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4]微基建的“三民原则”
看到李君如就杨浦建设人民城市的演讲,提到人民城市是全球城市的最高版,讲到顺应民心、保障民生、健全民主,觉得可以拿过来从好不好、软不软、合不合三个方面丰富微基建的理论。
1)民心需要发展微基建(好不好)。在传统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基础设施之外,强调作为最后一公里的微基建即15分钟生活圈,这是直接服务于提高老百姓的美好生活的,是从过去40年的有没有到未来30年的好不好的重大区别,是从高速度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到高质量发展的美好生活需要。过去强调摩登的标志性建设,现在要看城市的便利性,例如小区有没有停车棚,晚上出去有没有便利店,乘地铁和公交是否方便等。总书记说,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样就可以实现我说的从People follow business到Businessfollow people的转折,把3T理论强调的有便利性的包容环境落实到微基建上。
2)民生需要面向三种人(软不软)。微基建服务的人包括15-60岁的上班族、60岁以上的退休族、15岁以下的青少年,特别是两端的人口。其实让上班族安心的办法就是稳定一老一小,因此微基建按照罗尔斯最小者最大化原则进行资源配置,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不让一个人拉后。微基建的重点是以医疗、教育、文化、健身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微基建包括经济性的社区食堂、社会性的文化中心、环境性的社区花园等,但是本质都是生活性的软基建,而不是生产性的硬基建。微基建以15分钟步行为半径进行布局,这与人的舒适感相关,是散步可以接受的范围(每天走7500-10000步),15分钟走单程1500-2000步(1000米-1250米),就是3-5平方公里(3.14平方公里到5平方公里),人口7-10万(密度每平方公里2万左右)。因此散散步就可以解决去医院的问题了。
3)民治需有搞合作供给(合不合)。微基建要以项目制为抓手,强调三位一体的合作供给,微基建有公共性强的社区文化中心,市场性强的停车棚和电梯等,社区性强的公共花园和垃圾分类设施等。微基建项目可以有三种提供方式,即政府提供为主的方式,企业提供为主的方式,社区合作提供为主的方式,所有的方式都需要强调合作供给。加装电梯就是这样,商业性强的社区可以业主一次性掏钱,市场性强的可以是制造企业BOT模式,此外还可以第三方提供的方式创造大型社区整合服务运营商。
4)人民导向的新全球城市(民不民)。微基建对于上海建设人民至上新全球城市有特殊意义。原来做上海发展研究一直强调全球城市的共同面,这是读世界书;现在强调全球城市的人民性,这是知中国事;进一步强调三个People的民心、民生、民主,这是说自己话。这样就可以把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与全球城市整合起来了,形成普遍与一般相整合有三个层次内涵的新全球城市概念。中国的全球城市与西方的全球城市的区别就是要言行一致强调人民性(对照新冠疫情中的经济之上与人民至上)。邓小平说,上海和深圳要回答改革开放有利于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