
②罗卜:龙眼不宜与罗卜同服,可能许多人也没想到。“冬吃萝卜夏吃姜”,《本草经疏》中说:“莱菔根下气消谷,去痰癖及温中、补不足,宽胸膈,利大小便,化痰消导者,煮熟之用也;止消渴,制面毒,行风气去邪热气,治肺痿吐血,肺热痰嗽下痢者,生食之用也”,罗卜也是冬天应该吃的,为什么不宜和龙眼同吃呢?道理很简单,许多人都知道人参不宜和罗卜同时食用,人参是补气的,但是吃罗卜的话直接下气了。龙眼不宜与罗卜同时吃道理也是一样的,龙眼是补益作用,吃萝卜会下气,一起吃的话会导致头晕的感觉。
③龙眼也不宜多吃,龙眼性温,多吃的话容易上火。网上有网友做过“吃1000颗龙眼会流鼻血”的实验,最终网友只吃到900颗,结果三次呕吐,并且开始流鼻血。
(图片引自网络)
龙眼虽然风味俱佳,但是一定要会吃,吃好了是补益佳品,吃得不适的话则引起身体不适,应引起注意。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安志,厌食,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
2.《本草求真》:“龙眼气味甘温,多有似于大枣,但此甘味更重,润气尤多,于补气之中,又更存有补血之カ,故书载能益脾长智,养心保血,为心脾要药。是以心思劳伤而见健忘怔忡惊悸,及肠风下血,俱可用此为治。氧存活时间,减少低温下死亡率。
3.《纲目》: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龙眼为良,盖荔枝性热,而龙眼性和平也。严用和《济生方》治思虑劳伤心脾有归脾汤,取甘味归脾,能益人智之义。
4.《药品化义》:桂圆,大补阴血,凡上部失血之后,入归脾汤同莲肉、芡实以补脾阴,使脾旺统血归经。如神思劳倦,心经血少,以此助生地、麦冬补养心血。又筋骨过劳,肝脏空虚,以此佐熟地、当归,滋补肝血。
5.《别录》:除虫,去毒。
6.《开宝本草》:归脾而能益智。
7.《日用本草》:益智宁心。
8.《滇南本草》:养血安神,长智敛汗,开胃益脾。
9.《本草通玄》:润肺止咳。
10.《得配本草》:益脾胃,葆心血,润五脏,治怔忡。
11.《泉州本草》:壮阳益气,补脾胃。治妇人产后浮肿,气虚水肿,脾虚泄泻。
【补充】龙眼壳、核有妙用
龙眼肉鲜者洁白晶莹,质嫩多脂,甘甜味美,素有骊珠之誉,堪称果中珍品。而干者养心安神、聪明增智、开胃益脾、补虚强身,又为医家恃重之物。然龙眼之外壳及内在之核仁,无论作果充药,皆弃而不用。其实,龙眼之壳、核,俱是药中良剂,药效之佳竟有无可比拟与替代,非仅废物不废之谓也。
(一)龙眼壳具散风疏表,凉血清热之功,用以煎水外洗多种皮肤病,如荨麻疹、瘙痒症、夏季皮炎等,消疹止痒,功效不凡。此法盛传于锡山乡间,其地位于无锡之南,濒临太湖,水网交织、阡陌纵横、蚕桑耕读、物阜民丰。原为无锡县,现改为锡山市,乃古“梁溪”之地,余童年曾见多处石桥上镌有“梁溪某某桥”字样,故以知之。习医后读明代缪仲醇《医学广笔记》,载有治梁溪某女子之医案,大约即指此地。
某年,故乡友人陈剑亮先生来电相告:其母于半年前患荨麻疹,风团遍体,痒不可忍。医院予以抗过敏治疗,内服药物不效,即静脉注射针剂,治疗后可使减轻或缓解,然不久必复发如初,如此因循治之三、四月,仍不见应。某日遇一人告以龙眼壳煎水洗澡,可望痊愈。即觅得该物一大捧(锡地方言:以两手仰掌仲指,两掌盛满物品为谓之“一大捧”。)煮水澡浴,一次即见大效,二、三次而疹消痒止。以后偶有发作,如上一洗即净。并谓此方不仅可治风疹块,其他皮肤病同样有效云。
1997年冬季有某机修厂退休十年之陈老厂长前来就诊,俱述其每天入夜皮肤无故瘙痒,自视皮表光洁明净,并无异常。上床在被褥中越热则其痒越甚,由局部数处,渐及全身,竞至不能入睡,须待子时过后,阳气渐盛,其痒势方退,才可勉就枕席。如此折腾旬日未已,所用药物无非抗过敏之品,因不见大效,而恳余为治。余即授以龙眼壳洗浴法。陈厂长随购龙眼两斤,剥下之壳分三日用,每日以三分之一煮水洗澡,第一次洗后当夜瘙痒即止,始得一宿安然浓睡。洗过三日,一冬来发,至1998年冬季,亦得平安度过,此方之佳,可谓神矣。
某中外合资企业中方代表某先生,因眩晕时作前来就诊。其女儿、女婿均为西医主任医师,嘱其服用中药。余断为痰饮眩晕,投半夏天麻白术汤而收复杯即应之效。至是年仲夏,体表遍发红疹块,皮肤科诊断为夏季皮炎,涂以洗剂,数日后依然如故,再来余处诊治。余亦授以上方,一次外洗后,即觉清凉之气渗入肌肤之内,痛感、痒感、不适感渐次消散,翌晨自检皮疹已渐隐退,为巩固疗效计,又洗二次,以后未见复发。
(二)龙眼核止血定痛功效殊胜,《便易经验集》中有李平西所传疗“金刃伤”方:
“龙眼核剥去光皮,其仁研极细,掺疮口即定痛止血。平西氏云:‘此药在西秦巴里营中,救愈多人。”
按:龙眼核治金刃伤功效甚验,查《本草纲目》及其他本草书籍俱未记载。可见世上有用之材,自古迄今,湮没者不可胜汁矣。惜哉!惜哉。
余自得此秘方后,立即收取龙眼核,如法研为细末。凡遇普通之金刃伤,俱以敷之,其止血定痛之效确非虚语。且废物利用,不化分文,遂作案头常备之药。
有一日,一女病人前来就诊。其在一周前与弟媳斗口,及至动武,被对方咬伤手背。虽经外科多次治疗,依然溃烂腐化,不能收口。余为其洗净创面,掺以龙眼核粉并包扎之。次日换药,溃口已明显收敛,仅敷药粉两次便结痂而愈。痂脱之后肤上不留痕迹,表皮光洁如初。可见龙眼核之用,非仅止血定痛而已。
即此观之,龙眼核之为物,犹药中之璞玉也。无怪乎王孟英之曾祖于《重庆堂随笔》中亦盛赞其功:“其核研傅金疮磕跌诸伤,立即止血止痛,愈后无瘢,名骊珠散,真妙药也。”
单药生活小妙方
大补气血:以剥好龙眼肉,盛竹筒式瓷碗内,每次一两,加入白糖3克,素体多火者,再加入西洋参片3克,碗口罩以丝绵一层,日日于饭锅上蒸之(《随息居饮食谱》玉灵膏)。
贫血、神经衰弱、心悸怔忡、自汗盗汗:龙眼肉4至6枚和莲子、芡实等,加水炖汤于睡前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森林中的小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