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牢记老祖宗的这一天规,掌握一种学习能力,早晚能飞黄腾达
做人,牢记老祖宗留下的这一天规,掌握一种学习能力,早晚能飞黄腾达。这一天规是至圣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条天规告诉我们,做人,掌握一种学习能力,也就是善于向高人学习,就更容易获取成功!
善于向高人学习,这种学习能力有多重要,我们还是先来一个历史故事,然后再来具体阐述。
战国时期,滕国只是一个方圆只有五十里的小国,然而,在七雄争霸、其他诸侯国势力也是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滕国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还政通人和,在当时泗水流域十二个小国家之中,是实力最强盛的一个。而滕国的成功,与其一位叫滕文公的国君有着决定性的关系。
滕文公少有大志,当太子的时候,就努力学习治国之道,虽为小国太子,却有一种不甘落后、力求上进的进取精神。滕文公抓住一切机会向当时的高人们请教和学习强国富民之道,当他听说儒学大师孟子到相邻的宋国讲学时,便两次前往请教。在接受了孟子的教诲后,滕文公增强了治理国家的信心。
滕文公继位后,又专程礼聘孟子来滕国为自己讲学指导。孟子到到滕国,受到最高的待遇,滕文公放下身份,就像一个普通学生一样虚心地向他请教学习,孟子大受感动,不仅悉心传授自己的治国之学,还亲自站台,为滕文公施行儒家仁政大造声势。
在孟子的指导和支持下,滕文公颁布了一套新的治国方略,其主要内容就是施行仁政,改善教育,改革土地赋税制度,等等。这些新政得到了滕国上下的一致拥护和支持,使滕国的生产力得到大大发展,百姓生活安定,国力逐渐强盛,连其他诸侯国的人也慕名搬到滕国居住,滕国由此变得人丁兴旺,国富民强,连孟子也大为赞叹,称其为“善国”。
人非生而知之者,如果要进入自己从来没有涉足的领域,除了从书本中学习外,还要善于向高人请教和学习。就像滕文公一样,通过向儒学大师孟子学习治国方略,使弱小的滕国立足于强国之林,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自己也成就了“贤君”的美名。
善于向高人学习的“善于”两个字,包含了几重意思。首先是要选对请教的对象,就好比一个病人,如果遇上的是一位庸医,很有可能会因为误诊导致病情恶化,但如果找对了好大夫,重症有可能药到病除。其次是要有谦虚的态度,高人不是那么容易就愿意指导你的,如果不是真心实意地请教,人家多半也不会指点你。再有,就是要问中要害。自己要对问题先有一个大概的分析,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什么地方,请高人在那个关键之处指点一二,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最后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高人的主意再好,必须是符合你自己的情况,可以为你创造更高的效益。
善于向高人学习,是聪明人的选择,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自己要完成这件事还缺什么。他们懂得利用别人的知识和才干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让别人心甘情愿来帮助他。这样一来,什么样的难题也不会使他束手无策,因为他集合了众人的智慧。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战国时的四大公子,三国时的曹刘孙,都找到了许多高人帮助自己。
相反,那些只知道闷着头躲在房间里冥思苦想却不知道走上街头向他人学习的人,无疑是孤独的,他们不善于整合、利用社会所能够提供给他们的资源,他们已不能适应我们这个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时代的发展要求了。他们也许是过分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无所不能,相信依靠自我就能解决一切的问题;抑或他们是因为性格上的缺陷,羞于向别人开口去请求什么。于是他们在不自觉间闭锁了自己,同时也堵塞了自己聪明的源泉。这样不善于向他人尤其是向高人学习的人,在这个社会是很难混出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