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不生孩子”被群嘲:女人是人,不是行走的子宫

近日,一向淡雅低调的知名舞蹈家杨丽萍,被一条评论猝不及防送上了热搜。
起因是她在抖音晒了一条吃火锅的动态,视频里的她,神采飞扬、体态轻盈、状态极好,完全没有62岁的影子。
结果在评论区遭到一位女网友莫名其妙的“同情”:“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所谓活出了自己都是蒙人的。即使你再美再优秀都逃不过岁月的摧残,到了90岁,你享受不了儿孙满堂那种天伦之乐。”
更可怕的,是这样带着嘲讽和鄙夷的“同情”,居然得到1.1w人为其点赞,赫然位列热评之首。
原来,在倡导了那么久的男女平权之后,还有不少人以“生育”来衡量女性的价值,囚禁在被物化的世界,动弹不得。
所谓“被物化”,是指将女性作为物品来看待,只有以生育为价值的“生育机器”,最大的失败才是没有生育。
 
可女人不是物品,而是一个拥有独立灵魂的人,一个立体而饱满的存在,这就注定自我价值实现有无限种可能。
不易察觉的低价值感
“物化女性”原本是男权社会用来操控和利用女性的一种手段,有些女性却甘之如饴。
电视剧《娘道》中的瑛娘,一心一意想给自己的男人生个男孩传宗接代,在连生了两个女儿后,深感愧对男方列祖列宗。甚至于男人在外有了新欢,还在自我反省,生不了儿子,所以配不上男人的爱。
生孩子时遭遇难产,面对“保大还是保小”这个问题,她毫不犹豫地喊出了一句:我这条贱命算什么?我一定要为继宗生出儿子。
生出儿子后,终于修得正果,此生功德圆满。
作为一台优秀的“生育机器”,瑛娘一生都在极尽所能取悦男人,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她的低价值感。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低价值感来源于童年时期父母“有条件的爱”,只有满足了父母的要求,才能得到温柔、夸奖和关心,否则,就是被嫌弃、被打骂,甚至是要被抛弃的。
这种模式被内化之后,就会觉得只有自己足够好,才是值得被爱的。什么是足够好呢?满足别人的需求。
瑛娘生活的民国时期,封建文化尚未完全解体,男尊女卑的思想犹在,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女性,以满足男人为无上光荣,“被物化”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然而,时至今日,依然有些女性,明明身患重症,却为了成为一个“伟大母亲”,以命搏子,悲剧频发,也依然有些女性,坚定地认为“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有儿女”。
低价值感的人,自我价值完全依附于他人之上,是中空的、脆弱的、无力的。就连她们渴望的“人生圆满”,也是无意识在迎合男方、迎合社会标准,与自我愉悦无关。

所以,当像杨丽萍这样挣脱了“传统标准”束缚的女人出现,会给她们带来两层震荡:
①如果生孩子不是女人最重要的事,那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②如果她们拥有生孩子之外的快乐,为什么我没有?
对于失去灵魂的人而言,所有关于灵魂的拷问都会带来极度痛苦,她们只能采取“价值观绑架”的策略,来回避这些深层的焦虑和恐惧:
我认定你是失败的、骗人骗己的,晚景凄凉,这样,我的选择就是正确的、有意义的,最好能把你一起拉下水,就没人让我痛苦了。
顺道取悦了一把男性,巩固一下自己虚无缥缈的“价值”。
杨丽萍们的快乐
这次热搜事件,很多女明星站出来力挺杨丽萍,这些不按套路活的女人,真的快乐么?
以小龙女李若彤为例,她曾经有着极为传统的观念:做一个贤惠女人,操持家务、相夫教子、默默奉献。
然而,在和离异富商郭应泉相恋的十年里,为了取悦郭应泉,李若彤遵照他的意思,不结婚也不生娃,甚至停止了如日中天的事业,不再抛头露面。
从被传统社会标准定义,到被自己男人的“特殊标准”定义,低价值感的她也曾活在“被操纵”的套路中。
所以,当倾尽一切却被无情分手时,单薄的自我价值瞬间解体,李若彤险些抑郁症自杀,花了5年时间才缓过来。
好在,这5年她也觉醒了,高调回归的宣言是: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信自己是释放光芒的开始。

这是价值体系的重建,也是核心自我的重塑,摆脱别人的捆绑,活出自己的意志,从全力取悦别人,到专注取悦自己。
所以,她在声援杨丽萍的长文中表达“自己不会为了凑合而结婚”,并且希望大家也不要因为年纪和别人的目光,而为自己的人生做草率的决定。
再次露脸李若彤,不仅盛世容颜依旧,还多了紧实的肌肉线条和清晰的马甲线,惊艳众人。
现在快乐,还是从前快乐,我想“重获自由”的小龙女最有发言权。
当拥有了自由意志,才有足够的力量去追求和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一个网友,离异带娃,却丝毫不影响她和青年才俊甜蜜约会。
有人刻薄讥讽:离婚的女人就像二手货,价值大打折扣,何况你还带着一个拖油瓶,凭什么?
她犀利回复:“抱歉,我从不把自己当成“货品”来交易,相反,我有过婚姻和育儿经验,这是我的加分项。”
这就是所谓的“高价值感”:任何时候,我的价值由自己来定义。
回到杨丽萍。大家都知道,她是因为舞蹈而放弃生育的,也因此而结束了两段婚姻。
这是她做出的人生选择,而她也在自己的选择里,不断定义着自我价值:成为顶级舞蹈艺术家,不断促进我国舞蹈艺术的繁荣,不遗余力地传承和培养优秀的事业接班人。
也许杨丽萍最终没能儿孙满堂,但她在舞蹈中“创作”和“繁衍”,让弟子桃李满天下,让艺术生生不息,从某种意义上,是更高境界的“儿孙满堂”,代表着更宏大的人生价值。
高价值感的人,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如此极致的体验,怎么会不快乐?
你会如何选择?
当然,贡献虽有大小之分,但价值观念和个人追求并无高下之别。
有的人,天生喜欢小孩,非常享受陪伴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生儿育女”也未尝不可;而有的人,天生视舞如命,极尽热爱,纵情追求艺术也无可厚非。
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活法,都是值得尝试的。
有一个建议是,带上觉察:你可以定义价值,但别被价值定义。

一个因为子宫疾病,被诊断为不孕症的女人,因为生育焦虑走进了咨询室。
她对咨询师说:我真的很想要一个孩子,体验当妈妈的感觉。现在失去了生育价值,我就是一个废物。
接着哽咽了一会:我想和老公离婚,不能耽误他。可我老公说,他爱的是我的人,不是我的子宫,有没有小孩都没关系。
咨询师适时反问:那你觉得,你老公会这样深爱着一个废物吗?
女人愣住了,在咨询师的提醒之下,她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单一的价值观所捆绑。
这个案例的后续,是女人重新将精力投放在了擅长的工作之上,一年之后,几乎是在她荣升高级设计师的同时,测出了怀孕,双喜临门。
很难想象,如果女人陷入“不能生育即废物”的观念偏执,将置自己于何等煎熬的地狱,又将失去多少人生的可能。
这样的觉察可以帮助自己从狭隘之中解放出来,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才会允许和接纳别人的自由。

正如杨丽萍曾在参加节目《看见》时说:
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
 
我是生命的旁观者,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
短短的几句话里,充满着对生命各种姿态的尊重,没有去贬低“传宗接代”,也没有去捧高“旁观者”,多元的价值体系折射出饱满成熟的人格。
可是,没有自己的孩子,杨丽萍此生真的不遗憾吗?
其实,生命本就充满局限,无论怎样选择都会有遗憾:对于杨丽萍来说,也许享受不到天伦之乐是一种遗憾,而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无法拥有追求极致和被艺术深度滋养的体验,又何尝不是一种遗憾呢?
大胆去尝试想要的人生,让自己活得尽兴、舒展、愉悦才是最重要的。

借用杨丽萍后来回应争议时说的一句话:“望我们都能自在,如我。”
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0)

相关推荐