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安门史话》连载(54)

名声大噪的荷花市场

上世纪70年代,早年间荷花市场的原址,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冬天滑冰,夏天游泳,其它季节基本就是荒着;要不就是铁栅栏门上挂着锁。您要是想沿着岸边从南到西北穿过去,那真是“门”儿也没有,只能绕大圈过去。

每到冬天,就见冰面上立起木桩,用席子将西北角的冰面围起来,开始经营滑冰。别小看这个体育项目,在当时也算是贵族运动。您也许会问了,“贵”在哪儿啊?主要是贵在鞋上了。买双冰鞋就是二十来块钱,这在当时就是一家人一个月的口粮钱。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家里给买双棉鞋还咬牙呢,怎么可能花钱买冰鞋滑冰玩儿。如此,但凡是白天或晚上走进冰场的,大多是趾高气昂、穿着讲究的有钱人家的孩子。后来就实行将校呢军服,最牛的就是将校呢大衣,脖子上挂一条大拉毛(毛线围巾),嘴上还要捂着个大口罩。最时髦的是当时医生专用的那种,口罩绳是固定的。当然,这口罩不是为了挡风遮寒,更不是预防“新冠”,那是当年时尚的标志。特别是青春靓丽的大姑娘,大口罩遮住的半张脸,那双眼睛就显得格外动人和神秘。

冰场经常打架斗殴的,起因多是因为“拍婆子”,现在叫“泡妞”。那年头虽说突出“革命”,但难以抑制青春年少时的骚动,特别是那些“富家子弟”,看到漂亮姑娘就上去搭讪。如此,双方之间难免产生摩擦和口角。

穷人家的孩子也不闲着,买不起冰鞋便自制小冰车。将一尺来长的小木板,用钉子固定在一起。角铁打孔,用螺丝钉将角铁镶嵌在木板下面,一个冰车就做好了。然后再做两个冰叉子,将半尺长的钢筋两头磨尖,一头插入木头把中,露在外的一头接触冰面,双臂攥住木把,奋力向身后用力扎向冰面,冰车便向前“飞驰”而去。

别小看这土造的小冰车,也不是一般家庭所能制作的。那时候,所有原材料都十分紧俏。就说在冰车上代替冰刀的角铁吧,那可不是那么好淘换来的,买都没地方买去。除非是谁爸爸在工厂,最好是车工、钳工,近水楼台,下班顺回家两根。次之,用铁板,就是将纸壳厚的铁板上打孔,用螺丝拧在木头上。缺点是,铁板软(不可能是钢板),在冰面上比较迟钝,滑不快;再次的就是铁丝,北京人管粗的铁丝叫钭条,用火筷子把冰车的木梁烫两个眼儿,把钭条顺眼儿穿进去,打折,用锤子砸平。这种冰车方向感差,钭条是圆的,接触冰面以后打横、乱转,属于自制冰车中的下品。

那年代没有更多娱乐活动,学习课程又不紧张。于是孩子们就抱着冰车,在冰场圈外进行“冰球比赛”,挥霍着青春的能量。所谓比赛,就是大家分两拨坐在各自的小冰车上,各有一人把守自家大门。大家滑着冰车,用冰叉子代替球杆,推动冰球往前运动,最终射门。这项运动相当激烈,且惊险、刺激。冰叉子经常把手扎伤,有时双方“运动员”们搅在一起,人从冰车上了纷纷“落马”,“尸”横冰面。比赛结束时,孩子们都将棉帽子扔掉,个个脑袋上都冒着热气(出汗)。

如今,冰球运动风靡京城,特别是十几岁的孩子,据说连培训班都报不上。冬天自然还是少不了什刹海,夏天也不用发愁,各体育场馆都有人造冰场,价格自然也是便宜不了。据说一套滑冰的行头包括衣服、帽子、冰鞋、手套就得万八千块,与三四十年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待续)

(0)

相关推荐

  • 什刹海冰上记忆

    <鼓楼静语>邮箱1225077169@qq.com 欢迎老街坊们投稿. 走在什刹海的冰面上 彭磊 又逢冬季,徜徉于什刹海南岸,沿岸垂柳春色尽消,湖中小岛一片肃然. 稍作歇息,凝神片刻,脑中 ...

  • 【2018-02-05】什刹冰面“撒欢儿”

    每年过完年,什刹海就临近漫长的封湖期.所以赶在过年回家前,利用中午的闲暇时间,我们决定带上爱玩的儿子在冰湖上尽情地撒一次欢儿. 上一次带他来什刹冰海应该是好几年前的事,当时被他缠着坐了好几回冰滑梯,从 ...

  • 后海的冬天,老北京人的独家记忆

    北京的四季,冬天是最枯燥的,在过去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更显如此.过去北京酷冷的冬季,没有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也没有滑雪场.ktv这种娱乐场所,无聊的冬季就显得格外漫长.过去老北京的冬天,能玩的地方 ...

  • 钟鼓楼前话北京(6)——《亚伏讲故事:什刹海溜冰》

    照片来自网络 下面我要讲的是什刹海的冬天.什刹海的冬天是十分热闹的.当严寒的冬季到来的时候,整个湖面都结了冰.冰面上光光滑滑的,人们走在冰面上都得小心翼翼的.稍不小心就会老太太钻被窝,出溜就来一个后仰 ...

  • 《达人谈艺》连载 54

    "诗词中有句",此古人对诗词之基本要求之一.并谓:"--无句,只是一直说将去.这般诗一日作百首也得."细思量之,此"句",须为可供人传颂不衰 ...

  • 《达人谈艺》连载 64

    江南达者 童山雷·此组文字得自本世纪十年代之后·艺者"在野",且茕独一人,全不介入艺界那等说不清道不明之瓜葛中,却也是好.吾既处此孤寂凄清之境久矣.索索寞寞把玩手中之艺,虽无他人相 ...

  • 《 达人谈艺》连载 22

    艺术于人而言或无标准,于我言之,其若圣诫长置于彼.固然,此亦为数十年间逐渐形成且定型者.既成且定,已无违悖之理,--虽非全然"固步自封".断不吸取外部些须营养.思之,艺者似必须有此 ...

  • 《 达人谈艺》连载 23

    非写实途径绘画中,所谓"美丑"之标准认定,亦值得探究.国画山水.花鸟中大量以表面符合自然美以邀宠于世俗之作可谓不胜枚举,此暂不论.单看其人物画,所展示之妍媸感,亦发人深思.如仕女, ...

  • 《 达人谈艺》连载 24

    若言及诗画异同,话题却广.余今仅以自家闲常间为诗为画点滴体会论之.凡余心有深切.庞杂.隐恻且复形态本身趋于流动变幻之感悟,必令其凝炼为诗:心处浩渺.静澄.闲适境地且复所觉又为形色朗然者,则必诉诸笔墨令 ...

  • 《达人谈艺》连载 25

    吟咏之际,尤其作长篇古风时,"诗心"堪称纵横捭阖.其汹涌"意潮",必猛泛于"神河"两岸:或曰如一莫可名状之异物,频频"闪跳&quo ...

  • 《 达人谈艺》连载 26

    吾每尝谓:起名刻意用冷僻字,是为"无文化"之表现.或曰:众人皆不识之字彼独识而用之,是有文化也,何反为无?殊不知症结恰在于此.盖查翻字典之事,人尽可为,欲在字典内选取一个把&quo ...

  • 《 达人谈艺》连载 27

    名实二字,古来争议多多.以余意,实固为其存在根本,然今信息社会,名须首重.试想,人不知尔名,尔无论为物为人为事,则与不在此世何异?旧言"酒好不怕巷子深",前提却必须是人家知道深巷中 ...

  • 《 达人谈艺》连载 28

    各类作品陈之于前,如何挑选,实关挑选人自身之素质.专业眼光只是一方面,暂休说了.而种种或显或晦之因素极易干扰此等选择过程,亦是不容忽视之事.卢梭谓:"自然生成物皆是好的,到人手中便弄糟了&q ...

  • 《 达人谈艺》连载 29

    今世流行"情商"之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情"字之重,当曷可小觑.吾一向以为,人生必得有情,且当为绝纯至粹之激情.无此情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